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日治時代
曾明財
12 月 19,2015
【眷村想想】 老爸在台北:外省人、二二八與曾紀恩
老爸年輕時,曾到台北任職近兩年,至今還記得當時部分街道位置,但也發現中國官員接收日本軍用物資貪污醜態,進而對外省人沒好感。 原本擔任日軍航空修護廠技工的老爸,戰後成為中國「第三飛機製造廠」員工,1946年2月9日在台中報到,隨即派往台北。單位約有20位台灣人同事,先在新店、景美協助接收任務,10月改調到「台北大安辦事處」管理廠房,原址後來成為仁愛路、建國南路口的空軍總部。...
教育文化
許又方
12 月 10,2015
不識鍾肇政
桃園市有議員質疑市府為何要辦「鍾肇政文學獎」,並狺狺然質問:「這個人是誰呀?還在嗎?」、「為何要為他花大錢?」、「吳伯雄也很有名,為什麼不幫他辦活動?」引來輿論一陣訕笑、撻伐。在筆者看來,這位議員的問題不在於她不知道鍾肇政,而是要質詢卻不事先弄清楚狀況,有失問政專業。 「鍾肇政」是誰?坦白講,全台灣對其「聞所未聞」者,絕非僅該議員一人;就算聽過,也多半不知鍾老做了什麼事、...
書評書介
盧世祥
11 月 25,2015
【書評書介】 《多桑的世代》──台灣最偉大的世代(下)
書名:《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幼年接受「修身」教育,是多桑世代有別於其他世代的另一特質。 公學校實施的「修身」科目,經由生活教育,養成孩子們不隨地便溺吐痰、注意衛生儀容、舉止安靜有禮、不吵鬧喧嘩、為他人著想、不給他人帶來麻煩等日常習慣,並實踐嚴守時間、勤勉、誠實、守信、紀律、公德、守法等德行。這一「修身...
書評書介
盧世祥
11 月 24,2015
【書評書介】《多桑的世代》──台灣最偉大的世代(上)
書名:《多桑的世代》 作者:盧世祥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1日 X世代、Y世代、Z世代、千禧世代、網路世代⋯⋯。人有人格,不同世代也有各自的特色。同一時期出生的人群,經歷共同社會背景、政經變遷或歷史事件,產生集體生活經驗、意識及歷史記憶,人們慣常以各種詞語凸顯其特色。於是,有如近年各方所常聽聞的,從X、Y到Z⋯⋯各種世代名稱紛紛出籠。...
曾明財
10 月 31,2015
【眷村想想】 左手打棒球、右手修飛機──巫乾龍歐利桑
巫乾龍歐利桑,日本鹿屋航空學術專科班畢業,年輕時曾任空軍棒球隊隊長,身材高大,外表看起來很有「日本精神」。 歐利桑1920年出生於南投埔里,18歲適逢日本海軍招考航空學術專科班,在台北總督府應試,數千人報名僅錄取一百多位,他和雙胞胎哥哥巫乾坤脫穎而出,1939年4月搭乘「高砂丸」客輪渡海前往日本,中日戰爭此時已開打近兩年。 鹿屋航空基地位於九州鹿兒島附近,這群年輕人來自台灣各地,...
歷史書寫
曾明財
10 月 10,2015
【眷村想想】 曾夢想擊滅英美、報考神風特攻隊的航空修理廠工員老爸
日本為貫徹南進政策,1931年選定高雄岡山為海軍機場,1935年於屏東成立陸軍航空支廠,隨後擴編為第五野戰航空修理廠屏東分廠,包括機械、飛修、發動機和儀電四個廠。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進攻菲律賓和馬來亞,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美國加入同盟國陣營參戰,台灣人也被迫捲入戰爭。 1943年,老爸15歲,在新竹玻璃工廠當雜役。這一年,日本人力資源緊縮,從台灣招募八千多名少年工...
書評書介
蔡榮裕
9月 28,2015
飄搖人心,日本時代記憶的否定和潛抑何時了
對生活在台灣的人來說,關於日本人和中國人的記憶爭議,仍將是個議題,如何在意識立場和社會政治決定外,來看可能涉及的心理課題呢?我以日本作家小熊英二最近出版,《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引起的相關聯想談談前述命題。 以口述歷史為軸,《活著回來的男人》處理戰爭記憶時,以社會科學觀點進行分析,同時回應了社會結構變化。作者小熊英二是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電影戲劇
陳筱玲
8 月 29,2015
無差別殘酷──《蘆葦之歌》觀後感
不久前,「反課綱」與「反反課綱」的爭執鬧得沸沸揚揚,其中慰安婦的部份更因課綱微調時增修「被迫」二字,引來慰安婦自願與否的爭議。《蘆葦之歌》這部以數名臺籍慰安婦心靈復元與療癒之路為主軸的紀錄片於此時上映,或許可以讓關心這段歷史的人進一步了解當事者的內心世界,也可以重新看待這一陣子喧鬧的動機問題。 紀錄片的末尾援引諮商師在秀妹阿嬤告別式的一段話作結,意思大致如下:諮商師曾問阿嬤,...
書評書介
朱宥勳
8 月 27,2015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上)
認識殖民創傷 李登輝在日本的一篇專訪,使得日治時期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整整延燒了一週。能這樣延燒,意味著日本殖民帶來的創傷仍有餘痛未解。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間,並未對台灣人的殖民傷痕投注足夠的注意,反而一意壓制、忽視。然而,傷口並不會因為被掩蓋而自動消失,只會在暗處繼續化膿,遭遇壓力就漫漶而出。無論是對李登輝這番言論的狂熱反對還是狂熱支持,...
文化研究
曾明財
8 月 22,2015
【眷村想想】 老爸的青春,藏在不讓鄰居聽到的日本老歌聲中
老爸從小受日本教育,最難忘的青春歲月也在日治時期,因此對日本有莫名感情,最喜歡聽的也是日本老歌。 1960年代中期,老爸買了一台廉價唱機,不定期到街上買唱片回來,大部分是日本老歌,偶而則買一張台語歌曲《雨夜花》、《望春風》給老媽分享。 眷村多數鄰居是外省人,反日情緒高昂,老爸聽自己熟悉的日本歌曲時,只能在屋內輕聲播放,隨音樂一遍又一遍哼唱。我雖聽不懂,曲子聽久也耳熟能詳...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