諾曼地登陸七十週年,台灣看見甚麼?

友善列印版本
在這諾曼地的海灘上,仍開展著激烈、命運未卜、決定性對決的記憶。在這諾曼地的海灘上,寧謐的海灘,依然漂流著為拯救歐洲而奉獻生命的戰士們的靈魂。
 
在這安靜的海灘上,任憑時光流逝,任憑季節流轉,吹拂著唯一的風,自由的風。這風今天依然吹著…                 
 
 ──節自法國總統歐朗德(François Holland)於諾曼第登陸七十週年紀念典禮演講文
 
圖說:諾曼地登陸之歷史照片。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夏日陽光下,諾曼第海灘在七十年後的這一天,無疑是充滿激情的。遼闊的大海顯得格外蔚藍,以及安靜。是的,比起太平洋的浪濤澎湃,大西洋顯得格外安靜。在寶劍海灘(Sword Beach)上,當四百人的劇場與歐洲二戰的紀錄片相映和,藍天碧海為舞台背景,再現當年戰時各種角色在不同階段的多重情感,所有的觀者也隨之重返歷史現場;舞台上,透過藝術形式,當年英國的風笛手,吹奏鄉音,走進同袍的屍體間彷若招魂....成千上萬遠離故鄉,在這片海灘上陣亡的年輕士兵們,隨著風笛手經過而一一站起,復活。死去而能復活,依恃的,是活下來的人的記憶,一代又一代努力傳承的記憶。誠如這個海灘所在地的小城威斯特安(Ouistreham)的一位年輕居民清楚有力所說的,「因為他們為我們獻身,我們要記住他們,這是責任。」
 
法國總統歐朗德感性而堅定的演說,除了哀悼七十年前在海灘上犧牲的軍官與士兵,也表達捍衛國際和平與人權的決心;他更向世界宣告,法國將以這片充滿人類珍貴歷史記憶的諾曼第海灘,申請聯合國的世界文明遺址,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永遠不要遺忘在這片海灘上,曾發生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登陸戰──為了捍衛自由,前人所願付出的慘烈代價。
 
然而今天這些歐美國家代表能重聚法國,並非如此理所當然。事實上,即使是在法國國內,六月六日諾曼地登陸會逐漸成為隆重盛大的紀念日,也是始自法國第一位社會黨總統當選人密特朗任內。冷戰高峰時期的1964年,諾曼地登陸廿週年紀念,法國總統戴高樂沒有邀請當年為拯救歐洲犧牲重大的美國,主要原因是法國不願屈服在美國的壓力下去封鎖共產國家,她要走自己的路。
 
(圖:2014年6月6日出席紀念活動的各國領袖。圖片來源:美聯社/聯合報系)
 
1980年代,法國總統密特朗與德國總理柯爾關係良好,但1984年的諾曼地登陸四十週年紀念,法國並未邀請德國共同參與,因為法國社會尚未準備好與當年的敵國和解。這刻骨銘心般的歷史傷痛,在十年之後依然未癒,五十週年紀念活動,法國依然沒有邀請德國。直到進入2000年後,法、英、美、德才重申友誼。2004年,諾曼地登陸六十週年紀念,法國總統席哈克終於正式邀請德國總理施洛德參加,俄國總統普丁也首次受邀出席,即使俄國紅軍當年攻打並牽制了德國的貢獻無可抹滅。
 
2014年6月6日,在諾曼第海邊舉行的這場攸關戰爭記憶與和解、寬恕的公眾史學劇場,全世界都在注視著。當年猶是弱冠的各國小夥子們,今日再聚已逾九十高齡,他們從家鄉迢迢來此,憑弔永眠的同袍,也向這片海灘道別,因為時間之神或許不再給予下一個十年,歷史的親臨者與見證者,終將凋零。也因此,典禮尾聲時,當大海前的螢幕上,升起法國與德國兩個年輕士兵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兩位主角,在孩子們的攙扶下緩緩走進舞台,現場響起最熱烈的歡呼;而當兩位老人在孩子們的簇擁下相互擁抱,更是感動人心的歷史恩典時刻!
 
在地球另一端的小島台灣,從歐洲這場漫漫七十年走來的生死之旅中,看見自己,想起自己了嗎?
 
在島嶼南端的高雄旗津,我們也有一座深深銘刻了二戰期間乃至冷戰年代的,島嶼殖民身世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那是台籍老兵許昭榮先生以戰後倖存的坎坷餘生,戮力奔走換來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記憶。二戰時期,當參與諾曼第戰役的這些國家的士兵們,清清楚楚自己為哪個國家、為什麼投身戰場時,殖民地台灣出身的士兵們,既以日本兵身份投入大東亞戰爭,繼而戰爭結束,日本投降,又為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徵召募集參與國共內戰;被共軍俘虜後,換上解放軍裝備,或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犧牲,或又投入韓戰。中國反右運動至文革期間,這些沒有戰死沙場的台籍士兵,因多重身份而被認為來歷不明,受盡羞辱與磨難,自盡了殘生者有之,終能在人生暮年返鄉者則屬少數… 如此曲折流離的戰士生命歷程,透過二次世界大戰,完全道盡殖民地台灣人歷經的歷史荒謬與悲涼;三重軍服下代表的每一個國家,長時間未曾對這些台籍老兵有所聞問。他們的獻身,故鄉的人民更是長期無從得知──難道如此被時代與政治殘忍扭曲的集體遺忘,我們,還要繼續嗎?
 
當諾曼第的大西洋迄今仍吹拂著自由的風,面向太平洋的台灣,能否深深撫觸自己的心,堅決探究自己的歷史身世,以告慰那千千萬萬仍未得歸鄉的台灣戰士魂魄?他們的返鄉與「復活」必非無望,只要身為後人的我們走出歷史的迷魂陣,從認識自己是誰開始。在和解與寬恕能真正發生前,台灣必須先擁抱自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