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
劉韋佐
1 月 10,2013
【徵文得獎作品】草莓英雄
身為草莓族,我們被視為是承受不了壓力的一群,而事實是,我們的社會從不能面對時局的改變,只能取巧地怪罪我們留出的血汗,說那是不爭氣的草莓醬。 也許是太為草莓們擔憂,長輩總是耳提面命地要我們勇敢走出自己的路、大膽逐夢、發掘自我潛力……但是,我們所實際面對的,卻是節節攀升的失業率、每況愈下的平均薪資;就業市場的不友善,使得剛畢業的青年畏懼踏入職場,紛紛逃到澳洲當台勞;或立即投身公職考試,...
中國問題
孟浪
1 月 09,2013
聲援南周 憶起兩首詩
(編註:「南方週末新年獻辭事件」引起中國各界聲援。詩人孟浪說:「錄舊作誌新事」,這兩首詩,分別寫於1991年10月和1989年9月,對於2013年的中國,依舊讓人深思。) 如夢中國初醒時 之一 正午的睡意也影影綽綽,這隻猛虎 吞噬我,直到天空布滿恐怖的晚霞 我不會說不是我的血還會是什麼 街上剛轟隆隆拖走了一個種族的屍首 被吃剩的手臂也在一起努力 猛虎的身影...
陳儀菁
1 月 09,2013
想想.台灣
台灣,一個我嚮往的國家,一個充滿了熱情和愛的國家。從一個外國人的視度來看這個國家,在這裡我看到了它的美,不論外表還是內在,它都充滿了愛。走過許許多多地方,讓我印像最深刻的莫過於台灣人親切的態度,在這裡,我從不擔心迷失方向,因為我知道,即使我找不到回去的路,只要隨便找人問,回去的路就在眼前。 這個以民為本的國家,讓我感受到身為他們人民應有的尊重,大家透過不同的方式踴躍的表達心中的意見,...
陳振東
1 月 09,2013
勞工低薪化 原因與破解之道 (下)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高管薪資比一般員工高20倍,企業經營長期會出問題。專欄作家安德森今年曾在紐約時報專欄寫到:自由未必越多越好(The Downside of Liberty)。他說道,美國總統傑佛遜在獨立宣言第二行標榜的人權,就是個人主義。傑佛遜在獨立宣言簽署38年後宣稱:利己並非道德的一部分,它是美德的唯一大敵。從60年代起,個人主義擴展成為自私利己,到最近金融危機才稍收斂。...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 月 09,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九:黑暗騎士─李維夜奔
前篇提到「分鐘人」,在所有分鐘人之中,最著名是保羅‧李維(Paul Revere),他最有名的事蹟就是「黑暗騎士」──在黑暗的半夜裡騎馬狂奔。 這件事原本並沒有那麼有名,而是直到一百年後的一八六一年,美國知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李維的夜奔〉(Paul Revere's Ride),刊載於《...
賴怡忠
1 月 08,2013
美中會進行第四公報協商嗎?
才揮別令人傷心痛苦的2012年,怎麼又出現美中要簽署第四公報的傳聞?不是在2011年初才傳出過但是沒有成功嗎?為何2012年11月美中各自的政權輪轉確定後,這個說法又出現了呢? 的確,目前並未聽聞美中要進行第四公報協商。但是種種跡象顯示,美中關係朝向這個趨勢發展的可能性,正在加強。 隨著美國重返亞洲的部署逐步升級,日、韓、菲、越、印度等國與美國的合作日趨緊密,...
林汝羽
1 月 08,2013
【徵文得獎作品】想想.台灣
如果要說一個家與國的故事,我的版本是從零開始。 少時由於家庭因素,我經常感覺自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再長一點入了中學,稍解一些國際政治情勢,才發覺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普遍不受承認。小學時經常覺得:「哇,生做一個美國人真好。他們國家就有迪士尼、有貌似開明自由的公立教育、世界名校、社會福利,可能滿街跑的都長得像大明星。」高中之後,第一次看描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電影;那時台海危機剛過去不久,...
陳振東
1 月 08,2013
勞工低薪化 原因與破解之道 (上)
近年來,台灣社會批評勞工薪資低薪化不絕於耳。月薪不到3萬元的受僱者,高達 42%。1996年台灣受雇者平均薪資(含非經常性)3.66萬,2011年4.57萬,成長24%,經物價調整,幾乎零成長。對3百多萬受僱者來說,有些人有機會向上流動,但多數人恐怕只能尋求小確幸。 對此,政府鐵口直斷:勞工附加價值不高。政務委員管中閔聲稱,基本工資是否加滷蛋,讓他陷入天人交戰。...
文化研究
,
媒體觀察
周盈成
1 月 07,2013
【週一想想】哪來那麼多結構
如何看待新聞工作者當打手的問題,在去年夏天旺中集團修理黃國昌教授而大犯眾怒時,曾有相當的爭論。我想再談一談,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還會隨時遇到,在這個不幸的媒體環境裡。 記者不配合上面指令,難道要丟掉飯碗?有人主張,為捍衛原則,不得不然;有人則認為,不該苛求作為勞方的記者,追究的重點在於整個結構、體制。這是之前爭論的主要命題,不僅在「走路工」事件,在置入行銷問題熱議時亦然。...
蔡松伯
1 月 07,2013
財政懸崖對台灣的啟示
自美國總統大選過後,經濟議題逐漸成為美國輿論界爭論的場域。其中最大的問題有兩個,分別是如何刺激經濟成長,以及如何改善美國的經濟體質。在刺激經濟成長方面,需要政府釋出利多,藉由政府在公共建設與減稅優惠上的支出,刺激景氣循環。但缺點就是刺激的效果有限,徒增債務造成債券評等降低,降低外國投資意願,惡化經濟體質。兩大問題的相互對立,形成美國財政上的困境。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認為,...
‹
…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