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李政亮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20,2022
【影像內外】台灣新電影40年,回望救國團式的青春《龍的傳人》
今年是台灣新電影40週年。台灣新電影不是神主牌,供人膜拜。相反地,如果我們對歷史多一點探問,挖掘人們未曾注意的歷史片斷,或許能更豐富台灣電影的風貌與社會變化的軌跡。 舉例來說,台灣新電影的「新」該如何解釋?台灣新電影非常有趣的地方,是起爆點─《光陰的故事》是來自於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中影。1970年代的中影,梅長齡1972年上任後不久台日斷交,中影於是啟動抗日題材的政治宣傳電影的拍攝...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3,2023
【影像內外】兩位原住民少女之死:《莎韻之鐘》與《花蓮港》
如同何義麟在〈戰後台灣抗日運動史的構築:以羅福星的事蹟為中心〉(戦後台湾抗日運動史の構築─羅福星の革命を事績を中心に)一文當中所指出的,戰前的日本殖民政府與戰後的國民黨政權,不約而同運用國家之力,推動其所欲的愛國教化內容。 就電影來說,日治末期的《莎韻之鐘》(1943)與戰後初期的《花蓮港》(1948)恰好是一組對比,代表了殖民政府與國民黨的原住民想像。兩部電影的故事都以原住民少女為中心,...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8,2023
【影像內外】《梁山伯與祝英台》外一章
今年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底下稱梁祝)上映60週年紀念。1963年香港邵氏李翰祥導演所執導的《梁祝》在台灣上映,首輪上映62天,引燃黃梅調電影的熱潮。 《梁祝》在台灣電影史當中的定位,一是冷戰結構下的產物。以「自由中國」自居的台灣,為顯示海外中國人心向台灣,對香港「自由影人」(支持台灣的電影人)給予拍片的政策優惠,製造誘因讓香港電影以台灣為市場。當然,既有誘因也有交換條件,...
書評書介
,
歷史書寫
李政亮
8 月 30,2013
中國的政治想像與政治小說:官場等於職場(2000s)
2001年,中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閻真發表的小說《滄浪之水》當中,描述了一位碩士進入單位之後,如何從單位領導原本歡迎的高學歷人才,由紅翻黑打入冷宮,而後又奮力表現重獲重視並且高升的過程。 紅與黑,一切只端看是否依照官場文化與邏輯而行,年輕氣盛的主角忤逆官場陳規,所以跌落冷宮。人到三十多歲之後,漸與世俗妥協,於是順應官場之道力求奮起。然而,在官場浸淫太久,已失去本真,...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4 月 08,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再翻台灣電影史第一章(上) 讀台灣電影最早放映的五種說法 為何會有這麼多差異?這些差異或因當事人的記憶有誤,或因電影放映定義等 問題等所致。無論如何,這些第一次電影放映的討論,最終仍應參照當時最重要的《台灣日日新報》(底下簡稱台日)。值得一提的是,台北藝術大學李道明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的「台灣電影史研究史料研究庫」,將《台日》...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28,2023
【影像內外】從夏目漱石筆下的台灣再現談起
夏目漱石,日本的國民作家。1867年出生的他,1890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1900年得有機會赴英國倫敦留學。留學生涯因為腦神經衰弱,1903年回到日本並任教於母校東京帝國大學。1907年,他做了一個讓當時的人們震驚的決定——辭去東京帝國大學教職,進入《朝日新聞》成為專職作家。 他的作品中眾多也深受歡迎。曾秋桂的〈兩次海外經驗中交錯出漱石觀看東亞的觀點與台灣書寫〉(...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7 月 02,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美台團考
曾經,台灣歷史是禁忌,我們無法碰觸。也因此,儘管解禁之後大量的前行研究者試圖補破網,但不容諱言,還是有些東西像是霧一般的存在,需要我們以歷史偵探的視角重新再挖掘。 「美台團」或許就是一個例子。大凡對台灣歷史稍有認識的讀者應該都知道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而後1925年文協還成立電影巡映隊美台團,透過電影與辯士的解說宣傳理念,主其事的蔡培火一向重視透過歌曲宣傳,為此他也做了美台團團歌,...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06,2020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不只是辯士——詹天馬其人其事研究(下)
往前閱讀:【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不只是辯士——詹天馬其人其事研究(上) 跨界的辯士 可以看到,30歲左右到永樂座的詹天馬正值人生的活躍時刻,1930年代初期,他從電影館裡的辯士跨界與其他媒介產生連結。一是他與辯士王雲峰為《桃花泣血記》所寫的宣傳歌,成為古倫美亞唱片錄製的唱片,該曲由女性歌手純純演唱後成為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 此外,1931年台灣放送協會成立,...
歷史書寫
,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0 月 19,2021
【影像內外】因為「辱華」無法在台灣上映的好萊塢電影
近年來,中國政府動輒因禁止「辱華」的好萊塢電影上映。辱華的理由說來有千百項,但唯一要項就是根植於民族主義的不爽。 翻開台灣電影史,整個戒嚴時期,電影審查對電影的禁映與刪減,有著各式各樣荒謬的理由,其中,好萊塢電影在台灣也有因辱華無法上映的情況,從1958年的《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 Happies )、1963年的《北京五十五天》(55 Days at...
電影戲劇
李政亮
11 月 30,2021
【影像內外】1960年代台語電影熱之下的明星路
86歲的故事大師黃春明,數十年來筆耕不輟,他最新的小說作品是《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多年累積的功力,在後輩作家大量冒出的年代裡,依舊寶刀未老,這部作品獲得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小說的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正盛的年代裡,羅東太和料理店生意興隆,老闆亭亭玉立的女兒秀琴,是公認的三八型愛笑美女。不過,小鎮裡的殷實平靜歲月,就從台北來的導演到店內用餐開始。導演看中秀琴,...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