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
謝宇程
4 月 12,2016
【學與業壯遊】 虛有其表怎麼辦?經營實習的「裡面功夫」──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八
就和任何教學一樣,實習可能帶給學生充實的收獲,但也可能是徒具形式的表面功夫,端看內容如何安排和設計。如果企業只是賣學校面子或是「盡社會責任」,讓學生進企業名為實習,其實只是混時間,對各方而言效益都不大。 志工?實習生?無薪勞工?別傻傻分不清 如果是學生各別靠自己的力氣去找實習機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只得碰運氣。但如果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就應替學生爭取與把關。...
教育文化
,
社會安全
方天青
4 月 11,2016
在下一件兇殺案之前
前幾天的一個早晨,我輕輕叫醒四歲的大女兒,簡單的描述了今年三月二十八日發生在內湖區,震驚全台的事件,我們討論著接下來可能的做法,在這個過程裡,我感到無比沈重,不是只因為這樣的事件讓人覺得害怕無助,而是,這樣的事件提醒著我,不論在一般民眾或是母親的角色裡,我一定少做了什麼,才讓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一個這樣的破口。 從刑法二二七條,到去年的一月的兒少法修正案(兒少不得超過「合理時間」...
教育文化
林柏寬
4 月 10,2016
偏鄉混齡教學,見樹不見林!
有一批致力於偏鄉教育的教授學者,針對偏鄉學校人數過少產生的廢校與否與同一年級學生學習冷清等議題,疾呼小校不必廢,轉型即可,將小校組織扁平化,減少無謂的公文與評鑑,並進行「混齡教學」。並以長期施行混齡教學的奧地利為例,認為奧地利小校散佈各地山區,政府對待小校的方式,就是採取混齡教學。一所二、三十人的小校,用一兩個專任老師,就能經營得很好,孩子的學業和人際表現,都不輸給大校學生。...
教育文化
李重志
4 月 09,2016
中小學制服問題
台北市景美女中,一個歷史久遠的學校。在我年幼的時候,詩人蕭蕭出了一本書《太陽神的女兒》,從此景美女中的學生以此自稱。看著一群黃衫客從眼前走過,的確光彩奪目,她們在我心中地位,怎是小綠綠可以比的? 但三十年過去了,景美女中的學生抗議校方服裝儀容挑剔的規定,在西門町街頭,建立了「黃衫學潮─景女不服從」網頁。這當不是第一起中學生反髮服禁的事件。看著網頁大多數的留言,多是批評嘲諷的保守言論,...
教育文化
陳德愉
4 月 09,2016
【內地想想】 偏鄉拚翻轉──馬校長的菁英計劃
今年4月,教育部在台北市華山文創特區舉辦了「偏鄉教育,教育創新」展覽,宣傳部長吳思華推動偏鄉教育的成果。他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偏鄉教育的重要性:「這是正義的一種展現。」 教育部花錢來台北市辦「偏鄉教育成果展」到底意義何在?引發諸多議論,偏鄉教育是教育正義的展現,卻是大家的共識。準總統蔡英文多年來一直贊助東石偏鄉兒童課輔班,甚至公開感謝所有「為這些孩子做了一點事的人」。 「偏鄉...
教育文化
謝宇程
4 月 05,2016
【學與業壯遊】 被迫、徒具形式的實習,有啥意義?──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七
近年來,談到產學脫節,許多人都將實習視為一帖救方,認為實習可讓學生與企業兩相得益。有些學校將實習列入「畢業門檻」之一,不少學生認為實習經歷有助就業,所以努力找實習機會。然而,實習隨隨便便就辦得好嗎?隨便辦理,就能帶來神奇的效果嗎? 普遍整體看來,台灣許多學校與企業推實習,往往是因為歐美流行,於是我們也有樣學樣、形式照抄,並不清楚實習功能目標,也沒有完善的的運作規劃。...
教育文化
黃寶玉
4 月 03,2016
人工生殖法再不修訂台灣會輸很大
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歷經十三年的漫長立法、六任的衛生署長,終於在民國96年3月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在民國96年3月21日施行。主要的精神在衛福部網站可以看到:「基於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之方法,因此我國人工生殖的施行限於不孕夫妻。所以未婚者、單親、同志等都無法要求做人工生殖」。 這是一套非常保守且被動的法規,完全被「道德倫理」所綁架,...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29,2016
【學與業壯遊】 大學該複製量產,或是輔助創造?──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六
在18歲的時候,父母交了錢,讓兒女進入某大學某科系,光是坐在課堂上大概要花2000個小時,課外準備作業、報告及考試估計要再花3000小時。這一切,所為何來?父母辛苦,學生花時間、教授花心力,我們到底想要造成什麼?如果教育是為了學生存在,那麼,大學是提供了什麼,讓學生有更好的人生,讓所有人付出的努力並不枉費? 「複製量產」式高教,不該停嗎? 今日,大學運作的機制仍是「複製量產」式的。...
教育文化
鄭清鴻
3 月 21,2016
一份難倒自己的書單:師大人文經典閱讀的三大失格
近日,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為提昇國人『人文素養』,並推廣閱讀習慣」,特地舉辦「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讓有意願的學校師生自由報名參加。會考開出指定閱讀書單,並欲仿照網路上熱議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哲學考題模式,分個人組以申論題答辯的方式進行競賽,以及團體組繳交書面報告與成果報告綜合演示進行評比。活動原本立意良善,卻不料經典書單不但引起各方對於高中生能否閱讀、理解經典的爭論,同時,...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15,2016
【學與業壯遊】 實驗課,為了重複流程,或是科學精神?──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四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做實驗,大概就在什麼時候,科學開始突飛猛進。實驗和科學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我們都知道。因此,大學幾乎都會開設實驗課,許多理工院生,攤開課表可以發現至少整整兩三個下午是在實驗課中度過。 但是,這些實驗課有什麼樣的成效?學生從中學到多少的科學精神?學校和老師用多少心力經營實驗課程? 假造數據,實驗何益? 我曾經訪問一位在台灣頂尖大學學生,...
‹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