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術】 我的語言就是繪畫:廖繼春

友善列印版本

「我不會講話,我用畫來說我的話。」──廖繼春

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生,廖繼春的人生,是最勵志的故事。

廖繼春(1902年1月4日-1976年2月13日)出生在葫蘆墩,也就是今天的台中豐原。廖家務農,家境並不優渥,父母在他小時候相繼過世。長兄如父,好在有哥哥的栽培,他得以完成學業。1910年廖繼春進入豐原公學校就讀,學業成績非常優異。他從小就喜歡畫畫,但是他們家沒有錢給他買鉛筆,在物質豐裕的今天實在很難想像;而廖繼春為了想畫畫,為了買鉛筆,他背著哥哥的小孩沿街叫賣油條,完全應證了「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這句話!

第一次接觸油畫

而後廖繼春進入公費的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從豐原來到台北,住在學校宿舍。到台北來之後,也打開了他的視野。他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第一次看到日本人畫油畫,覺得既新奇又非常有興趣,便把課餘假日打工賺來的錢,託人從東京購買昂貴的油畫顏料,並且依照買顏料附贈的油畫入門書籍自學。完成學業之後,20歲的廖繼春回到母校豐原公學校任教,他沒有放棄最愛的美術,不只到畫室學習最基本的素描技法,還利用「通信教育」的方式,將畫好的作品寄到日本以台日函授的方式學習美術。

世上最值得探尋的珍寶,就是人與人的相遇。

廖繼春在豐原公學校遇到同是豐原人的同事林瓊仙。林瓊仙來自豐原仕紳之家,她也是彰化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今彰化女中)第一期畢業生。當時台中高等女學校(今台中女中)專收日本女學生,而彰化女高是台北以外台灣第一所兼收台籍女學生的女子學校,能進入彰化女高就讀的都是世家望族。林瓊仙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但是最後學校還是把第一名頒給日本人,個性堅毅的林瓊仙非常不服氣,接到第二名獎狀時當場撕掉。而後林瓊仙到豐原公學校服務,廖繼春對她展開追求,由於家世背景相差太過懸殊,起初到林家說媒時,遭到婉拒;但是廖繼春的誠意感動了林瓊仙,她開出條件:「要去日本留學回來才可以。」

留學東京美術學校

林瓊仙是廖繼春中一生最重要的支柱,那時候一般人怎麼可能出國留學,林瓊仙拿錢資助廖繼春留學日本,還幫他買了二等艙。廖繼春當時搭船時覺得奇怪,怎麼乘客這麼少,直到下船時才發現好多人包括陳澄波從三等艙走出來,頓時讓廖繼春覺得非常感動。他和陳澄波一起考進東京美術學校,並在同一年和林瓊仙成婚。現存廖繼春最早的一幅作品就是他的自畫像,這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的傳統,所有學生在畢業前都必須要畫一幅自畫像,他用大筆粗獷的筆觸,畫下最真實的自我。

接連入選台展和帝展

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的廖繼春,學成之後回到台灣,他在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也是台南長老教中學(1939年改名長榮中學)理事長林茂生引薦下,到台南任教,舉家也因此遷到台南。

第一屆台展在1927年舉辦,廖繼春以《靜物》和《裸女》分別獲得特選及入選,隔年是廖繼春大放異彩的一年,作品《芭蕉之庭》入選日本帝展,畫裡的香蕉樹是廖繼春台南家裡的前院景致,而左邊的女性就是鼓勵他參展的妻子林瓊仙,同年入選日本帝展的還有陳植棋的《台灣風景》

接連入選台展和帝展的廖繼春,也積極參與本土美術的推展。廖繼春和陳澄波、陳植棋等人共同創設「赤島社」,赤島社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文化和藝術「化育台灣為美麗島,用赤誠的藝術力量讓台灣人的生活溫暖起來」;之後,廖繼春再參與「台陽美協」創立,推廣台灣本土新美術。

由於廖繼春優異的藝術表現,他在30歲那年破天荒被聘任為「台展」西洋畫部審查員,在清一色由日本人把持的美術展覽會中,廖繼春和陳進分別為西洋畫部和東洋畫部唯一的台灣籍審查員,顯得格外特別。後續廖繼春得獎連連,他的畫作風格洋溢著台灣熱帶島嶼的鄉土民情。

「青春是一個短暫的美夢, 當你醒來, 它早已消失無踪。」

變動的年代很快到來,台灣「光復」之後;滿懷期待,換得的卻是更深沉的失望與哀傷。

「光復」之後,日本籍教師紛紛遭到遣返,廖繼春短暫代理台南一中校長,當時日本人的公產和財產常被無條件侵占,漫無法紀的散兵游勇,侵害百姓權益。廖繼春為了保住學校財產和宿舍不要被外人據為己有,他不只在校舍前貼上「台南一中財產」字條,更穿梭大街小巷在日籍住所門口也貼上字條,這也是為什麼台南一中現在於台南市區擁有眾多校舍的原因。廖繼春代理校長至國民政府派遣新任校長為止,而後他轉至台中師範任教。

1947年,廖繼春東京美術學校的同班同學,也是他的知己畫友陳澄波,和引薦廖繼春進入長榮中學教書,長年很照顧他的前輩「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相繼消失在台灣這座島嶼之上。廖繼春陷入最驚恐的難過,連平時不離手的畫筆也好一段時間沒有再拿起。早年熱衷公共事務的他,從此轉趨低調,甚至給外界沉默的印象,全心投入美術教育。

一生奉獻給美術

然而本來在台中師範教書的廖繼春,因為台中師範學生在二二八事件時積極抵抗,被當局猜疑,認為學校有問題,下令解散全校師生。廖繼春只好轉至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教書。此後他的畫風也隨之轉變,從寫實印象轉為抽象。

廖繼春曾說:「我不會講話,我用畫來說我的話,畫對我比什麼都能表達我的心情。」他用畫圖,表達他的心境,繪畫就是他一生的語言。

走過低潮歲月,他的觸角也走出台灣,受美國國務院邀請,他到美國和歐洲考察,也在當地寫生,用台灣畫家之眼看美國芝加哥、西班牙特麗羅、法國巴黎、希臘雅典和義大利威尼斯的景色。廖繼春大膽啟用大量的粉紅色,畫風非常熱情奔放,表現出濃厚的抒情與浪漫。

繪畫之外,廖繼春最大的貢獻就是教育,他直到去世前三年,才從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桃李滿天下的廖繼春,給學生的印象就是:「像這麼好的老師,恐怕很少了,對人都太好了。」退休三年之後,廖繼春病逝於台北。

一直作畫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廖繼春的最後絕筆遺作《東港晨色》,在他過世時都還放在畫室的畫架之上。畫裡的東港漁村洋溢溫暖的粉紅色調,這是廖繼春心中的台灣漁村濃厚的風土人情。曾經有學生問廖繼春:「老師,為何你的畫中色彩越老越亮麗呢?」他說︰「這就是我的名字號作『繼春』的原因啦! 」繼春,就是愈老愈年輕。

「這個世界太大,你的畫布再大也畫不進去,所以你就在你的畫布裡面去延伸你的世界。」廖繼春曾這麼說。

是啊!你的夢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深深覺得,廖繼春的人生,是最勵志的夢想故事。一位豐原出生的貧農之子,因為喜歡畫圖,小時候沿街叫賣油條只為了買畫圖的鉛筆、大學課餘打工買油畫顏料自學,還參加日本函授課程不斷精進自我,最後為了愛情、為了夢想留學日本,進入日本美術最高殿堂──東京美術學校。即便後來他的生命歷程接連遭逢打擊、挫折與傷痛,他卻選擇用關懷代替怨懟、用寬容代替仇恨、用沉默代替抗爭,用藝術溫暖社會。

人們稱廖繼春是「色彩的魔術師」,彩筆揮灑的熱情,跨越時代、國籍和政治的藩籬,如同廖繼春畫裡大量出現的粉紅色,浪漫、溫暖就是他心中台灣的代表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