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九:黑暗騎士─李維夜奔

友善列印版本

前篇提到「分鐘人」,在所有分鐘人之中,最著名是保羅‧李維(Paul Revere),他最有名的事蹟就是「黑暗騎士」──在黑暗的半夜裡騎馬狂奔。

這件事原本並沒有那麼有名,而是直到一百年後的一八六一年,美國知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李維的夜奔〉(Paul Revere's Ride),刊載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這首詩在南北戰爭以後的重建期間傳頌一時,保羅‧李維頓時從沒沒無聞,變成了國家傳奇英雄。

歷史豆知識:世界上第一首譯為中文的英語詩正是朗費羅的作品:〈人生頌〉

本來李維連自己與親人都不覺得夜奔是什麼大事,他的墓誌銘上完全沒提到此事,而是講他的生意經與交友之廣,朗費羅大作一出,當場與李維有關的一切都成了「國家寶藏」,詩中提及的舊北教堂從此開始了紀念活動,到處立了李維像,包括他本是銀匠,所以只要他打造的銀飾全都一時間炙手可熱,擁有者都發了筆小財,他們應該多多感謝朗費羅。

這首詩還誤導了《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一書的作者,以為只有李維的夜奔有效,書中還花好大工夫闡述為什麼與李維一起夜奔的其他人沒發生作用,其實整個篇章的前提都完全搞錯了。李維與其他人都是「分鐘人」快速通報系統的一部分,他們之間的差別,只在於一百年後,李維被朗費羅垂青,成為寫詩的題材,而其他人沒有而已。

朗費羅的浪漫詩作在歷史上有許多錯誤,不過詩本來就不是歷史書,在此就不討論了,咱們回到史實上的李維故事。

李維本來是個銀匠,在七年戰爭結束後,殖民地陷入嚴重不景氣,生意變得很差,而當《印花稅法》推行後,李維的生意差到他一度想把店收起來,甚至他還為了打平開支,而去學習牙醫技術──他被朗費羅寫紅以後,有人穿鑿附會說李維曾幫華盛頓做假牙,這純粹是空穴來風。

當李維的家庭經濟被英國政府搞得這麼「有感」,他當然就加入了反對運動。前面提過的山謬‧亞當斯在反《印花稅法》時與同志組成了「忠誠九人組」(Loyal Nine),後來類似組織合併,成立「自由子民」(Sons of Liberty),保羅‧李維加入了自由子民,於其中貢獻他的所長,利用他的金屬雕刻專長為自由子民做雕板印刷,許多宣傳圖都出自他的手筆。

自由子民最初的成員大多來自於中產階級,包括商人、記者、印刷廠老闆、律師、畫家,以及地方政治人物等等,成立後發展快速,成員們認為應該往人數更多的底層勞動階級發展,因此開始印製報紙與政治宣傳文宣,李維就在此時派上用場。

這些政治宣傳非常有效,大量勞動階級加入,使得反對運動聲勢大振,因而能成功發動抵制英國貨的運動,但是有利也有弊,勞動階級渴求實際的行動,不滿足於中產階級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嘴砲」,於是暴力行動頻傳,包括前篇提到的拆了總督的家,而其他還包括把印花經銷商打個半死,燒光全家,嚇得全波士頓的所有印花經銷商都辭職。

自由子民甚至大膽到直接挑戰英軍,一七七二年,英國皇家海軍艦艇加斯比號(HMS Gaspée)因為尾追走私船不慎擱淺,一群大無畏(從自由子民的角度)或膽大妄為(從英軍的角度)的自由子民竟然趁機以小船發動突襲,成功燒毀了加斯比號。

英國對此當然大怒,打算嚴懲犯案者,甚至要將他們帶到英國受審,同時英國還正計畫把法官與官員的薪水改由英國支付,如此殖民地將主權盡失,為了應對這次危機,山謬‧亞當斯與醫師約瑟夫‧華倫(Joseph Warren)成立了麻州的協調會議(Committee of correspondence),稍後各州的協調會議一一成立,日後成為大陸會議的基礎。

山謬‧亞當斯也拉了麻州富商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進入反對運動,兩人可說是不可思議的組合,山謬‧亞當斯太過熱心從政,做什麼生意都失敗,衣著清貧;而約翰‧漢考克卻是富甲一方,身上樣樣奢華考究,日後約翰‧漢考克在《獨立宣言》上的簽名,因為簽得太有型太漂亮了,導致後來他的名字成了簽名的代名詞。

一七七四年十月,麻州軍事總督蓋吉將軍依《麻州政府法案》取銷了州議會的集會,麻州議會的因應之道是在比較內陸的康科德(Concord)成立不受英國與總督控制的自治州議會,並成立了統合所有民兵,以應動英軍可能行動的「安全會議」(Committee of Safety),主席均是約翰‧漢考克,稍後各州也紛紛成立安全會議,並取代了受英國控制的州政府,成為各殖民地實質的統治機構。

一七七五年四月,約翰‧漢考克與山謬‧亞當斯一起到康科德參與州議會之後,約翰‧漢考克覺得再回到英軍控制下的波士頓太危險,於是建議兩人應先留在半路上的列星頓(Lexington),漢考克的童年老家中。

另一方面,在「彈藥事件」發生後,麻州殖民地人把各地彈藥庫的彈藥都移到比較內陸、英軍較不易到達的地區,其中新的州議會所在地康科德正是主要的彈藥集中地之一。

就在這個時候,蓋吉將軍接到殖民地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達特茅斯伯爵威廉‧列格(William Legge)的命令,要求他解除叛軍的武裝,沒收囤積於康科德的武器,並逮捕約翰‧漢考克與山謬‧亞當斯。一七七五年四月十八日晚上,蓋吉一接到命令,就下令麾下的法蘭西斯‧史密斯(Francis Smith)中校,要他組織一次秘密行動,即刻出發。

但是這個行動都還沒開始,秘密就洩露了,晚上九點多,留在波士頓的反對領袖約瑟夫‧華倫醫師接到線報,得知蓋吉將要派兵前往康科德,他更憂心的是前往康科德的途中會經過列星頓,而約翰‧漢考克與山謬‧亞當斯正在那邊,於是他立即派遣保羅‧李維,以及威廉‧道斯(William Dawes, Jr.),分別從兩個路線前往列星頓通風報信。

其實在他們倆都還沒出發以前,蓋吉的行動就已經曝光,因為他預期到波士頓城內會有人通風報信,所以事先派出巡邏隊,以堵截所有騎馬報信的信差,這些巡邏兵的行動異於平常,一遇到鄉民就嚴格盤問,結果所有鄉民都警覺到事態有異。

波士頓是一個懸在海口中的半島,只有南邊有一條細長的「頸子」與陸地連接,與它在北方隔海相望的查爾斯鎮也是類似的半島。在半夜禁止航行渡海,李維偷渡到查爾斯鎮,而道斯則趕在宵禁封鎖波士頓「頸子」之前往南出城,道斯的路線繞了一大圈,兩人分別走不同路線,是為了萬一其中一人被抓,消息還是能傳送出去。

李維一到查爾斯鎮,當地人馬上派出額外信差往北通風報信,而李維則一出查爾斯鎮就遇上英軍的巡邏隊,為了躲避他們而往北繞了一大圈,沿途路過每間民宅就通報他們:「正規軍要出來了!」(而非朗費羅詩中大喊「英國人來了!」),於是許多鄉民跳上馬背,把訊息傳遞出去,一整晚有超過40個人往四面八風報信。

李維與道斯在列星頓會合,通知約翰‧漢考克與山謬‧亞當斯,四人討論過後,覺得不可能只為逮捕他們兩人而派出大軍,英軍的目標應該是康科德,於是兩個信差決定前往康科德報信,一位醫師加入了他們,不料才往西沒多遠,三人就遭到英軍攔截,李維當場被捕,道斯逃脫時摔落馬背結果只能折返,只有那位醫師縱馬飛躍過矮牆,一路疾奔到康科德報信。

三人的夜奔啟動了「彈藥事件」之後建立的民兵訊息傳遞系統,當英軍還在波士頓忙著上船的時候,波士頓方圓40公里內的民兵已經全數動員,開始往康科德與列星頓集結,而英軍還渾然不覺他們將會面臨的處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