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政亮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20,2022
【影像內外】台灣新電影40年,回望救國團式的青春《龍的傳人》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台灣新電影不是神主牌,供人膜拜。相反地,如果我們對歷史多一點探問,挖掘人們未曾注意的歷史片斷,或許能更豐富台灣電影的風貌與社會變化的軌跡。 舉例來說,台灣新電影的「新」該如何解釋?台灣新電影非常有趣的地方,是起爆點─《光陰的故事》是來自於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中影。1970年代的中影,梅長齡1972年上任後不久台日斷交,中影於是啟動抗日題材的政治宣傳電影的拍攝...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13,2023
【影像內外】作家周金波與日本導演、演員的電影夢
電影史的書寫,經常是在對既有文獻的確認與質疑開始,而後如歷史偵探一般,在其他的文獻當中盡可能地查找各種可能的線索。其結果時而無功而返,但時而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作家周金波的電影之夢就是一例。周金波跟其他戰前就有電影或戲劇經驗的文化人一樣,在戰後也投入電影的製作,諸如張深切、張維賢、呂訴上、何基明、林摶秋、辛奇等都是如此。周金波在留學日本時,...
李政亮
8 月 29,2013
中國的政治想像與政治小說:反腐小說(1990s)
1990年代中期以來,是中國政治小說的另一波高潮。這個年代,是中國紛傳高官貪腐的年代,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中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傑、江西省副長胡長清等人紛紛中箭落馬。 此外,在「國退民進」的風潮之下,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為私人資本併購,在此過程當中,權錢交易之下的賤賣時有所聞,此舉也造成原國有企業員工大量下崗,國有企業改革背後正是社會公平的議題。 主旋律:反腐倡廉...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美台團考
曾經,台灣歷史是禁忌,我們無法碰觸。也因此,儘管解禁之後大量的前行研究者試圖補破網,但不容諱言,還是有些東西像是霧一般的存在,需要我們以歷史偵探的視角重新再挖掘。 「美台團」或許就是一個例子。大凡對台灣歷史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都知道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而後1925年文協還成立電影巡映隊美台團,透過電影與辯士的解說宣傳理念,主其事的蔡培火一向重視透過歌曲宣傳,為此他也做了美台團團歌,...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8 月 20,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1930年代洋畫至上主義之年輕世代的觀影品味變化(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1930年代洋畫至上主義之年輕世代的觀影品味變化(上) 按高橋正雄所述,台北映畫聯盟創立之時不過五十名左右的會員,四年的經營下來已有九百多名的會員,可以說快速增加。這樣喜愛歐美電影群體的增加,跟台灣電影環境的變化也有直接的關聯。 法國的有聲電影《巴黎屋簷下》與美國的《摩洛哥》分別於1931年11月與1932年3月在台灣上映,根據井出季和太的《...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18,2021
【影像內外】《愛染桂》變奏曲
受日本電影影響的台語電影不在少數,1964年的《不平凡的愛》便受戰前膾炙人口的《愛染桂》的影響。 《愛染桂》自1938年問世以來,因為人氣爆棚,接續有多個版本的演繹。不過,《愛染桂》雖然大受歡迎,但因當時日本已進入國民精神總動員的狀態,因此《愛染桂》在當時受到官方與媒體的批判,《續愛染桂》(1939)與《愛染桂完結篇》(1939)被迫加入戰爭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愛染桂》...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3,2023
【影像內外】兩位原住民少女之死:《莎韻之鐘》與《花蓮港》
如同何義麟在〈戰後台灣抗日運動史的構築:以羅福星的事蹟為中心〉(戦後台湾抗日運動史の構築─羅福星の革命を事績を中心に)一文當中所指出的,戰前的日本殖民政府與戰後的國民黨政權,不約而同運用國家之力,推動其所欲的愛國教化內容。 就電影來說,日治末期的《莎韻之鐘》(1943)與戰後初期的《花蓮港》(1948)恰好是一組對比,代表了殖民政府與國民黨的原住民想像。兩部電影的故事都以原住民少女為中心,...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2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文學裡的電影(上) 寫下暢銷紀錄的《可愛的仇人》 在《命運難違》之後,1935年阿Q之弟(徐坤泉)的《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治時期便達三版,銷售量更是刷新讀書市場的1萬冊。依1936年擔任《台灣新文學》主編的王詩琅說法,徐坤泉小說走紅的盛況,是「一時家傳戶誦,雖人力車伕,旅社女傭,...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19,2021
【影像內外】因為「辱華」無法在台灣上映的好萊塢電影
近年來,中國政府動輒因禁止「辱華」的好萊塢電影上映。辱華的理由說來有千百項,但唯一要項就是根植於民族主義的不爽。 翻開台灣電影史,整個戒嚴時期,電影審查對電影的禁映與刪減,有著各式各樣荒謬的理由,其中,好萊塢電影在台灣也有因辱華無法上映的情況,從1958年的《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 Happies )、1963年的《北京五十五天》(55 Days at...
電影戲劇
李政亮
8 月 14,2022
【影像內外】《砂之器》的台灣之旅
近日,國立台灣文學館開始展出的「遺留下的指紋:松本清張與台灣推理小說主題書展」,與日本北九州的松本清張博物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兩館三地同步進行展示。 1909年出生的松本清張,前半生清苦,正式學歷也只有小學,生活就是不斷奔走以求最起碼的溫飽。在他55歲時所寫的回憶錄《半生記》當中,可以看到底層生活的煎熬與辛酸。1952年他的小說〈某《小倉日記》傳〉獲得芥川賞,...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