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內外】因為「辱華」無法在台灣上映的好萊塢電影

友善列印版本

近年來,中國政府動輒因禁止「辱華」的好萊塢電影上映。辱華的理由說來有千百項,但唯一要項就是根植於民族主義的不爽。

翻開台灣電影史,整個戒嚴時期,電影審查對電影的禁映與刪減,有著各式各樣荒謬的理由,其中,好萊塢電影在台灣也有因辱華無法上映的情況,從1958年的《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 Happies )、1963年的《北京五十五天》(55 Days at Peking)、1966年的《聖保羅炮艇》(The Sand Pebbles)再到1969年的《主席》( The Chairman),這些電影的導演與演員大多資歷顯赫,包括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等,但即便如此,也難逃禁映。

直到時代稍微開放的1980年代,這些電影有的歷經10多年終於得以上映,但有的依舊無緣上映,今日倒是可以透過DVD一睹當年被視為辱華的好萊塢電影的風采。

小婦人傳奇搬上大銀幕

依時序來說,最早的一部是1958年的《六福客棧》。

這部由福斯公司出品、英格麗褒曼主演的作品,上映之後,獲得好評,導演與男女主角也都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這部作品根據傳記《小婦人》(The Small Woman: The Heroic Story of Gladys Aylward)改編,《小婦人》的主角是英國人艾偉德女士(Gladys Aylward)。1902年出生的她,學識不高,擔任女僕維持生計,她一心前往中國傳教,在沒有教會系統的奧援下,1930年決心之身前往中國。因為積蓄有限,只能以最便宜的交通方式繞道西伯利亞、日本最終到達中國。

她在山西陽城創立八福客棧,作為傳教之用。此外,她也協助地方官員宣傳去除纏腳,1940年在日軍發動攻擊之際,護送94名孩童從山西陽城渡過艱辛漫長的數十天行程,安全抵達陝西西安。在中國期間,艾偉德也申請中華民國國籍。1949年艾偉德回到英國後,她的故事因受訪廣為人知,作家Alan Burgess更將她的故事寫成《小婦人》。艾偉德想再回到中國傳教,但被拒絕入境,中國高舉無神論大旗,而且傳教士也被視為西方帝國的象徵,被拒絕入境可想而知。1958年,她於是來到冷戰下的「自由中國」——台灣,從事慈善事業孤兒院的經營,直到1970年過世。

就時空脈絡與題材來說,冷戰序幕開啟不久,一個為中國奉獻良多的傳教士,被懼於共產中國門外,選擇來到自由中國,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大好的宣傳題材,事實上,福斯公司一開始也準備來台灣拍攝這部作品,不過,卻面臨辱華的阻力。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從1958年1月開始,福斯的製片人麥克諾來台灣與政府部門接洽,由於這部電影準備以《小婦人》改編,台灣的有關方面便以《小婦人》的內容質疑辱華的可能。

其質疑的內容主要有二:一是傳記中提到艾偉德協助地方政府宣揚禁止纏足,電影中是否將呈現中國婦女纏小腳的形象?二是傳記中地方縣長穿著滿清時代的服裝,電影中是否將如此呈現?

福斯確實有意在台灣拍攝,面對上述質疑,依《聯合報》1958年1月13日與1月17日的相關報導,福斯不僅與艾偉德在圓山飯店召開記者會回答種種質疑,甚至故事的背景是山西,福斯也宴請山西同鄉會聆聽相關意見,同鄉會的質疑點更加擴大,包括縣長出門已非乘轎而是騎馬,此外,孔廟裡也沒和尚。最終,福斯還是作罷,根本原因還是新聞局的意見。根據中央社1958年2月14日的發稿,新聞局在1月18日向福斯提出「必須修正」與「建議修正」共45點的要求。

始終未能上映的《六福客棧》

《六福客棧》最終沒有在台灣拍攝,福斯一度考慮香港,但最後還是選擇在英國的北威爾斯拍攝,片中的中國兒童,則從利物浦唐人街挑選。電影拍成之後,就電影內容來說,除了小小的質疑─身高150多公分的艾偉德是不折不扣的小婦人,飾演她的英格麗褒曼卻是175公分,形象上有很大的落差、此外,電影中也穿插了份量不多的英格麗褒曼與混血中國上尉的戀情。電影的總體評價還不錯,導演與男女主角都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足以說明。

這部作品今日有DVD流通,筆者在看這部電影時,深覺英格麗褒曼真的是一代巨星,她在出演《六福客棧》之前便已是兩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得主,《北非諜影》雖未獲獎,但卻是影史中經典的存在。《六福客棧》裡,她確實撐起了整部電影,讓這部2小時39分的電影毫無冗長之感。《六福客棧》在台灣的故事還沒結束,不在台灣拍攝,但能在台灣上映嗎?輿論的看法,頗值得參考,外派記者與本地記者的看法不一。《六福客棧》於倫敦首映之後,根據中央社駐倫敦記者的發文,這部電影中雖有讓人有不習慣之處,例如片中所說的中文都是廣東腔,但並未感覺到辱華之意。《聯合報》駐美記者在好萊塢看完《六福客棧》後指出,這部電影在好萊塢反應不錯,但在記者看來,這部電影的缺點如果在台灣拍攝,很可能就可以改正,記者直言,這是台灣的苛求與福斯的固執所造成的損失。然而,倒是位處暴風圈的台灣的記者,言詞批判《六福客棧》不符史實之處。

接下來的發展,就是《六福客棧》接受電影檢查、刪除部份情節,傳言通過審查可以上映的消息,《聯合報》1959年6月28日評論中的一段話說得精確,「現在《六福客棧》拍好了拿來上演,還是一個老的問題,審查機關三番兩次不能解決,請示上峰,上峰依舊沒法解決,請示民意代表,據說民意代表解決了,解決的結果,依舊是不准映」。直到1980年代,一向敢言的記者楊士琪在1983年12月5日的特稿〈適時突破銀幕的禁忌〉當中,提到去年也就是1982年《六福客棧》再度送審,依舊沒能通過。

簡言之,《六福客棧》從一開始準備在台灣灣拍攝,面臨辱華質疑之後移轉到英國拍攝,電影完成之後在台灣歷經25年的審查,始終未能上映,這也是威權時代的一道奇特的印記。

審查標準如謎團

其他好萊塢電影有沒有類似處境的?

《六福客棧》確實並非唯一案例,1963年在西班牙馬德里拍攝的《北京五十五天》,以義和團事件背景,電影中對義和團的描述,在輿論看來,比乞丐還不如,此外,義和團進入北京城後,中國婦女隨八國聯軍逃亡,甚至進入英國領事館尋求庇護也被視為歪曲史實。可想而知,《北京五十五天》因為辱華無法上映,直到1984年也就是21年之後才通過審查得以上映。

1960年代台灣電影工業逐漸站起,其間不乏與日本和合作拍片的例子,甚至中影也視電影為國際宣傳的一環,加入其中。或許因此,再加上此前拒絕《六福客棧》在台灣拍攝,喪失宣傳的機會,1960年代開始允許好萊塢電來台灣拍片,1966年的《聖保羅炮艇》與1969年的《主席》便在台灣取景。執導《聖保羅炮艇》的勞勃·懷斯(Robert Wise)是經典電影《西城故事》的導演,電影聚焦1920年代美國炮艇聖保羅號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這些見聞主要包括中國內部國民黨與共產黨兩股勢力之爭,電影主軸是反戰,也較同情左翼力量,電影自然無法上映。這部電影在基隆、大稻埕、板橋林家花園等地取景,1983年也就是17年之後才獲准上映。

《聖保羅炮艇》同情左翼未能上映,可想而知,但是標舉反共的電影《主席》也未能通過。《主席》是福斯公司出品的電影,主角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主演過《羅馬假期》。《主席》是間諜驚悚片,葛雷哥萊·畢克所飾演的諾貝爾獎得主,受軍方之命,前去中國,表面上是與過去的老師見面,實際上則是打探老師所發明的酵素的祕密。此行背後,更是美蘇外加中國三方的角力。

電影當中,還穿插見毛澤東的情節。1968年11月,電影開始在台灣拍攝,外景包括指南宮、圓通寺、七星山、基隆等地,指南宮的靈宵殿更是作為電影中的毛澤東住所。此外,國立藝專的學生也擔任臨時演員飾演紅衛兵。這部電影除台灣取景之外,原本準備赴香港取景,不過,這部反共電影遭到香港左派勢力抵制,加上香港1967年暴動才告平息,為恐生事香港政府拒絕福斯公司拍攝。

照理,這樣反共色彩鮮明的電影應可通過電影審查上映,不料,《主席》跟《六福客棧》命運相同,不但在電影拍完之後無法在台灣上映,1982年再度送檢時也未能通過。按前述楊士琪的特稿,《主席》未能通過,主要因為電影中紅衛兵手執毛澤東像,這被認為不應出現在電影當中。事實上,1969年這部作品在台灣拍攝時,按中央社的報導,有人認為紅衛兵穿得花花綠綠,甚至還有穿高跟鞋的,這跟「匪區」情況不同,此外,電影取景有的以寺廟為背景,但中國早已將寺廟摧毀。簡言之,雖是反共電影,但這些可能美化共匪形象的部份,造成電影無法通過審查。

然而,為什麼有些電影10多年後能通過,有些卻依舊無法通過,標準是什麼?這也是台灣電影史裡的一個謎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