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台灣能從蘇格蘭獨立公投學到什麼

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底定,大英帝國暫時將不會分裂,不用擔心國旗少掉一塊的事。或許這不能簡單的稱為英國的勝利,也不能解釋為蘇格蘭的失敗。但投票日前支持獨立陣營的民調超前,仍是曇花一現,獨立之路終究漫長而艱辛。

【時事想想】蘇格蘭啟示:「獨立」就是「拼經濟」

蘇格蘭獨立公投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將近九成的蘇格蘭人積極參與了這場決定自己未來的公投,結果雖然「獨立」功敗垂成,但筆者認為,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該往哪走,而不是被迫由別人決定你的未來,這本身就已經是「獨立」了。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環繞於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議題上,全球媒體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分析觀點,特別日本NHK在18日的蘇格蘭獨立公投特別報導中,提供了一個比較有趣的觀察方向:

食安仍應透過自主管理來完成

近日的餿水油風波,使得食安問題再度蒙上一層陰影,尤其這次牽涉的範圍更廣,更多悲觀的言論大流於市,不少人謂GMP(良好食品作業規範)的神話已經破滅,食品業者的自主管理是不可期待的。因而,輿論希望相關公部門能夠更強化公權力的發揮,包含加強食品抽驗與工廠抽查、提高刑罰威嚇、繳回不法利益使得犯罪的獲利動機更加縮減、加強食品業者的民事賠償舉證責任等等,甚至是支持動用死刑,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不安與焦慮,可見一斑。

【華山論劍】中國眼中的蘇格蘭公投和蘇格蘭英格蘭人的智慧

儘管蘇格蘭獨立運動領袖,蘇格蘭民族黨黨揆,蘇格蘭首席大臣薩蒙德遠比聯合王國首相卡麥倫親北京;但是,中國總理李克強清楚地定調「我們歡迎一個強盛、繁榮以及統一的英國。」而北京的官方媒體自然警告得更不保留,表達了鄙視和憎恨:「蘇格蘭獨立公投已將英國推向懸崖邊」、「蘇格蘭一旦獨立,英國將失去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英國將會降為「三流國家」、「卡梅倫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等等。

然而,事實上,雖然蘇格蘭佔了不列顛聯合王國1/3的土地,但是今天蘇格蘭獨不獨立和英國會不會繼續作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會不會成為一流國家一點也不相干。

北市長選舉,沙豬與神豬之戰?

最近柯文哲的失言頻率開始超越連勝文。先是尊蔣論被泛綠人士狂炸猛轟,接著又有歧視女性言論引來婦女團體圍剿。

不過,也有人出面替柯文哲緩頰,認為像柯文哲這樣醫科出身的熟年世代本土籍菁英,本來就屬於保守中產階級路線,在某些議題甚至言行上不可能符合進步主義人士的想像,還有醫界的大老跳出來緩頰,除了表示柯文哲的某些話被斷章取義並非真實之外,還說柯文哲所談那些洞洞論是婦科裡長年流傳的笑話。

其實,柯文哲在正式進入選戰之後的失言,並非壞事。從最近一次的媒體民調來看,連柯兩人之間的差距縮小到只剩七個百分點,連勝文的支持度逐漸攀升,未表態的比例也開始下降。

柯文哲的失言,讓那些原本覺得支持藍營很丟臉的泛藍選民(例如之前金友莊所說的,蔡正元的言行令他們兩代深藍感覺很丟臉),得以暫時轉移被其他人質問的焦點(不用再為連勝文的頻頻失言緩頰或辯護),可以加入責難柯文哲的行列,還有機會吐一口憋了很久的怨氣,重回藍營的懷抱。

從餿水油事件到食品業的「公民經濟」(下)

台灣食品業的重生道路

重建台灣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其實已是馬政權以外的全民共識。問題不在改革與否,而是這個改革的過程是由什麼社會力量來主導,而重建的食品治理體系,是否能切實地保護廣大的消費大眾的人權,同時也對食品產業中的中小企業形成公平的遊戲場。食品治理,不但是涉及消費者人權的戰場,同時也是經濟上反壟斷的戰場!

【打狗吹水】 國家「餿」在餿油蔓延時….

邇近,餿油食品事件,沸沸揚揚;媒體、名嘴、政客又是一陣狂轟猛砲。不過,看檯面人物跟媒體評論的方式,餿油事件絕不會是這些年陸續爆發的食安問題的最後一件,而只是台灣食安大崩壞之旅的中繼站罷了。

這些年的食安問題中,最可怕的並非出問題的食品本身,而是政府為提升食品安全,大力推動「GMP」(良好作業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標章認證的失效作廢。早在1989年開始,台灣經濟部工業局便開始推動台灣食品GMP認證制度;一旦,此種由政府認可之標章的公信力作廢,那政府背書的各種標章,如CAS優良農產品、MIT產品微笑標章、SNQ國家品質標章…等等這些國家背書的標章,還能被人民信任嗎?近年一連串的「食安」問題,背後其實反映出政府的信用背書,早如台灣的GMP一般作廢了啊?!

國家崩壞徵候:政府公信的瓦解?

臺灣島史二十年後的再思考:紀念曹永和老師

第一個發現的人
不知道將它繪在航海圖的那個位置
它是徘徊北回歸線的島嶼
擁有最困惑的歷史與最衰弱的人民
──劉克襄,〈福爾摩沙〉,1985

曹永和院士在日前以94歲的高壽離開了我們。

在1990年時,曹永和老師曾經在訪談中整理了對於臺灣史研究的看法,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描述了臺灣歷史發展的大綱,之後曾數度進一步討論此一概念。在海洋史乃至世界史架構中鋪陳的「臺灣島史」,一方面是曹老師總結其數十年的歷史研究心得,另方面此一概念的提出,也回應了在臺灣民主化的歷史過程中,如何思考臺灣的歷史此一時代要求。

從餿水油事件到食品業的「公民經濟」(上)

食安道德恐慌:對人類飲食的資本主義化的社會自我保護

在現代產業中,食品產業非常特別:不但它的最終產品是被有機體(人類或其他生物)所直接消費,而且人們相信,它的各種原料成分最終也來自於農業部門所生產的自然有機體。不過,這種帶有農業社會記憶的習見,也使得任何與現代食品產業有關的醜聞,非常容易就導致社會學者所謂的「道德恐慌」(moral panic),拷問著人們對現代產業技術和企業制度的整體信任,乃至會讓人們直接質疑起政府管理「現代性」生活中的潛在風險因子的治理能力。

【撲馬想想】 「犯罪減少」的政治語言

總統馬英九在國民黨第19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上,強調其執政以來,國內治安改善,「包括殺人在內的暴力犯罪,減少7成到7成5,竊盜犯罪減少到6成」。

犯罪率降低是全球趨勢

其實現今幾乎所有先進國家的犯罪率都在持續地降低當中,不單單只有台灣而已。針對此現象的說法不一而足,有說是辦案技巧、鑑定技術的進步,有說是人口老化的影響,亦有說是預防的成效。但不爭的事實就是,即使政客喜歡把打擊犯罪掛在嘴邊,但犯罪率其實並沒有人民想像中地高。

美國與英國,1990年代以後的犯罪率(或被害率)皆下降(來源:美國司法部與B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