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 多面向看文化預算

我國政府文化預算相當緊縮,顯示出文化並未受到應有之重視。以2013年預算為例,全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文化歲出預算約新台幣518億元的規模,其中,中央各部會所編列文化相關預算(以下簡稱中央文化總支出)約有265.4億元(51.2%),而各地縣市政府自行編列的文化預算(以下簡稱地方文化總支出)加總約有252.5億元(48.7%)。

該年度「教科文」歲出預算占中央政府總預算18.8%,中央文化總支出在「教科文」項下不成比例地敬陪末座,既遠低於教育預算比例12.2%,也落後科學預算比例5.2%很大的距離,中央文化總支出只佔1.4%。這跟歷來許多政治人物所不斷強調的要「文化建國」、要「提高中央文化總支出到政府總預算4%或5%的水準」,顯然是大大的諷刺。

謝翠玉

作者為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主任,前文建會主委室機要、文化總會業務部主任、兩廳院副總監

加泰隆尼亞獨立之路:九一一宣揚獨立公投遊行

每年的9月11日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紀念日,在加泰隆尼亞獨立意識日漸高漲的情況下,「九一一」已經成為加泰隆尼亞獨立精神的象徵。「加泰隆尼亞獨立之路」(Vía Catalana)是獨立運動派的口號,從去年九一一紀念日舉辦了「400公里手牽手人牆」活動後,今年加泰隆尼亞國家大會(Asamblea Nacional de Catalunya)又在巴塞隆納組織了「V」字遊行來宣傳獨立公投的投票權(vote),盛況空前。歐盟國家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面臨重大的政治局勢改變,地區獨立運動蓬勃也成為熱門政治話題。蘇格蘭獨立公投在即,加泰隆尼亞有可能在今年十一月九日舉行其獨立公投嗎?

【島嶼邊緣】靠爸行不行?

在非公費選舉制度的台灣選舉中,除非是突然冒出來的政治明星或超高知名度名人,就算候選人有能力登記參選,在沒有足夠銀彈支援下,根本就沒有勝算可言。然而,銀彈足的候選人,卻往往又得比窮,才能顯得自己將來會「清廉」。例如,馬英九在1998年挑戰陳水扁的市長寶座時,就曾經強調小時候很窮困,窮得只能讓家裡養的八隻貓吃餅乾,所以知道人民疾苦。

有錢才能選舉 選舉又得比窮

選舉民調的陷阱,臺北市長選舉真的一面倒嗎?

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過去幾個月以來一直是媒體的焦點,而候選人的民調數字更是熱門話題,連勝文、柯文哲兩位聲勢最高的候選人在民調上一直存有著不小的落差,若單由民調數字來看,柯文哲堪稱為遙遙領先,應該是個毫無懸念的勝局。然而就「看好率」而言,連勝文卻略勝一籌。近年來民意調查的準確性也一再被拿出來討論、質疑,到底民調能不能夠直接的反應出目前的戰況,抑或民調只是一個解讀的素材,不同的解讀面向會有不同的分析結果,本文將扼要地進行討論。

我們無法預估本次選舉的結果,僅能從歷史的資訊來探討民調的奧妙。首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2006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代表民進黨參選謝長廷與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郝龍斌在民調跟選舉結果上的差異:

TVBS民調中心 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歷次民調結果

獨立時代

在戒嚴體制教育及政治宣傳的環境長大,我卻長久缺乏政治意識,甚而是一個去政治化的人。

小時候,女青年大隊來學校用一盒盒鉛筆、蠟筆誘惑我們說出已暗示的答案,雙十節舉牌遊行、朝會訓話、演講比賽、作文結尾,全部指向標準答案:消滅萬惡共匪、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大人與小孩知道大半是謊言。學習誠實前,我們先學會說謊。我因此對政治事務冷感、厭惡。

「萬惡共產黨」這一點,國民黨洗腦倒洗得很徹底,我至今堅信,其中加上了長久累積的觀察與資訊。長大才知中國人民也被洗腦:痛惡蔣匪、要解放台灣人民,讓台灣回歸中國。

台灣的反攻大陸泡泡早已戳破。中國人仍主張台灣是其領土。拿回台灣是中國領導階層的歷史使命,而且非要不可。

我的台灣主權意識由一個蘇格蘭人啟蒙。

胡適、彭明敏與我

提倡民主自由的中國學者胡適,是影響我極深的一位人物。直到今天,我常常不經意地回想起我年少時代讀到他這句話時心中的興奮,胡適說:「為個人爭自由,就是為國家爭自由;為自己爭人格,就是為國家爭人格。民主自由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得起來的!」這是自由主義者的經典句型,這種自由主義精神,在中國政治文化裡面是嚴重缺乏的。有時候我在想,如果中國的政治人物與學者,都有像胡適這樣的自由主義精神、中國人都能普遍認識胡適所提倡的民主自由,我不一定要主張台灣獨立。

說起台灣獨立,彭明敏教授是如假包換的台獨前輩。這位台獨前輩對於老師輩的胡適先生,也是充滿着尊敬與感恩,不只是因為他認同胡適的民主自由理念,而是感恩胡適對他在留學期間的栽培與資助。胡適對彭明敏的恩惠,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彭明敏留學時發表在國際學術雜誌上的論文被胡適看到了,胡適寫信給作者彭明敏,兩人因此建立起魚雁之交。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澳洲昆士蘭大學教授。生於台灣苗栗鄉下,成長於台南山上,客家人,有原住民血統。台灣大學唸外文,想當文學家,不成,去美國改唸政治,專攻國際關係、政治文化和民主發展。拿到加州大學(河邊)博士後,在澳洲昆斯蘭大學執教40多年,身在象牙塔,心在台灣和中國的民主化。寫了政論文章40載,還偶爾涉入台灣的政治事物,在澳洲為台灣發聲,爭取台灣的國際承認、生存空間。

彭明敏教授──溫文儒雅的叛徒

彭明敏教授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學者。他受日本教育,在加拿大、法國念研究所,回國在台灣大學教國際政治。他國際法的造詣深厚,成為台大最年輕的正教授、系主任,被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並被蔣介石看上,任命為UN代表團的顧問,前途一片看好。

為什麼在如是前途看好的年輕生命時刻,在蔣家政權白色恐怖統治年代,明知以卵擊石,可能被判長期徒刑,甚至死刑,彭教授和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發表震驚世人的叛逆宣言,《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呼籲台灣獨立建國?

《宣言》還沒發行,他們就被出賣、打入黑牢、判重刑。雖因各界、尤其國際特赦組織及美國的壓力,蔣介石特赦了他,但被嚴密住家監視,失去自由。

神奇的脫逃

【時事想想】蘇獨公投、歐盟、我與SNP

不管公投結果為何,蘇格蘭大概都回不去了。公投過了就準備要獨立成蘇格蘭國,公投沒過,從魁北克公投後的例子來看,以後就應該沒機會了。這是蘇格蘭與英國的分水嶺,與過去模糊不清的狀態明確切割。未來只有更統或更獨,中間地帶已經被完全摧毀了。

其他也想獨立的地區從蘇格蘭公投過程獲得激勵,公投過了當然期待可比照辦理,即使公投沒過,但試這麼一下也被證明不是洪水猛獸。還發現支持獨立的世界人還真是不少。在今天,這些人都是蘇格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