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政亮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6,2021
【影像內外】《木蘭從軍》的流轉
2020年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上映之初,便因部份場景在中國新疆拍攝,引發抵制風潮。一時之間,花木蘭的故事乃至各種版本的花木蘭也因此廣受討論。 花木蘭女扮男裝撲朔迷離的性別身份,一直是花木蘭傳說的焦點。不僅如此,1939年版的中國電影《木蘭從軍》卻在詭譎對峙的中日局勢當中跨越國界,這部電影既在日本佔領下的上海上映,也在反日情緒高漲的重慶放映,而後日本也引進這部作品,...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1,2021
【影像內外】水果裡的政治味
夏日炎炎,台灣水果從西瓜、芒果到鳳梨等,都是香甜好物。 然而,在台灣電影百年歷史當中,電影中的水果隨時代變化,有不同的意涵。這些變化,恰好也是另一種台灣電影史與社會史。 日治時期的甘蔗、香蕉與鳳梨 台灣水果第一次進入影像當中,應是1907年高松豐次郎所拍攝的紀錄片《台灣實況紹介》,事實上,這也應是第一部以台灣為背景的紀錄片。...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06,2021
【影像內外】兩位台南作家戰後的觀影記事
電影史不是只有電影名稱與上映年代的組合,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知道某部電影在上映的年代引起什麼樣討論?什麼樣的人喜愛這部作品? 也因此,台灣電影史的研究有時就像歷史偵探,在各種可能的線索當中找尋蛛絲馬跡,探求可能的答案。近20年來陸續出版的日記、回憶錄是基本的資料,反覆翻閱過程當中,時而能夠觸類旁通,另開新局。 蘇聯電影在戰後台灣 舉例來說,《跨世紀電影實錄1898─2000》...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1 月 30,2021
【影像內外】1960年代台語電影熱之下的明星路
86歲的故事大師黃春明,數十年來筆耕不輟,他最新的小說作品是《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多年累積的功力,在後輩作家大量冒出的年代裡,依舊寶刀未老,這部作品獲得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小說的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正盛的年代裡,羅東太和料理店生意興隆,老闆亭亭玉立的女兒秀琴,是公認的三八型愛笑美女。不過,小鎮裡的殷實平靜歲月,就從台北來的導演到店內用餐開始。導演看中秀琴,...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07,2022
【影像內外】從《淚的責任》到《丈夫的祕密》:林摶秋對日本愛情劇的改編
2017年,林摶秋的《丈夫的祕密》、《第六個嫌疑犯》等修復版問世之後,讓人一睹1960年代台語電影曾經有過的精緻時刻。林摶秋成立的玉峰影業公司與湖山製片廠一心為提昇台語電影水準而努力,這些作品與許多搶著賺快錢,快速拍完的台語電影截然不同。 林摶秋的電影有種後座力,看完之後讓人想對這些作品的蛛絲馬跡做更多的討論,《丈夫的祕密》也是如此。《丈夫的祕密》原名《錯戀》,...
電影戲劇
李政亮
五月 05,2022
【影像內外】林摶秋的推理電影練習曲:《六個嫌疑犯》
林摶秋的台語電影作品修復版問世之後,以女性愛情為主題的《丈夫的祕密》與《五月十三傷心夜》應該是討論度最高的作品,作品中對女性命運與心理的深刻描述,得到相當高的評價。相較之下,1965年的推理題材《六個嫌疑犯》,雖也有不少人覺得好看,尤其是戰後台灣電影當中,無論國語電影與或是台語電影,推理題材都極為稀少,這部作品可說是先鋒之作。 然而,該如討論這部電影?林摶秋對這部不滿意,...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7,2022
【影像內外】想像台灣人的電影夢:鍾肇政的《夕暮大稻埕》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等報刊都是研究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重要來源,研究者透過史料在腦海中搭建起歷史場景,想像當時電影文化的風華。 不過,再怎麼想像,也不如親歷者的體驗。何況其中更有自小隨愛看電影的家人到電影館,而且長大後成為作家,透過妙筆生花,再現1930年代台灣電影文化景況者。作家鐘肇政的小說《夕暮大稻埕》就是這樣的作品。1925年出生的鐘肇政,出生於龍潭,...
電影戲劇
李政亮
8 月 14,2022
【影像內外】《砂之器》的台灣之旅
近日,國立台灣文學館開始展出的「遺留下的指紋:松本清張與台灣推理小說主題書展」,與日本北九州的松本清張博物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兩館三地同步進行展示。 1909年出生的松本清張,前半生清苦,正式學歷也只有小學,生活就是不斷奔走以求最起碼的溫飽。在他55歲時所寫的回憶錄《半生記》當中,可以看到底層生活的煎熬與辛酸。1952年他的小說〈某《小倉日記》傳〉獲得芥川賞,...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03,2022
【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1 月 07,2022
【影像內外】台灣電影中的選舉
台灣從漫長的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體制的過程中,選舉未曾缺席,只是從有限制的地方層級選舉,轉型為中央到地方的全面選舉。電影作為社會再現的媒介,不同年代的電影也留下選舉的印記。 近日,縣市長與議員選舉腳步逼近,激烈的選戰當中,更讓人回味光影所留下的選舉印記。 面目全非的《阿三哥出馬》 最早觸及選舉的作品,應該是林摶秋的台語電影《阿三哥出馬》。 林摶秋在戰前就從事戲劇活動,...
‹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