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高松豐次郎的台灣時光:用影像展示台灣風景

友善列印版本

高松豐次郎是後藤新平的文化宣傳協力者,一方面以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為平台,以電影放映進行日本文明宣傳。另一方面,高松豐次郎也拍攝台灣風景,向日本母國展現台灣建設的成果,他1907年所拍攝的《台灣實況紹介》是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題的紀錄片。

這些珍貴影片已無法尋得,前行研究者李道明於1995年《電影欣賞》(總第73期)透過《台灣日日新報》(底下簡稱台日)1907年2月13、14、22與23日的報導,將所拍攝的台灣風景共120個事物、206個鏡頭悉數整理羅列。面對前行研究者二十五年前已相當完整的整理與分析,後繼者開如何延續討論?在筆者看來,途徑之一是闡釋殖民者眼中的「風景」想像的變化,讓這些風景想像的變化在殖民權力與現代化的脈絡下賦予意義。途徑之二是重新再做基本功,回到《台日》追索關於《台灣實況紹介》的報導,看看能否建立更完整的相關訊息。事實上,李道明教授二十年後所主持的台灣電影試試料研究資料庫已提供後進研究者相當的便利。

1901年教科書裡的台灣風景

「風景」不只是自然風光,也是民族主義文化政治的一環。就像瑞典人類學家奧瓦爾·勒夫格倫(Orvar Lofgren)在《度假》(On Holiday)一書當中所指出的,凡事都與英國相較的十九世紀美國知識份子,內心其實相當自卑,美國既沒有歷史名勝古跡,也無專收貴族子弟的伊頓公學,更無牛津、劍橋等高級知識殿堂。 

不過,內心自卑的美國人卻在自然原野當中,找出凝聚其國族歷史的重要媒介—風景。隨著1820年代旅行文化的興起以及作家遊記的出現,迅速產生了哈德遜河與東部山景等地景,通過旅行,旅行者與風景在人與土地互動之間建立了美國認同。1872年成立的國家公園黃石公園的成立,「國家公園」也說明了國家介入了官方版風景的形塑。日本也有相類的例子。1894年志賀重昂的《日本風景論》,把日本風景進行大量比喻,例如富士山是日本的心臟,火山是日本的血管等,總體風景孕育了日本民族的氣質與性格。此外,1900年開始的「鐵道唱歌」,將鐵道沿途風景化為歌曲,也隨鐵道網不斷擴充,「鐵道唱歌」的內容也不斷延伸,這些也都成為鄉土教育的重要元素。

值得討論的是,高松豐次郎拍攝《台灣實況紹介》之前,殖民政府眼中的台灣風景是怎樣的樣貌?1901年台灣總督府所頒的公學校用書《台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是個參照。這套教材的第十一卷第九課與第十課分別是「台灣一周 一」與「台灣一周 二」,簡言之,就是環台一周的地理介紹。

總體課文基本上是以船作為交通工具環台一周,而其環台路線地景則是:

基隆乘船出發→看見雞籠島→向西約兩小時可見燈塔,那是富貴角→往西南一小時半可見山,淡水河就在山間→淡水河出港往西南約一小時,可見白沙岬燈塔→再經約八小時可見大肚溪口,由此上陸是彰化與台中→船往西南五、六個小時則可見澎湖島,澎湖島中的北島往東兩小時,可見馬公港→往東南方向前行可見安平港,從那上陸是台南→安平港往南三小時是打狗港→往南三小時是車城,此處再往南二里是恆春,明治七年(1874)日本軍征伐牡丹社番人之處→從車城出發,往南再往東約一小時,可見がらんび(鵝鑾鼻)→由鵝鑾鼻出發往北可見卑南→再經十小時可見花蓮港→再經七小時到達蘇澳港,由此上陸往北六里是宜蘭→蘇澳往北可見三貂角,那是北白川宮能久殿下領軍上陸之地→最終再回基隆完成環島一周。

1907年影像裡的台灣風景

不同於公學校教科書的對象是台灣學生,高松豐次郎拍攝的《台灣實況紹介》既面向台灣民眾也向面向日本內地。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是什麼?從殖民母國與台灣殖民地兩者的關係來看《台灣實況紹介》,1897年日本本國政府制定台灣銀行法,對台灣實施特別會計制度,根據這個制度,日本中央政府逐年漸減補助金額,最終提供補助金的期限是1908年。但在後藤新平的戮力經營下,1905年便已完成財務自主,很可能因此藉由《台灣實況紹介》向日本內地展現治積,儘管後藤新平1906年已離任調往滿鐵。此外,按1907年4月12日《台日》的報導,這部記錄片將送至該年東京所舉辦的博覽會中放映。所謂的東京博覽會,應是1907年3月到7月所舉行的東京勸業博覽會,這次的博覽會中,在上野公園不忍池上的觀月橋旁設有台灣館。依《台日》5月12日的報導,《台灣實況紹介》將在台灣館附近放映,這也是展現治績的途徑。

就本文的重點來說,重要的是高松豐次郎到底呈現了什麼樣的台灣風景?開篇所說延續前行研究者已相當完整的研究,後繼研究也仍得做基本功,重新回到《台日》。筆者將李道明所引據的1907年2月13、14、22與23日的報導列在圖表第二欄具體構想部分。另將拍攝過程的相關報導與放映紀錄放在第三與第四欄作為參考,讀者可透過參考更進一步了解當時拍攝的進行動態。至於第一欄的拍攝主旨,則是重新查閱《台日》的發現。總體並列在圖表裡,或許有助於讀者了解。


拍攝主旨*

具體構想**

《台灣日日新報》相關報導

放映紀錄

◎日治之初的台灣充斥著瘧疾、番人出草、土匪作亂。今日台灣已成為全世界殖地的模範,然而日本國內對此一無所知。日治之後在總督、民政長官的苦心經營下,在台日人不分官吏、商人、勞工,完成了治台的各項功績,但日本國內完全不知情。

◎為了防治瘧疾,決定改善不潔的市容。在各地進行下水道工程,將混泥土抹在水溝外面,泥溝就此消失。台北會有積水到人身等高的情況,清潔隊員必須每日以竹掃帚掃水。由於台灣使用了連國內都沒有的設備,瘧疾也在各地消失了。

◎經過明治35年(1902)的大討伐,土匪被消滅殆盡,生番也陸續歸順。各地的隘勇線向前推進,製腦事業持續擴展,產額不斷增加。這是舉世獨有的天然產物。最近甚至從阿里山開採出直徑三十尺(約九公尺)的巨木。林木也是台灣特有的天然產物,可提供國內的需求,不再從國外進口。

◎稻米經過改良,能與國內的稻米競爭;煉製最佳的食鹽;烏龍茶總是名列對外貿易的前幾名;金礦的礦脈位於基隆的三座金山(金瓜石、瑞芳、牡丹坑),其產額與日本國內一百多個金礦大致相同;依據最先進的方式進行土地調查和人口普查;保甲制度的實施、地方衛生組合的自治;皆已粲然大備。此外,財政的獨立是最值一提的政績。

◎就交通便利而言,貫通南北的縱貫鐵路讓距離縮短;航路隨著義勇艦的打造,縮短了航海時間;人力車運費便宜;旅館、也不再向以前一樣,明明是不像店的確能贏取暴利。

◎地方廳舍及學校的新式建築,內部整齊,外部更是美觀。衛生方面,各地設立醫院、衛生試驗所、紅十字醫院、醫學校、慈善團體以及行旅病人收容所;此外,陸、海軍的國防也十分完備。在海上或陸上旅行的人,生命安全因為上述各項設施而有所保障。藉由這樣的介紹,去除一般人心目中台灣酷熱、風土病盛行、令人嫌惡的印象,並且讓人覺得台灣是個好地方,想去看看。

◎基隆之部:基隆築港、杭打與石割機械、涵洞大岩石、基隆市街、棧橋與載貨鐵道。

◎台北之部:台北停車場前的人車雜沓、第二公園兒玉大將石像、總督官邸與庭園、國語學校、永久兵營、武德會、競馬、彩票局、台北廳前商店、總督府、郵局、報社、北投溫泉、圓山明治橋。

◎鐵道及各廳之部:台北火車站全景與發車、淡水河鐵橋(從這裡拍攝台灣神社)、板橋林家花園、樹林鶯歌鐵路隧道(要取火車進入隧道的暗黑行進再到出隧道渡鳥之景)、桃園市街與採茶之景、新竹市街與火車站以及香山海景、苗栗婦人製帽與石油坑口以及石炭開發狀乃至伯公坑火車站、大安溪鐵橋(要取架橋工程險峻之景)、台中公園與永久兵營,另外要從台中廳舍高處拍攝本島人飼養百隻家禽之景、彰化火車站與廳舍以及從八卦山眺望市街、濁水溪的架橋工程、斗六廳舍與市街,另要拍攝本島人北港媽祖廟參拜之景、嘉義火車站與廳舍以及祭拜持火把的隊伍、鹽水港廳與製鹽之景、台南火車站與鄭成功廟、台南神社、舞龍舞獅與安平港等之景、橋仔頭製糖會社工廠與甘蔗之景、打狗鐵道部。

◎地方各廳的物產:鳳山廳的鳳梨罐頭場、阿緱廳的生番物品交換之景、恆春廳與種畜所、南投廳與南投燒以及埔里社的薯產物交換所、台東廳的工作與製腦事業、宜蘭廳的工作用水車。彩票的抽籤:彩票賣出、開獎當日的流程與最終開出。衛生機關的設備:衛生試驗所解剖與顯微鏡試驗之景、台北醫院以及本島人護理師受訓與廚房乾淨之景、赤十字醫院與本島人醫師診察之景。番界防番設備:討伐隊出發、樹林探伐、從山下眺望番家之景、番人的生活與宴會之景。基隆的三金礦焿子寮、金瓜石與牡丹的金礦開採。

◎1907年3月2日:上月20日拍攝鐵道南下,27日回台北,緊接著拍彩票開獎。而後再拍台北神社與明治橋、圓山等風景。此外,基隆港也已拍攝。◎1907年3月5日:佐久間總督從台中抵達台北車站,高松豐次郎於玄關處拍攝。

◎1907年3月6日:為了拍攝番界,高松豐次郎前往宜蘭。◎1907年4月5日:佐久間總督結束東部兩個月的視察後回到台北車站,而後乘馬車回總督府,其間高松豐次郎拍攝影片。

◎1907年5月5日:高松豐次郎所拍台灣寫真台北之部與番界之防備兩部分大部分已隨船送達。依拍攝行程報導推敲,高松豐次郎應是拍完台北之部又前往宜蘭而後將影片隨船運送回台北。(這則報導詳細列出片段,基本上與具體構想相同。不過,台北之部與番界防番設備兩部份有加拍之部分。台北之部多了些本島人的部分,例如大稻埕公學校的男女學生、專賣局官煙作業與台灣女工、鐵工廠的本島人等。番人防番設備之部則多了一些前進隊追擊番人乃至番人歸順等部分。)

◎1907年5月7日:高松豐次郎所拍台灣活動寫真預計8日朝日座放映。

◎1907年5月20日:影片將在東京博覽會第二會場台灣館附近放映。

◎1907年6月15日:高松豐次郎介紹台灣之影片,自此月30日在台南座放映一週,好評不斷。

說明:

* 拍攝主旨根據《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21日報導而來,此處譯文引自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台北,時報文化,2014年:219-221頁。

** 具體構想分別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22日與23日。

在前面的表格裡,可以看到高松豐次郎的宣傳的主軸,是經過日本總督府大力建設的現代化台灣,理番、公共衛生、農作礦物等物產以及交通建設是四大成就。其中,與公學校教科書相同,同樣環台一周,但交通工具已因領台以來鐵路網的興建遊船改為鐵路,也因鐵路的快速,所能含納的台灣各地的特色已相當多樣,而且已不僅是強調日軍領台的特定地名,台灣各地的農工物產甚至拜媽祖等台灣人慣習都在其中。

高松豐次郎台灣時光的最後榮光

對殖民政府來說,1907年的《台灣實況紹介》是高松豐次郎以影像展現台灣的成功模式。1916年,為紀念日本殖民政府始政二十年,第一次舉行大規模的台灣博覽會。博覽會主會場在台北,最亮眼的第一會場就是以台灣總督府為主角,台灣博覽會共計舉辦三十五天,參觀人數共計八萬人次,堪稱彼時最大規模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依1916年台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所編的《台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博覽會設有演藝館,演藝館有多樣表演,包括藝妓舞蹈、辜顯榮負責的上天仙班的中國戲劇表演等。此外,也包括高松豐次郎負責的家庭劇與兒童劇。不過,高松豐次郎的角色不僅於此,這個台灣首次大規模的博覽會,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親自來台。歷經治台二十年,對台灣總督府來說,財務早已獨立,台灣文明進展也在上升,這次博覽會進行的實況就是最好的內容。掌鏡者依舊是高松豐次郎,他也同樣扮演將影片帶到日本放映的角色。按《台日》1916年7月7日的報導,高松豐次郎帶著影片到日本,船上放映影片成為餘興節目,同船者包括《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戶稻造等。到了日本之後,依1917年8月4日《台日》的報導,7月26日晚間7時至9時,閑院宮邸放映台灣博覽會活動寫真,由高松豐次郎在一旁解說。這個訊息分兩日刊出,8月4日是《台日》的日文版,8月5日則是漢文版。

有趣的是,漢文版的標題是「活動寫真之光榮」。扣合高松豐次郎在台灣發展的脈絡來說,這個標題恰好是最好的贈別禮物。1918年,他離開台灣回到日本發展,從事的依舊是電影。雖然以台灣為主題的第一部紀錄片《台灣實況紹介》影片早已不可得,只能透過《台日》的報導勾勒高松豐次郎影像中的台灣風景。不過,當筆者在整理《台日》的相關報導時,腦海中浮現的是約十年前修復出版的日治時期政治宣傳紀錄片《南進台灣》當中的一幕,那是台灣鐵路圖,整個影片也就是順著鐵路從北到南再到東部的進行介紹,這正與高松豐次郎的構想不謀而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