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思考題】 (三十五) 從紐約新世貿大樓的電梯看起

驚動全球的911美國紐約世貿大樓恐怖攻擊事件,至今已經13年了,主謀賓拉登已經伏法,而世貿大樓的原址,也已經重建為紀念館、紀念公園,以及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One World Trade Center ),這棟新世貿大樓在2013年5月10日完工,至2014年9月,已經出租了6成。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身為象徵性如此重大的大樓,設計上可說費盡巧思,大樓含頂上塔架總高度1,776英呎,代表美國於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樓頂高1368英呎,與舊世貿中心北塔樓頂同高,觀景台與最高使用樓層高1362英呎,與舊世貿中心南塔樓頂同高。新大樓設計可說無一不充滿了紀念性。

在能源領域上,新世貿大樓自然也有相當積極的考量,原本甚至打算在大樓上架設分散式自有風力發電系統,過去大樓由於鄰近建築物會造成亂流,因此設置風力發電機效益不大,不過,隨著風機技術提升,以及新世貿大樓鶴立雞群,受亂流影響較小,預計可提供大樓20%的用電,不過,最後倒是因為造形上的考量,捨棄了這個計畫。

但這不表示新世貿要捨棄綠能,事實上新世貿大樓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成為紐約最「綠」的建築物。沒了風力發電系統,那就往節能發展。

先前我們說過很多次,「節能」才是最好的能源,而節能也必定是分散式能源,因為省下來的電分散在用電端。

全台灣都受害,全台灣才有救

現在所有媒體的焦點都集中在餿水油事件上,然而只有食品業拼命想壓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嗎?各行各業,台灣做哪個行業的人,不曾對自己說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種話?

那你身不由己地做了些什麼?自己記得到嗎?

你到速食店點個套餐,不想喝可樂要換柳橙汁,店員說:「那換柳橙汁要加五元可以嗎?」你為了不想喝可樂只好答應多付五塊錢,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因為一個「意外」,才知道如果換的是小杯的柳橙汁,根本是不用加價的,加五元那是大杯的柳橙汁。

你的車壞了,心裡想著寧願有保障,乖乖送去原廠修理,結果原廠說零件不行要整組換掉,連工錢七千塊。因為月底了你實在手頭緊,就到私人修車廠問問,結果只是換掉其中一條塑膠管就好了,只要300塊。

衣、食、住、行、育、樂、醫療…如果你在哪個領域有熟人,他們就會告訴你很多價格與品質的真相(然後還會好心讓你享有不受害的「特殊待遇」),不是嗎?那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政策想想】 剃刀邊緣──從中國國有企業發展看反腐與改革

「按道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壟斷到了這種程度,權貴資本主義很難有發展空間。但在中國,國家壟斷資本和企業,從來與權力和裙帶關係相結合。」──朱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頁63)

從2012年十八大權力換屆以來,中共反腐運動的深廣與持久,超乎外界預期,也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施政的鮮明標記。對於「蒼蠅」等一般幹部,除了持續進行的「反四風」運動、推出八項新規約束官員行為之外,還有仿效毛澤東時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其實是公然羞辱)的教育實踐運動。對於高階幹部等「老虎」也不手軟,公開審理薄熙來等人就是顯例,中共官方甚至在今年7月29日「全球老虎日」,立案審查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至此,中共十四大以來「刑不上常委」和「查不涉退休」兩條高層潛規則被徹底打破。

你們台灣人不要有意識形態

看到藍士博在9月1日的大作〈展書如見人,峨然矗百年──史明及其《台灣人四百年史》再版的時代意義〉,我特別注意看因為史明的書是我最常用及偏愛的參考書。看後第一個聯想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大學教授,會議中的發言「你們台灣人不要有意識形態」。

國民黨戕害民主

身兼國民黨黨主席的總統馬英九先生痛批「民進黨是當前台灣民主最大危機」。這顯然是因為馬總統沒有考量到國民黨對台灣民主的破壞。回顧近期幾件事就可以知道國民黨徹底違反民主。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民主的基本精神─任何受到影響的人都有相同的機會參與決定─蕩然無存。

【島嶼邊緣】數字台灣:馬英九霸凌台灣‧每人為馬背債144萬元

早已全面執政同時掌控行政與立法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國民黨於9月14日舉行的第19屆全代會第2次會議中,痛斥民進黨「以少數霸凌多數」、「是台灣民主的最大危機」,強調「國民黨比民進黨強很多」,因為國民黨不對中國鎖國,懂得開放。只不過,一旦輿論認為台灣經濟過於依賴中國時,馬英九與國民黨卻又抨擊民進黨對中國開放過多

關於國民黨這種自打嘴巴的例證實在「罄竹難書」,尤其在「拚經濟」方面,國民黨與媒體長期洗腦民眾,說國民黨拚經濟最在行。但是,事實證明國民黨拚經濟的結果是:人民買不起房子、失業率高居不下、22K害慘社會新鮮人、人民實質收入倒退16年,貧富差距屢創新高等等。

傳承與超越:邁向台灣民主的第三條路

民主進步黨蔡英文主席今(13)日參加「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五十週年:自救宣言再出發」研討會並發表專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全文:

我們敬愛的彭明敏先生、台教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今天的主辦單位呂忠津教授,以及在坐的各位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受邀出席《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五十週年》的紀念研討會。我從今年主辦單位的海報圖上,看到一朵大大的太陽花,就可以知道,主辦單位舉辦這次研討會期待彰顯的意義了。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傳承與超越:邁向台灣民主的第三條路」,剛剛呂忠津教授致詞時也有提到,當年「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也有提到「第三條路」的問題,於是我們就要回顧這50年來,我們要如何在這條民主的道路上傳承與超越。

今年,對許多關心台灣民主發展的人來說,是個令人振奮的一年。而我想,如果將這一年,放在整個台灣民主發展歷史上,也會是個關鍵的轉折點。

【我看台語片】九把刀電影前世今生

九把刀電影作品在台港等地造成流行風潮,以其所反映的開放社會創意特質,和網路小說文藝脈絡,試做在地視角論述與台式文本解析。

不同於過去獨尊的純文學品味傳統,是看待從網路空間出發的九把刀作品的一個必要的角度,九把刀熱心參與近年的社會運動,也反映其網路創作與閱讀社群的關懷與氛圍。

網路文學「輕小說」和電視偶像劇的「輕戲劇」,相對於既定文學體制和主流戲劇品味的「輕」,跳脫了傳統好壞高低的取捨標準,訴諸廣大的核心讀者和迷姐迷哥群,顯現其文字和影像的重量,展現講故事的瀟灑信心,而成為新世紀台片復甦的基底力量之一。

有評論將九把刀比擬為當年同樣橫跨寫作和影視的瓊瑤,然而相較於1970年代的在地文化語言高壓社會,當今台灣相對民主開放的環境,新一代流行文化玩家所形塑的是另一種創意質地的想像奔放。

【開往台灣的慢船】 台灣2008-2016:待定義的年代

我很喜歡看諸如「回顧1960年代」、「80年代搖滾音樂史」或二次大戰史之類的時代回顧性影片。儘管這些類紀錄片的影片,往往會因為製作單位的史觀和詮釋,無可避免展現出某種程度的以偏蓋全或疏漏,但能在沈澱之後回過頭去檢視歷史,總能讓人獲得不同於當時的體認。

這類影片的製作,本身就註定引起爭議,它們多數由歐美大電視台製作,例如BBC、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或是MTV、VH1等等。有人會嘲諷此類影片的「帝國主義視角」,因此中國電視台近年來也開始試圖以它們自己的角度去詮釋歷史。但說真的,有總比沒有好,反正百花齊放,各取所需,各自解讀,原本就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歷史。

這不是置入性行銷,不過,國家地理頻道最近開始在台灣播出1990年代系列回顧,稱90年代為「最後一個偉大時代(The Last Great Decade)」,青壯年世代剛好有機會藉此思考那個自己曾身炙的年代。

1990年代有什麼值得回顧的呢?第一集提到冷戰結束與世界秩序的改變,這是不能不提的。上週的第二集則觸及因黑人Rodney King被警察無情毆打而引發的洛杉磯暴動,以及它所反映出的美國種族問題。和最近密蘇里州發生的警民衝突比對,我們會發現種族問題從來不曾消失,大概也不會消失。

太陽花世代的預言──談《島國關賤字:屬於我們這個世代、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力分析》

去年下旬舉行的「2013年台灣社會力分析─閱讀世代關賤字」研討會,挑出九個鄉民流行語作為野草莓世代(或是太陽花世代的預言?)展現社會力的指標符碼。原本只存在批踢踢的鄉民語彙,透過各種電子平台的分享功能以及「腥聞媒體」從業者的便宜懶事,逐漸發展出一套網路使用者的流行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