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政亮熱門文章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03,2022
【影像內外】臺灣電影裡的「電視」反映的社會變遷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 1982年三位導演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與張毅四位導演的集錦作品《光陰的故事》,揭開台灣新電影的序幕。台灣新電影也可以稱為新台灣電影,也就是新的台灣再現之意。在此之前,國民黨抗戰為主題的軍事宣傳電影,諸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等,以「主旋律」電影之姿佔據大銀幕。 台灣新電影的作品帶出異質的台灣經驗,小學生、...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1 月 07,2022
【影像內外】台灣電影中的選舉
台灣從漫長的威權體制過渡到民主體制的過程中,選舉未曾缺席,只是從有限制的地方層級選舉,轉型為中央到地方的全面選舉。電影作為社會再現的媒介,不同年代的電影也留下選舉的印記。 近日,縣市長與議員選舉腳步逼近,激烈的選戰當中,更讓人回味光影所留下的選舉印記。 面目全非的《阿三哥出馬》 最早觸及選舉的作品,應該是林摶秋的台語電影《阿三哥出馬》。 林摶秋在戰前就從事戲劇活動,...
電影戲劇
,
音樂藝術
李政亮
1 月 03,2023
【影像內外】看鳳飛飛的首部主演電影《春寒》
2012年1月3日,一代巨星鳳飛飛去世。她的形象與歌聲是台灣流行文化史當中的重要一章,也因此,儘管巨星隕落,關於鳳飛飛的各種記憶,仍不斷被建構與記憶當中。諸如2022年桃園大溪鳳飛飛故事館的成立,也例如關於鳳飛飛的記憶與研究的出版品持續出現。 2023年是鳳飛飛逝世十一周年,值此紀念時刻,正好是重新從大眾文化的視角檢視這位巨星的時刻。鳳飛飛以歌唱起家,而後主持綜藝節目。在她當紅之際...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3 月 16,2023
【影像內外】「美台團」再考
筆者先前在〈美台團考〉一文當中,考證美台團的成立時間。一般對於美台團的成立時間,多以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與葉榮鐘五人合著的《台灣民族運動史》所述為基礎,認為蔡培火以文化協會成員祝賀母親的壽金為基礎,赴日本購買器材與影片,1926年開始巡映。電影放映前,還會唱起〈美台團團歌〉。 為何考證? 美台團真是1926年就成立的?筆者翻閱《台灣民報》時,...
文化研究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17,2023
【影像內外】日治時期的深刻影評:談吳坤煌的〈日本電影的勝利《田園交響樂》:兼談知性文學〉
伴隨本土化的腳步,1990年代中期開始,日治時期電影的發展逐漸受到重視,研究者不斷探尋台灣電影的第一次,諸如第一次的放映、第一家電影館等。不過,到底當時的台灣人是如何理解電影的?1990年代中期,這個問題還未能充分展開。近二十年來,日治時期人物日記的接續出版,我們可以在喜愛看電影的黃旺成、吳新榮乃至葉盛吉的日記當中,看到他們的觀影心得,進而了解這些文化人、知識人對電影的偏好與看法...
電影戲劇
李政亮
五月 25,2023
【影像內外】從戰前吳新榮對小津安二郎作品的評價談起
今年是小津安二郎誕生120周年、逝世60周年紀念,作為日本重要電影大師,日本與台灣都有相關紀念活動與影展。 今日台灣,喜愛小津安二郎電影的影迷不少,即使作品年代久遠,仍不斷在其作品當中咀嚼再三者,大有人在。值得提問的是,台灣對小津安二郎較全面的認識,基本上是從1980年代伴隨電影評論雜誌的介紹,外加盜版錄影帶乃至光碟為中介開始的。在小津安二郎的時代裡,是否有台灣人觀賞過他的作品...
電影戲劇
李政亮
6 月 20,2023
【影像內外】消失的電影公司:林茂生擔任董事長的台灣電影戲劇公司
1945年12月出版的《政經報》上,出現一則廣告:「電影配給 戲劇排演 台灣電影戲劇公司 董事長林茂生 專務董事楊景山 台北市榮町」。《政經報》是日治時期的律師陳逸松1945年10月25日開始發行的刊物。至於廣告文案中的董事長林茂生,他在戰後初期台灣的重要性無須多說。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對於林茂生的認知,多集中在台灣第一位留美博士、台大教授、《民報》社長、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等。...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8,2023
【影像內外】《梁山伯與祝英台》外一章
今年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底下稱梁祝)上映60週年紀念。1963年香港邵氏李翰祥導演所執導的《梁祝》在台灣上映,首輪上映62天,引燃黃梅調電影的熱潮。 《梁祝》在台灣電影史當中的定位,一是冷戰結構下的產物。以「自由中國」自居的台灣,為顯示海外中國人心向台灣,對香港「自由影人」(支持台灣的電影人)給予拍片的政策優惠,製造誘因讓香港電影以台灣為市場。當然,既有誘因也有交換條件,...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3,2023
【影像內外】兩位原住民少女之死:《莎韻之鐘》與《花蓮港》
如同何義麟在〈戰後台灣抗日運動史的構築:以羅福星的事蹟為中心〉(戦後台湾抗日運動史の構築─羅福星の革命を事績を中心に)一文當中所指出的,戰前的日本殖民政府與戰後的國民黨政權,不約而同運用國家之力,推動其所欲的愛國教化內容。 就電影來說,日治末期的《莎韻之鐘》(1943)與戰後初期的《花蓮港》(1948)恰好是一組對比,代表了殖民政府與國民黨的原住民想像。兩部電影的故事都以原住民少女為中心,...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8,2023
【影像內外】從夏目漱石筆下的台灣再現談起
夏目漱石,日本的國民作家。1867年出生的他,1890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1900年得有機會赴英國倫敦留學。留學生涯因為腦神經衰弱,1903年回到日本並任教於母校東京帝國大學。1907年,他做了一個讓當時的人們震驚的決定——辭去東京帝國大學教職,進入《朝日新聞》成為專職作家。 他的作品中眾多也深受歡迎。曾秋桂的〈兩次海外經驗中交錯出漱石觀看東亞的觀點與台灣書寫〉(...
‹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