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照妖鏡:港大的洋人校長

友善列印版本

香港百年學府香港大學最近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大學校方建議委任英國籍的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出任下一屆校長,接替現任的港人校長徐立之,惹起不少校內學者開炮,批評大學校方不識時務,挑選洋人任舵手只會阻礙大學北上進軍中國的發展。事件成為了一面照妖鏡,照出學者們文人相輕的醜陋,也反映出回歸十六年以來,香港大學已由國際學府,變為中國一家稍具名氣的大學。

經過近兩年的遴選,港大唯一校長候選人馬斐森將於明年3月接掌港大,成為港大41年來,自戴義安(Ian Davies,2000年至2002年)後的第二位非華人校長。不過,馬的任命卻罕有地在港大平靜的校園中投下震撼彈,不少著名學者都衝著馬的學術地位不及現任的徐進行攻擊。

與現任的徐立之是全球遺傳學權威不同,現年54歲的馬斐森是英國布裡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在全球學術層面的權威性不及徐。除此之外,馬跟香港學術界的聯繫有限,亦沒有在香港大學任教過,都成為了被批評的把柄。

港大醫學院教授盧寵茂,兩名在港人中薄具名氣的學者 竟然對仍未上任的馬作出與人身攻擊無異的批評,讓港人眼界大開之餘,也反映出這兩名一直協助港大前赴中國發展的學者,在跟中國接觸多了,也習染了中國的一套惡毒批鬥文化,令港大校園從此不一樣。

當中,陳教授認為,馬斐森的學術成就只是合格,稱不上卓越,對香港及亞洲事務一片空白,而且不懂中文,質疑其無法把握香港脈膊。至於被港人視為名醫的盧,身為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他沒有在會上對校長人選提出反對 在任命正式被確認後,更向傳媒發出短訊,狠批新校長「三無」,無知、無能、無心。又批評馬對香港,對中國,對亞洲無經驗、無認識,是為無知;而語言是溝通的重要技能,不懂中文,不能與香港以至內地社會各界溝通,是為無能;而非為港大放眼世界,只為一己尋覓各洲,是為無心。」他總結道「有人指無知是無包袱,無能便無責任,這是對港大以至整個香港及中國的侮辱。一個無知、無能、無心的校長,我無奈!」

陳及盧對新校長的狠狠批評,對香港人而言可謂上了一課震撼教育,皆因擁有百年傳統的香港最高學府,其實已不再高貴,部份港大學者更自我降格將港大由香港最高學府,降格成為中國其中一家大學,以北上發展為目的。在2011年,香港大學慶祝150周年,請來當時中國副總理李克強任嘉賓,卻妄顧大學傳統,安排李坐在主禮台中間,取代大學最高負責人,惹來校內校外一遍媚共之聲,更因而導致徐立之不再續約留任校長。

事實上,香港大學雖作為獨立的學術機構,但其實一直與政治共舞 在殖民地時代,香港大學是精英製造場所,為殖民地政府供應大量的政務官,律師,醫師及各專業行業的人才,而這些港大畢業生日後都在各官方及非官方機構佔據要位,掌握香港的政策,如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現任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都是港大的精英。

回歸以來,香港的大學除了依賴政府財政支持外,也陸續開辦更多自營課程以拓展新收入來源,及增加學生來源。這個明顯的就是為中國學生來港入學打開方便之門,香港大學亦不例外,去年中國大陸學生佔港大國際學生的比例超過60%,這些學生在畢業後更留港取得居港權,而港大亦已與大陸合作在大陸開辦針對行政人員的課程,吸引不少國企行政人員報讀,最近更在深圳開辦港大深圳醫院,以服務大陸病人,可見港大已全面向北看。

港大要兼顧中國市場,可算是既定方針,新任校長斷言會繼續保持良好的中國關係,更強調會學好中文方便溝通,可見洋人當校長不一定放棄北上,只是有學者將洋人「對號入座」,認為他會阻礙大學跟中國融合的勢頭罷了。

大學之成功,不是單依賴校長一人,而是所有學者的學術研究及品格水平,今次事件讓大家看到的也就是文人相輕的現實,若學者的心胸如此狹窄,對大學而言比委任一名學術水平不足的校長,為害更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