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內外】1960年代台語電影熱之下的明星路

友善列印版本

86歲的故事大師黃春明,數十年來筆耕不輟,他最新的小說作品是《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多年累積的功力,在後輩作家大量冒出的年代裡,依舊寶刀未老,這部作品獲得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

小說的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正盛的年代裡,羅東太和料理店生意興隆,老闆亭亭玉立的女兒秀琴,是公認的三八型愛笑美女。不過,小鎮裡的殷實平靜歲月,就從台北來的導演到店內用餐開始。導演看中秀琴,直誇秀琴適合演電影。原以為這只是開開玩笑的場面話,沒想到,導演再到店內,就是台北的角頭向羅東的角頭打完招呼後,一起過來料理店,他們認為上次秀琴沒有反對就是贊成。如同趕鴨子上架,所有條件都橋好了,就等秀琴來演電影,而且料理店也要投資一部分資金。

對於明星夢,秀琴多少有些心動,但這卻是悲劇的開始。台語電影正夯之際,生意人等著靠電影賺一筆,但威權時代生意人又得巴結官員,讓女明星陪官員吃飯喝酒。秀琴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遭到情治單位高官玷污,最後精神異常,再也不是那個愛笑的秀琴。《秀琴,這個愛笑的女孩》的精彩之處,就小說本身來說,就在於人物鮮活地呈現,這也是黃春明小說的一貫強項。

就社會現實來說,在電影興盛的年代裡,這類明星夢不但未成還遭蹂躪之事時有所聞,這類社會事件雖因電影而起,但電影史卻不會記載這類社會事件。秀琴的經歷,也讓我們反問:台與電影興盛之際,女明星們是如何走上大銀幕之路,她們又是如何經營自己的明星之道?

明星夢的治安事件簿

1960年代是台灣電影逐漸興盛的年代,台語電影195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熱潮,國語電影1960年代逐步站穩腳步,香港電影也在這個年代大幅進入台灣,台北年度十大賣座電影當中,香港電影基本過半。

就在這樣的年代裡,彼時青年男女的明星夢,大得讓人有些難以想像。《聯合報》1964年5月2日的一則新聞,是一名35歲男子想要坐船偷渡香港,希望能進入到邵氏公司當明星,不過,還沒出海就被逮捕,明星夢碎。此外,跟家裡拿了幾千元,說要到台北報考演員訓練班當演員,而後失聯的例子不在少數。

這些抱著明星夢的青年男女要底演了電影沒?《聯合報》1968年11月9日報導一件趣事,可能是不少抱著明星夢的年輕男女的結果。一名出版商轉戰電影圈的嚴性男子,在報上刊登將拍《黃帝開國大典》急徵男女主角的廣告。未料,居然來了兩、三百人報名。嚴姓男子資金不足,於是將這兩、三百人全數錄取,但要每人繳交一定費用作為電影宣傳之用。因電影遲遲未有下文,終於東窗事發。此外,也有拍了電影但被壓榨者。《聯合報》1965年7月13日報導某一台語電影公司,收取演員保證金數千到數萬不等,約定電影完成後退回。但電影完成後,電影公司推託是要到續集演完才退。如此手法,受害者也有六、七十人。

到大銀幕之路

看了這麼多明星夢的社會事件簿,不免讓人反問,當年成名的台語電影女明星是怎麼走上大銀幕的?

如果以台語電影時代四位知名女星─白虹、白蘭、張美瑤、金玫為例,可以看到她們都從演員訓練班出身,演出《大俠梅花鹿》的白虹考入軍方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歌舞團、演出《台北發的早車(上)》的白蘭與演出《地獄新娘》的金玫,都是從中華影業公司的歌舞團出身。至於張美瑤,則是出身玉峰影業所成立的訓練班。玉峰影業是致力提昇台語電影的林摶秋於1957年所成立的公司,其中,成立演員訓練班,透過上課提昇演員素質與演技,授課教師有張文環、呂泉生、郭芝苑等文學與音樂師資,足見林摶秋對台語電影的用心。

雖說都是從演員訓練班開始,不過,張美瑤相較之下比較像是從片廠制出身的演員,她1959年的出道作品《阿三哥出馬》乃至1960年的《丈夫的祕密》都是玉峰出品,拜修復之賜,數位修復版的DVD裡仍可看到張美瑤當年的風采。至於其他三位女星,雖受過演員訓練,但卻大多是以個人或公司的網絡參加演出。

四位女星當中,白虹是唯一以口述方式寫下自傳的演員。在《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一書當中,她提到考進中國電影製片廠的萬歲劇團後,父親朋友入股南洋影業公司,邀請她拍片,出道作品就是與名導何基明合作的《運河殉情案》。至於白蘭與金玫,她們先後在1956年與1961年進入中華影業公司,但兩人命運卻大不同,主因在於中華影業公司前期因股東糾紛,電影遲遲未能開拍,於是將白蘭租借給其他電影公司收取酬勞,她也因而有「租借明星」的稱號。至於金玫,則是順利地在中華影業公司開啟台語電影生涯。

不只是台語電影明星

這位四女星在大銀幕裡風姿綽約,但銀幕之外的她們,深知自己因台語電影的熱潮而起,但這股熱潮何時會退?自己又該如何因應?當了幾年的明星後,她們並未被明星光環所迷失,尤其她們大多出身經濟困頓的家庭,白虹出身大稻埕的沒落布店、金玫讀到初中二年級就繳不出學費、張美瑤也是出身貧困,小時候必須幫忙打零工,或許因此,對於眼前名利富貴更加小心。

白蘭與金玫就在1960年代中後期台語電影逐走下坡時,自己成立電影公司,其主因在於面對不景氣,有的電影公司要求演員用薪酬投資,已經成名的白蘭與金玫不約而同地善用自己的知名度,成立或投資電影公司,拍攝以自己為主角的作品。不僅如此,面對不景氣,她們也都放下身段,以隨片登台的方式吸引觀眾,1967年金玫的《恨你入骨》與白蘭的《賊仔狀元才》在台南對打,一時之間蔚為盛事。

除此之外,這四位台語電影女星,大多也轉戰不同語言類別的電影。

以張美瑤為例,玉峰解散之後,她加入台製,台製成為她跨越國界合作的平台。她既拍攝台製的國語電影《吳鳳》,也與香港電懋合作《諜海四勇士》、《西太后與珍妃》,也有台製、電懋與中影三者合作的反共電影《雷堡風雲》。戰後,以「自由中國」自居的台灣,為拉攏香港影人,透過政策優惠促進雙方合作,這些合作的結晶,除了香港上映之外,更在香港電影最大的海外市場─台灣上映,與台灣的人氣明星合作,也是一種有利的選項。

除了與香港的合作之外,台製也與日本的東寶合作,事實上,在台製這樣的官方電影廠與日本合作之前,中影已先行一步與日活合作。在戰後的冷戰年代裡,

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日本電影開始攀向產業高峰,東寶與日活除了面向日本國內的市場之外,也試圖亞洲建立跨國的合作,他們的第一步不約而同選擇片廠制已相當成熟,並且處於激烈競爭狀態的香港邵氏與電懋。日活曾與邵氏合作,東寶則與電懋合作,兩者都走一條主打日本與香港人氣明星合作的異國情調路線。

這樣的電影當中,異國風景也成為重要元素。東寶與電懋的合作,包括1961年的《香港之夜》、1962年的《香港之星》與1963年的《香港·東京·夏威夷》,這幾部電影的共通元素就是當時東寶的人氣導演千葉泰樹執導,日方的主演是出演《哥吉拉》的寶田明,香港部份則是當時的紅星尤敏。

1964年東寶與台製簽約,協定雙方將合作拍片,第一部是1965年由東寶導演福田明執導,寶田明與張美瑤主演的《香港白薔薇》。第二部則是1966年東寶與台製外加電懋合作的《曼谷之夜》,這部作品再度由「香港三部曲」的千葉泰樹執導,只是主演變成寶田明與張美瑤,按《聯合報》1965年的相關報導,《曼谷之夜》在台灣取景的部份包括圓山飯店、新公園、植物園與霧峰林家花園等地。

從台語電影到國語電影,從台灣到香港與日本,除了張美瑤本人的明星氣質與演技之外,這也是當時台灣電影的產製網絡的體現。白虹與白蘭,也同樣從台語電影演員為起點,白虹日後也到香港拍電影,白蘭則是與千葉真一合作《海陸空大決鬥》。

在明星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人生的一條路,也是彼時台灣電影產業的縮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