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的經濟新政

友善列印版本

日本自民黨自眾議院大選以來,就打出使日本「經濟再生」的口號,並在政權公約(政見)中強調經濟議題是政治家的責任。因此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成為首相以後,便開始大力推動新的經濟政策。由於台灣與日本的往來密切,日本的經濟走向或多或少地影響台灣未來的政策方向。故筆者將從安倍內閣的貨幣政策與經濟政策兩大層面,解釋日本當前的政策作為,並在最後提出當前台灣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

一、「円高是正」

國際匯率就像是翹翹板,大國的刻意貶值常造成其他國家的升值,彼此以鄰為壑的結果,就可能爆發貨幣戰爭。當前由於美國長期的量化寬鬆(QE)政策,以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日本不但成為國際熱錢的新目標,也因為貨幣升值導致出口衰退,並引發通貨緊縮。尤其311大地震的影響,更加速經濟衰退,形成日本國內的「產業空洞化」。因此自民黨提出「円高是正」的方向,應優先調整日圓過度升值的問題,藉由貨幣政策改善經濟體質。

目前安倍內閣主張藉由政策操作貨幣貶值,達到經濟復甦的效果,其手段有以下三類。首先,以政治施壓日本銀行(央行)發行更多貨幣。安倍晉三表示,如果日銀總裁無法配合自民黨的政策,將修法改變日銀獨立地位。由於自民黨領導的執政聯盟已控制國會三分之二席次,已具備修法能力,日銀目前也表示配合。其次,由財務省(財政部)發起「官民合買外債基金」的計畫,藉由與民間企業合作購入海外證券,誘發日圓實質走貶。目前此一基金規模達到50兆日圓(約16兆台幣),將鎖定美國國債,以抵銷美元貶值帶來的衝擊。最後,日圓貶值仍有其極限,自民黨幹事長(秘書長)石破茂表示,日圓維持穩定才是維持經濟成長的作法。目前安倍內閣已承諾日圓將貶至90兌1美元,此後穩定匯率。

二、「經濟再生總部」

經濟再生總部由安倍晉三與經濟再生擔當大臣甘利明共同領導,其主要目標就是促使日本經濟的復甦,政策上可分為國內與國際兩種層次。在國內層次上,安倍內閣的目標是達成GDP成長率3%,除了結合法律、金融等改革,最重要的是避免中小企業外移。因此,安倍內閣一方面鼓勵大企業出口,另一方面改善地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尤其在東北災區的產業,更是政策著力點。

在實際手段上,自民黨與公明黨聯合在國會通過20兆日圓(約七兆台幣)的預算案,這筆錢將用於擴大公共建設、透過金融法人給予企業借款、以及地方建設補助等。事實上,目前兼任財務與金融大臣的麻生太郎,過去擔任首相時就曾藉由擴大政府支出,帶領日本走出金融海嘯。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政府支出本就是GDP公式的一環,擴大公共建設可以帶動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同時增加中小企業的接單與勞工就業機會。與消費券不可同日而語。

在國際層面上,安倍內閣並不主張盲目的加入泛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因為無條件的廢除關稅將使日本農業面臨浩劫。目前自民黨對於加入TPP的談判持慎重態度,同時也認為貿易政策不應該受特定國家(如美國)所影響。相反地,如何藉由國內改革與貿易政策的並重,爭取外國直接投資,強化國際能源戰略,才是安倍內閣最主要的經濟方向。事實上,自民黨意識到任何貿易政策都必須基於國內各產業的需求,自由貿易協定並非經濟成長的萬靈丹。

三、影響與啟示

部份的日本智庫與經濟學者認為,安倍內閣短期的經濟刺激手段,對於長期的經濟成長影響有限,後續效應有三大隱憂。首先,貨幣貶值雖有益出口,但對於長期依賴能源進口的日本社會,能源價格的攀升將嚴重影響民生。其次,以政府預算刺激經濟,將使財政問題日益惡化。尤其日本國債佔GDP的比例高達208%,若不能達成實質經濟成果,將成為翻版的歐債危機。再者,日本並非出口導向國家,進出口貿易依存度不到30%,而台灣與韓國卻都超過90%,也就是說日本經濟成長的主軸是內需市場,而不僅是國際貿易。雖然安倍內閣藉由貶值來提昇通膨,可以短期的刺激經濟與股市,但長期仍需改善產業結構,擴大內需。

日圓貶值可使台灣買到更便宜的日貨,競貶並非台灣的唯一策略。相反地,台灣應借鏡日本,並藉此強化與日本的互惠。目前日本政府將「產業投資立國」與「貿易立國」視為經濟發展的雙箭頭,台灣若能把握時機,增加對日投資,並強化與日本的產業鏈合作,或許能改善目前台商從中國出走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仍然是經濟發展的要角,觀察日本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政策利多,可在避免如韓國般財團壟斷的前提下,思考經濟成長的另一途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