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想想】 美國的誕生‧之四十八: 結黨、政黨、政黨惡鬥

就某方面來說,漢彌爾頓其實是個揹黑鍋的箭靶,美國聯邦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要解決財政問題,但是錢不管從哪裡來,都會有人不滿,正如馬基維利所說的「殺父之仇易忘,奪財之恨難消」,當漢彌爾頓為了空空如也的國庫開徵酒稅,這下對他的不滿可不只是反聯邦黨人的高知識份子,連一般農民也怨聲載道。

賓州許多主要收入來自釀酒的農民,因此發起抗稅暴動,他們模彷美國獨立戰爭初期麻州抗稅行動的每一步,最後集合了9000人,事態演變到如此,漢彌爾頓只好敦促華盛頓出馬平亂,華盛頓非常不願意讓美國公民彼此交戰,但是最後仍然不得不出馬,從4個州召集12950位民兵,龐大的兵力本身讓起義農民望風而逃,也免除了一場內戰。

掩耳盜鈴的行政院長——駁江宜樺

倒閣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倒閣前夕,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聲明(註1)還是令人錯愕,這份聲明證明他是一個掩耳盜鈴的行政院長。

針對九月政爭一事(註2),江宜樺明明就在事前和黃世銘、馬英九商討過多次關於王金平關說案的事。在這個案子裡,無論是事前的討論(註3),發表時站台支持(註4),發表後接受採訪支持總統鬥爭行為(註5),都在在顯示了江宜樺支持鬥爭王金平的事實。

就算江宜樺不同意這個行為,也應該提出反駁,或是退出行動。但江宜樺全程參與,表示其本人默認此事發生,當然是政爭的共謀。江宜樺也許沒有指導特偵組如何辦案,也許沒有預謀入人於罪,但是全程參與、事前知情、事後支持,就是政爭共謀,責無旁貸。身為主管,本來就應當擔當責任。

【時事想想】掩耳盜鈴的行政院長——駁江宜樺

倒閣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倒閣前夕,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聲明(註1)還是令人錯愕,這份聲明證明他是一個掩耳盜鈴的行政院長。

針對九月政爭一事(註2),江宜樺明明就在事前和黃世銘、馬英九商討過多次關於王金平關說案的事。在這個案子裡,無論是事前的討論(註3),發表時站台支持(註4),發表後接受採訪支持總統鬥爭行為(註5),都在在顯示了江宜樺支持鬥爭王金平的事實。

【華山論劍】異哉!兩岸非國際關係

馬英九在雙十節正式宣布「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普遍認為這是比他過去「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甚至「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等說法都更加傾中,社會一片嘩然,紛紛猜測這是怎麼回事。

【書評書介】《漂泊》推薦序: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作者: 阮銘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3/10/31

如果社會制度把某一群體、某一階級或某一民族的自由建立在其他人的苦難上,那麽,這種制度就不合理、不道德。

以賽亞•伯林

阮銘先生離開中國24年之後,我也選擇了離開。我離開的2012年的中國,比阮銘離開的1988年的中國更加不堪——大國崛起的表象下,山河汙染,人性敗壞,官逼民反,天怒人怨,共產黨正在轉型為納粹黨,法西斯主義露出了尖銳的獠牙。

年逾八旬的阮銘先生差不多是我祖父輩的人物,他在回憶錄中條分縷析的流亡之路,於我而言,未嘗不是一部未卜先知的教科書。英國作家沃(Evelyn Waugh)認為,「人的本性是流放者」,熱愛自由並追尋自由的人啊,哪一個,不是走在放逐與自我放逐的旅途中?

鄧小平道路跟毛澤東道路有多大的差異?

參與變革的年輕人:馬來西亞Bersih世代 (四)

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對政治改革的幻滅所帶來的冷漠,糾葛不休的藍綠統獨意識形態,讓政治成為台灣野草莓世代的「潘朵拉盒子」。但政治改革依舊是馬來西亞Bersih世代最迫切的議程,這些青年帶著警惕投身於此,即便政治也像一個黑洞,稍不留意就會被吞沒。

這群受到Bersih運動洗禮的青年世代,也被一種新的政治想像啟蒙。

「現在的馬來西亞政治並非國陣和民聯的對抗,而是舊政治和新政治的轉折。」哈里斯壯認為,民聯和安華代表的只是比較好的「舊政治」,而沙末賽益提倡「生活即政治」,才是新的政治觀。目前馬來西亞社會,正處在新政治和舊政治的交界,或許要隨著遲來的政黨輪替,一起更替。

【週二想想】沒有得獎的村上春樹與他的巡禮之年

是的,像是一種宿命一樣,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村上春樹又再度槓龜了。在從高雄前往台南的火車途中,透過手機看到了這個消息,接著就接到了友人的簡訊:

「之前你就說他不會得獎了,怎麼能夠如此篤定覺得?」

「因為看不到會得獎的理由呀。」我回說。

為什麼會下這麼篤定的斷言?其實是來自一些沒什麼文學理論深度的直覺。在我來看,他廣受大眾歡迎,卻也是某種失卻藝術表現上先驅性的表徵,在腔調上甜軟討好,相對的則容易被看成沒有摸索語言前沿的誠意,形式上不算開創,內容也不甚經世濟民,或許是他與諾獎總是失之交臂的關鍵所在。

今年到了九月下旬,在監聽與政爭的新聞夾縫之間,看到了好幾次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預測消息。不知道為什麼,今年村上春樹得獎的聲勢又大漲起來,媒體一直報導機會如何之高,直到開獎前一天,賭盤開出了1:6的賠率,在世界各大文學名家之中位居第一。

香港照妖鏡:港大的洋人校長

香港百年學府香港大學最近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大學校方建議委任英國籍的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出任下一屆校長,接替現任的港人校長徐立之,惹起不少校內學者開炮,批評大學校方不識時務,挑選洋人任舵手只會阻礙大學北上進軍中國的發展。事件成為了一面照妖鏡,照出學者們文人相輕的醜陋,也反映出回歸十六年以來,香港大學已由國際學府,變為中國一家稍具名氣的大學。

經過近兩年的遴選,港大唯一校長候選人馬斐森將於明年3月接掌港大,成為港大41年來,自戴義安(Ian Davies,2000年至2002年)後的第二位非華人校長。不過,馬的任命卻罕有地在港大平靜的校園中投下震撼彈,不少著名學者都衝著馬的學術地位不及現任的徐進行攻擊。

【週一想想】假掰台灣:政治歸政治‧內地是南投

馬英九執政後,政策傾中,台灣逐漸香港化,天怒人怨、生靈塗炭,越來越多的音樂人跳出來反對馬英九荒腔走板的施政作為。從張懸、F.I.R.主唱飛兒、舒米恩反美麗灣,蘇打綠青峰反媒體壟斷,五月天、拷秋勤、棉花糖反核,電影人柯一正、戴立忍、陳玉勳如也加入陣營,一直到五月天歌詞聲援大埔、洪仲丘等等,在在都說明了馬英九執政的荒謬。

最近,雞排妹屢次在臉書對馬英九開砲,更引來雞排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口水戰。反對者的論述很清楚,就是長年以來在娛樂圈的詭異論點:「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或「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

電影:文化的共鳴

長期以來,台灣國片的困境,除了眾所周知的「長年以來國片市場狹小」(註)因素之外,相較於歐美日等國的影視產業,台灣影視產業在電影生產上所挹注的資源也難與外國相較。以好萊塢為例,好萊塢每年生產數百部電影,假期強檔的商業片預算動輒百萬美金起跳;此外,日本常見的愛情電影,一部的預算也可能高達數十億日幣,例如2007年的「戀空」就耗資39億日圓。

除了投資環境的差距以外,相較於歐美日等成熟的電影產業,國片的故事內容取材普遍較為簡單,多半是來自導演自身的成長經歷、青春、愛情等簡單的元素主。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聽說」、「最遙遠的距離」、「夏天的尾巴」等等。除了取材無法跨越這個故事元素藩籬外,台灣也缺乏像歐美日齊全的電影生產硬體與環境;因此,難以生產出類似「明天過後」(好萊塢)、「日本沉沒」(日本)、「大逃殺」(日本)、「寒戰」(香港)等等這類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