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想想副刊
歷史書寫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2 月 26,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七:「讓利」反成拙──波士頓丟茶事件
美國大選中,共和黨基本教義派「茶黨」相當活躍,這個茶黨為何要以茶為名呢?它的名字就來自於這篇所要談的「波士頓丟茶事件」,又稱為「波士頓茶黨事件」。 丟茶?這是怎麼回事? 咱們一樣從前情提要說起,話說法印戰爭導致英國債台高築,於是把腦筋動到殖民地頭上,推動了一系列加稅,世界經濟史上,凡是加稅,結果往往是稅收反而更少,這次也不例外,殖民地人抵制貿易,英國損失更大,到一七七零年,...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2 月 12,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六:美國人命真值錢──波士頓「大屠殺」
你知道世界史上死傷人數最少的「大屠殺」是哪次嗎?那正是發生於美國獨立前夕的「波士頓大屠殺」,雖然叫「大屠殺」,卻其實只有五個人被殺,美國人命實在太值錢啦!五個人也叫「大屠殺」。 這場屠殺是怎麼發生的?且賣個關子,先從前情提要開始,上回談到華盛頓等人本來都是「統派」,而法印戰爭結束後,北美殖民地對英國的效忠也達到最高峰,那又怎麼會搞到之後鬧獨立呢? 這牽涉到所謂的「利益」問題...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2 月 05,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五:華盛頓本來是「統派」?
美國獨立史上最有趣的一點就是,不僅一般老百姓原本都認同且效忠英國,連開國元勳也是如此。說來這並不奇怪,因為殖民地原本都是英國人後裔,他們一直以來的敵人是法國與印地安人,而母國英國一直出兵協助他們對抗強敵,效忠英國是很正常。 直到獨立戰爭爆發,都還有很多人繼續效忠英國,被稱為「保王黨」,若套用咱們台灣的說法,這些保王黨就相當於是「統派」。不過,在導致獨立戰爭的一系列事件開始之前,...
歷史書寫
楊憲宏
11 月 29,2012
黎明前黑暗中的一顆星
11月30日民進黨前主席黃信介過世13周年的紀念日,1999年11月30日是陳水扁先生參選總統的關鍵時刻,黃信介走了。隔年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當選總統,黃信介一生為台灣人出頭天,台灣人當家做主而奮鬥,甚至因而入獄並隨時冒著生命危險,提著頭顱辦事,卻看不到榮耀的這一天。這樣的命運安排常常讓人仰天長嘆。 黃信介是1928年8月20日生,他往生時才71歲,如果他能多活幾年,...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28,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四:喬治對喬治
華盛頓一槍打出了法印戰爭與歐洲的七年戰爭,伏爾泰針對此事曾寫道:「從美洲擊出的大砲令歐洲陷入一片火海。」他的敘述是誇張了點,因為華盛頓只下令開槍,並沒有開砲,而霍拉斯‧瓦波在《喬治二世統治時代史(The History of the Reign of George II)》之中寫的就比較精確:「維吉尼亞小伙子從蠻荒中射出的槍彈,令全球陷入火海。」 當華盛頓搞出了這麼大的飛機,...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20,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三:華盛頓闖的禍……不是砍櫻桃樹
華盛頓的「偉人小故事」,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他六歲的時候砍倒父親心愛的櫻桃樹,闖下大禍後,和父親坦承,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高貴誠實情操。 不過這個故事完全是虛構的,作者帕森‧威印(Parson Weems,Parson是他的綽號,原名Mason Locke Weems)是個曾經在喬治‧華盛頓生長的教區任職的神父,後來他不當窮神父,改行寫書自印自賣,為了書賣得好,編造了一堆故事,...
歷史書寫
蕭文婷
11 月 16,2012
小故事懷念黃昭堂前輩
筆者成長的年代,「台獨」還被視為禁忌,台獨=台毒!白色恐怖,黑名單,是那個年代的集體記憶,光是說台獨,就是殺頭大罪的!在那種時空背景下,有多少人有膽識從事獨立運動呢? 令人敬佩也有些好奇。 曾聽過一個黃昭堂前輩的故事:當年因為從事台獨運動,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孩子出生後,那時沒有紙尿布,日本的冬天很冷,洗尿布很辛苦,黃太太要求買一台洗衣機,尿布比較容易乾。前輩拒絕了,理由是:...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14,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英國人來到北美
前情提要: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卻沒能以他的名字命名,而是佛羅倫斯出身的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得到了這個榮耀,此後美洲稱為「亞美利加」,而日後的美國也因此名為「美」國。 隨著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英國也急忙加入資助航海家冒險的行列。一四九七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派遣熱那亞出身的威尼斯公民喬凡尼·卡波托(Giovanni Caboto)出海探險,不過,目的不是要他尋找新大陸,...
歷史書寫
李敏勇
11 月 08,2012
孤獨但巨大的形象 - 左翼、台灣民族主義旗手、革命家、流亡者史明
史明的人生風景在他九十多歲高齡貫穿的視野裡,是巨大的,也是孤獨的。 一九九O年代中,我曾以在台北車站月台相遇的經歷寫了《革命的教養》,談了他較少被描述的印象。那時候,我剛卸任台灣筆會會長(1993-1994),繼任的是詩人、翻譯家李魁賢。為了讓史明認識李魁賢,我提到李魁賢致力譯介德語詩人裡爾克的事。因而兩人交談了裡爾克和有關文學書籍的出版與閱讀。那篇文章的結尾,...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06,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一:美國為什麼叫「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今天開票,歐巴馬連任成功,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這個系列,將帶你見證美國是如何誕生,其過程高潮迭起,精彩萬分,也可給我們一些啟發,明白美國是如何從一個新生小國,逐漸轉變成為今日的世界獨強國家。 說起美國,會聯想起什麼? 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 如今美國有超過3億人口,但是,美國初生之時,含黑人、原住民在內,僅有約240萬人口,比起台中市(...
‹
…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