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政亮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08,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上) 讀台灣電影最早放映的五種說法 為何會有這麼多差異?這些差異或因當事人的記憶有誤,或因電影放映定義等 問題等所致。無論如何,這些第一次電影放映的討論,最終仍應參照當時最重要的《台灣日日新報》(底下簡稱台日)。值得一提的是,台北藝術大學李道明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的「台灣電影史研究史料研究庫」,將《台日》...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30,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用影像展示台灣風景
高松豐次郎是後藤新平的文化宣傳協力者,一方面以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為平台,以電影放映進行日本文明宣傳。另一方面,高松豐次郎也拍攝台灣風景,向日本母國展現台灣建設的成果,他1907年所拍攝的《台灣實況紹介》是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題的紀錄片。 這些珍貴影片已無法尋得,前行研究者李道明於1995年《電影欣賞》(總第73期)透過《台灣日日新報》(底下簡稱台日)1907年2月13、14、22與23日的報導...
李政亮
五月 14,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他為何離開?(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他為何離開?(上) 電影放映理念與機構的變化 正當高松豐次郎在台灣的事業走向谷底之際,日本的政治也發生了變化。明治維新以來快速的工業化,也產生了城鄉與階級的分化,勞工運動也隨之快速發展,1910年幾位社會主義者被指控有謀殺明治天皇的計畫,以此展開對社會主義者的大逮捕,共有二十四名人被逮捕,...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美台團考
曾經,台灣歷史是禁忌,我們無法碰觸。也因此,儘管解禁之後大量的前行研究者試圖補破網,但不容諱言,還是有些東西像是霧一般的存在,需要我們以歷史偵探的視角重新再挖掘。 「美台團」或許就是一個例子。大凡對台灣歷史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都知道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而後1925年文協還成立電影巡映隊美台團,透過電影與辯士的解說宣傳理念,主其事的蔡培火一向重視透過歌曲宣傳,為此他也做了美台團團歌,...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8 月 18,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1930年代洋畫至上主義之年輕世代的觀影品味變化(上)
1937年5月《台灣婦人界》刊登了山岡夢生的〈電影愚談〉(シネマ愚談),這篇有趣的文章,當中分析了台灣電影觀眾群的構成。 在他看來,電影館主要觀眾群是中年以下的上班族及其家人,其次是職業女性。至於專門學校以上的學生,幾乎都是洋畫(西洋電影)至上主義。這不是山岡夢生的個人之見,1932年由台北影迷組織台北映畫聯盟(台北シネマリーグ)創刊的《台北映畫聯盟會報》(台北シネマリーグ会報,...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2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上) 寫下暢銷紀錄的《可愛的仇人》 在《命運難違》之後,1935年阿Q之弟(徐坤泉)的《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治時期便達三版,銷售量更是刷新讀書市場的1萬冊。依1936年擔任《台灣新文學》主編的王詩琅說法,徐坤泉小說走紅的盛況,是「一時家傳戶誦,雖人力車伕,旅社女傭,...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30,2021
【影像內外】台北高校學生看什麼電影?
近年來,關於台北高校學生白線帽的青春的討論不少,諸如自由學風之下敝衣破帽的形象、七星寮的放浪青春等。 如果從電影史的角度出發,筆者好奇的是,當時的台北高校學生喜愛看什麼樣的電影?台北高校學生對社團活動相當投入,文藝部的《翔風》(1926-1945)與新聞部的《台高》(1937-1940)兩本校園刊物是重要參考,其中可以看到電影放映活動的紀錄甚至影評文章。此外,...
李政亮
五月 17,2021
【影像內外】一隻小黑狗的台灣之旅
近年來,少年雜誌《王子》創辦人蔡焜霖的傳奇人生故事從文字化為漫畫,得到相當的回響。1930年出生的他,兒童時代便喜愛當時日本極為流行的漫畫野良犬黑吉(のらくろ)。不僅蔡焜霖如此,已逝的小說家鄭清文在《水庫的水源》的短文也提到,小時候愛看《少年俱樂部》連載的野良犬黑吉。 野良犬黑吉並非只是紙上的漫畫,1935年的始政式四十年台灣博覽會裡,設有兒童國一區,其中,有「巧克力上等兵」...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6 月 03,2021
【影像內外】日治時期電影院的政治性格
在早期電影的歷史書寫當中,電影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密不可分,各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多在政治中心或是貿易繁盛的城市便可說明一切。也因此,電影乃至電影院的發展也被視為城市消費文化的一環。 這樣的歷史書寫架構,確實也是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主要的研究路徑之一,例如1920年代台北電影文化逐漸成型,1930年代進入有聲電影的摩登年代等。不過,在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考面向? 另類思考的起點...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6 月 18,2021
【影像內外】阿Q之弟作品電影化的滄桑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一書出版之後,讓讀者們透過電影海報回憶台灣電影史。在眾多的海報當中,筆者注意到《靈肉之道》的海報,上面寫著「大文豪阿Q之弟(徐坤泉)最偉大遺作改編搬上大銀幕」的宣傳語。 阿Q之弟是徐坤泉的筆名,1935年的小說《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治時期便達三版,...
‹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