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王牌主播在太歲爺上動土

10月15日,韓國王牌主播孫石熙在JTBC晚間新聞的開場:

「各位觀眾晚安,我是孫石熙。作為韓國第一企業的三星,有著閃耀的一面,卻也有陰暗之處。三星集團這段期間以「無工會經營」自詡─也就是即便沒有工會也能夠實踐經營並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但這光鮮亮麗的背後卻藏著力行「無工會策略」的黑暗地帶。」

「今天晚間新聞我們就將集中報導三星的『工會無力化』策略。這段期間以來只能用話語所表達的內容,今晚我們將以獨家入手的文件呈現出來。工會是怎麼樣被『無力化』的,我們預料這內容將引起風波。現在開始就為您報導相關消息,稍後我們也將專訪得手這分文件的正義黨國會議員沈相奵。」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語人的分裂認同

覺得台灣最大在野黨近來台語講得少。黨主席和黨籍公職人員即使台語流利,上媒體也不太講台語。不知道,這是否和目前普遍認為的在野氣勢低迷不振有沒有關係。

可以對比的是,台片舉起語言大旗,氣勢高張(詳見本系列之5〈台灣電影的語言大旗〉)。從1980年代以降「半調子台灣情懷」的新電影(詳見本專欄之10〈光陰的故事,心事誰人知〉),推進到新世紀洋溢台灣風情的新台語片,在較為完整俐落的台語表現當中,台灣電影典範轉移,明顯可見。

回頭看,2008年夏,《海角七號》大潮,開啟了新台語片帶動趨勢的潛能,2013年仍然大尾吹喇叭;2008年春,水母先生大勝,預示了在野勢力持續積弱的可能,2013年仍然倒閣功難成。

就政黨支持傾向的語言效應而言,相對於新住民(外省人)、原住民、客家等大幅偏藍的主要族群,台語族群是綠民比例最高者,雖然人數最多,但大約就是五五開,這決定了全台範圍傾藍的基底結構。2012年總統大選,部分民調顯示,台語人挺馬比例甚至略高於小英支持者。

激情過後論倒閣

在澎湃民意支持下的倒閣,最後在被法定代表民意的立法院以壓倒性的優勢 (67:45)推翻後收尾。力推倒閣期間,倒閣者沉浸在懲治違憲總統的狂熱中。現在風潮平息,擺在眼前的是殘酷的現實,也許這樣能讓人比較冷靜地面對激情的結果,並藉著這樣的反思,避免以後犯上同樣的錯。

所謂倒閣失敗的『殘酷現實』,並不只是『違憲的總統沒有受到懲罰』這麼簡單而已。處在倒閣洪流中,很少人能夠抽身出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歷史會怎麼寫?筆者試著寫下我的版本:

台灣現代史 – 西元2013 年

以市民為邊界的再政治化:1985聯盟的觀察分析 (三之二)

能夠停留在原始路線的1985

既然1985在做的是一個「再政治化」的工作,那麼另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出:它的路線在哪裡? 

雖說1985與其他近年出現的運動有著種種不同,但是路線取徑其實沒有相差太大。我認為近年來青年社運的系譜,大多是以反父權/反威權為起始。比方說個人感受到學校、社會的壓迫,或是體驗到國家對人民的壓迫,而體會到自己與同儕缺乏反抗的能力與手段,進而踏進這條路(註一)。

【華山論劍】倒閣的淚與笑

倒閣失敗後江宜樺笑逐顔開和㙲馬立委抱成一團,民進黨團則悲憤到不行,黨團會議中途立委奔淚奪門而出。民進黨利用關說案引爆的馬政府空前危機倒江不成反而內鬨得東倒西歪,真是不可思議,台灣奇蹟堪稱再添一件。

最近公民運動的意義及其未來

台灣最近的公民群眾運動,非常的活躍,從藝文界站出來主導反核四大遊行、媽媽監督核安聯盟,到大埔農地土徵案的持續抗爭,及反對服務與貿易協議,以及最撼動人心的洪仲丘案白色十字軍25萬人在凱道的靜坐抗議,為洪仲丘申寃,及訴求爭取平常時候廢止軍事審判制度回歸一般司法。

這些活躍的群眾抗議活動,讓大家有一些期待,是否台灣的新公民運動已經崛起?新公民運動是否可以帶給台灣一些新的希望?新的想像!

【週四想想】打狗吹水:消失的158萬退休金!呼喚台灣的「段田凛」

上個禮拜,一則舉家七口跪求158萬退休金的新聞,令人鼻酸。此新聞中的北市環球包裝公司以經營不善為由關廠,未提撥足額退休金,讓李姓資深退休員工158萬化為泡沫,這故事不正是這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90年代關廠失業工人,刻正為了當年勞委會代墊給失業工人的是「貸款」亦或是「代位求償」爭議源頭的翻版嗎?

以市民為邊界的再政治化:1985聯盟的觀察分析 (三之一)

前言:脫離事件化與社運的理解責任

在1985聯盟的「十月十日天下為公」行動中,濟南路大會的人數大約是四千至五千人,最多絕對不會超過六千。

我一向有在運動現場用自己的方式計算「實際人數」的習慣,但是用這樣的描述方式作為開頭,當然有其原因。720與803的白衫軍行動雖然人數極多,但我們基本上還是可以把其看做是「事件化的運動」,這類運動的模式大致上便是起因於政府/當權者的顢頇,於是人民憤怒並起而討回公道。如果用蘇煥智(註一)的框架來說,這還是一種「受害者運動」的層次。

【時事想想】從烏干達到台灣:我們有的只是一部憲法,沒有憲政主義

馬王政爭暴發以來,每個階段的發展,都影響各政治勢力操作的空間。除了少數學者與民進黨的政治孤鳥,習於政治計算的要角與其策士對倒閣一事自始就不熱衷,政爭一個月後,才由蘇主席宣布發動倒閣,時機上已屬太晚,在國民黨祭出最嚴厲的黨紀全力固票的情況下,倒閣案鎩羽而歸乃屬意料中事,9.2趴的馬意再度成功依靠這部恐龍憲法控制了國會。

一切回到原點,除了監聽、洩密、關說等事主將繼續各說各話外,危險的是,馬設定的歷史進程將開始以置台灣於險境的法案鋪陳,成為馬王爾虞我詐交換的籌碼。無法想像這樣的憲政設計,竟能讓一個在內政上因無能而完全跛腳的總統,跳過台灣海峽,朝其國慶文告裡兩岸無國界的統一大夢躍進,而在野黨卻也只能無效杯葛。

監聽今昔觀

九月政爭上演後,一位來台的中國留學生看到馬英九以「關說」為由要鬥立法院長王金平,非常詫異地說:「關說有啥好大驚小怪呀?咱們中國人講人情嘛!大陸上順口溜不就說嘛,『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等到政爭進一步暴露監聽的不法情事,社會輿論大譁,這位留學生又說話了:「啥?領導人監聽一下人民,又有啥稀奇呀?為了國家社會安全,政府監聽人民可以防止不法,有啥關係?」

一個來自沒有「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國家的人,看到我們不能容忍「關說」、「竊聽」而感到訝異。這種反應,對於已經建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普世價值的民主公民來說,也是甚感訝異!

台灣與中國在民主文化上的落差,於此可見一斑。

然而我們雖然比中有餘,但比起世界民主國家,我們的民主文化還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