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懸崖對台灣的啟示

友善列印版本

自美國總統大選過後,經濟議題逐漸成為美國輿論界爭論的場域。其中最大的問題有兩個,分別是如何刺激經濟成長,以及如何改善美國的經濟體質。在刺激經濟成長方面,需要政府釋出利多,藉由政府在公共建設與減稅優惠上的支出,刺激景氣循環。但缺點就是刺激的效果有限,徒增債務造成債券評等降低,降低外國投資意願,惡化經濟體質。兩大問題的相互對立,形成美國財政上的困境。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認為,2013年的美國財政,由於小布希時代的減稅政策無法繼續、國會預算控制法案的通過,與政府減赤節支機制的上路,使美國經濟將面臨財政懸崖(fiscal cliff),也就是政府支出大幅縮水將會引發經濟危機。這些即將取消的政府支出,包括美國減免全民所得稅2%、健保給付、國防支出、失業與弱勢補助等,共約六千億美元。

另一方面,美國國債即將達到國會在2011年所設定的門檻,一旦超過門檻,美國政府將失去舉債能力,政府運作面臨停擺。因此財政懸崖其實是政治與經濟間的拉扯。

面臨財政懸崖,美國國內產生兩派主張。其中,以總統歐巴馬與民主黨員為主的「墜崖派」認為,政府過度支出,將會使國債飆高,影響經濟體質與外國投資意願。因此,政府在預算分配上,應該大幅減少赤字,並藉此調整稅賦制度,取消對企業與金融業的無謂優惠,由富人負擔較多的稅基。

但以共和黨為主的「煞車派」則表示,政府支出是國內生產毛額中的重要組成,取消減稅優惠將使全民稅賦增加,企業減少投資與雇員的意願,民間消費力也會減弱。最重要的是,一旦預算大幅刪減,將使失業率飆高至9%,並連帶重挫美股,引起全球經濟恐慌。

此一爭論從總統大選以來延續至今,美國參眾議院分別於2013年的元月一日與二日,通過兩黨妥協後的協議,確定漸進「墜崖」的方針:

首先,在賦稅改革上,年所得45萬美元的富人將大幅增稅,但中產階級不受影響。

其次,民生相關的減稅與補助,暫時不受影響;政府減赤機制則延後兩個月再審,以避免經濟危機。

第三,確立「替代式的最低稅賦制」,中產階級的稅金,可根據美國通膨的高低,調整為最低的繳稅方案,不必像從前需依照較高稅法徵收。

最後,加強徵收資本利得稅,富人股息課稅比例上升至20%。歐巴馬因此實踐選前承諾,藉由政府減赤的主軸,建立公平稅賦機制。同時,由於改革有利於政府財政與課稅正義,此一法案得到廣大民意支持,使共和黨必須與民主黨妥協。

而台灣由於政府長期的政策買票,以及未經妥善規劃的選舉口號,已漸漸造成政府財政上的過度支出。根據主計處統計,自2008年以來,國債淨增1.2兆新台幣,光是去年中央政府就舉債2800億元。若再加計政府給予財團的租稅優惠與其帶來的環境成本,財政負擔已超過台灣GDP成長,也就是入不敷出。長期而言,台灣也將面臨財政懸崖。一旦國債惡化國家經濟體質,政府將無法進行公共支出,將使經濟成長減緩,外來投資迅減,失業率大幅攀升。

另一方面,國內政黨惡鬥,缺乏有品質的政策辯論。國會因而無法有效監督行政機關,政客將因一己私利浮編預算。因此,美國財政懸崖對台灣最大的啟示,就是財政問題將削弱政府施政能力,而政治上的惡鬥將影響財政改革。兩者惡化的結果,就是人民不論更換任何政黨,都很難解決經濟問題。因為政府赤字不會隨著政權更替而結束,前任政府的財政負擔,仍將影響下一任政府的施政能力。

因此,呼籲國會應放下政黨歧見,認真面對台灣可能發生的財政懸崖,藉由預算控管與稅賦改革,避免政府陷入政治與經濟上的雙重困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