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彭明敏與我

友善列印版本

提倡民主自由的中國學者胡適,是影響我極深的一位人物。直到今天,我常常不經意地回想起我年少時代讀到他這句話時心中的興奮,胡適說:「為個人爭自由,就是為國家爭自由;為自己爭人格,就是為國家爭人格。民主自由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得起來的!」這是自由主義者的經典句型,這種自由主義精神,在中國政治文化裡面是嚴重缺乏的。有時候我在想,如果中國的政治人物與學者,都有像胡適這樣的自由主義精神、中國人都能普遍認識胡適所提倡的民主自由,我不一定要主張台灣獨立。

說起台灣獨立,彭明敏教授是如假包換的台獨前輩。這位台獨前輩對於老師輩的胡適先生,也是充滿着尊敬與感恩,不只是因為他認同胡適的民主自由理念,而是感恩胡適對他在留學期間的栽培與資助。胡適對彭明敏的恩惠,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彭明敏留學時發表在國際學術雜誌上的論文被胡適看到了,胡適寫信給作者彭明敏,兩人因此建立起魚雁之交。

胡適於書信中得知彭要攻讀博士的學費發生困難,於是寫信告訴彭說,他(胡適)已經幫他(彭)找到一位善心人士可以資助他的學費。從此這位善心人士每年都寄學費給彭明敏,讓彭明敏安心完成博士學位,並返台任教台大政治系,成為台大最年輕的教授。彭明敏一直想知道這位「為善不欲人知」的恩人到底是誰,但胡適絕口不透露。直到胡適過世,錢思亮才告訴彭明敏,這位資助他的恩人,就是胡適本人。讓彭教授至今仍感念不已。這段感人的往事,彭明敏在他的回憶錄《自由的滋味》中,有動人的敘述,我初次讀到這段故事,熱淚盈眶!

1961年彭明敏任台大政治系系主任,同年被聘擔任聯合國大會中華民國代表團顧問(據云,是胡適向蔣介石推薦的),並於1963年當選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以當時彭明敏的地位與身分,若願奉迎蔣政權,想必飛黃騰達,但他耿介的個性,寧願忠於知識份子的本分。

他以一介國際法權威,有感於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若不改弦更張,有朝一日將無法立足。就在彭明敏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的隔年(1964年),他與學生謝聰敏、魏廷朝,起草〈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他們在宣言中指出蔣政權利用「反攻大陸」神話蒙蔽人民、實施軍事戒嚴統治。呼籲台灣人民必須在「極右的國民黨」與「極左的共產黨」之間走出自己的道路。宣言中說:

「『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不論歐洲、美洲、非洲、亞洲,不論承認中共  與否,這個世界已經接受了『一個中國,一個台灣』的存在。…團結一千二百萬人的力量,不分省籍,竭誠合作,建設新的國家,成立新的政府。重新制定憲法,保障基本人權,成立向國會負責且具有效能的政府,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以自由世界的一分子,重新加入聯合國,…」

彭教授師生三人計畫將這份宣言印發給全島各界精英人士。但宣言尚未發出,三人即被特務人員查知,而遭逮捕,判處重刑。

彭明敏被判處八年有期徒刑,所幸因其國際聲望,獲蔣介石特赦,但行動仍遭監視,處境隨即危險,於是在多方暗助下於1970年1月偷渡到瑞典,轉赴美國。除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擔任法學客座教授外,彭明敏並從事台灣獨立運動。1972年出任台灣獨立聯盟總本部主席,後來又與台灣海外同鄉學者創立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擔任會長(1982)。1990年擔任亞太民主協會理事長。

在海外流亡了廿三年後,台灣的政治也有了相當的開放。1992年彭明敏返回台灣。1996年被民進黨推舉參選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屆民選總統,與他在台大時的同事李登輝競選。在體制外為台灣的民主與獨立奮鬥的彭明敏,雖然輸給了在體制內隱忍攀爬的李登輝,但彭仍獲得21%(227萬多張)選票。

彭明敏雖然沒有當選總統,但是他對台灣的民主化與獨立運動有其無法磨滅的貢獻。而這個貢獻的上源,我們不能不追溯到胡適先生。

儘管來自中國的胡適,沒有主張台灣獨立,其國家認同當然是大中國,但是受胡適恩惠的彭明敏,以及受胡適啓蒙的我,我們所追求的台灣獨立的根本立場,與胡適的自由主義立場則毫無二致。

2011年彭教授決定回台定居。是年12月17日恰逢胡適120歲的冥誕,冥誕的前兩天,彭教授邀我一同前往南港胡適墓園追思。彭教授在胡適墓前獻上鮮花,深深行三鞠躬禮,然後佇立低頭沈思,嘴中喃喃默念,良久不已。他雖未出聲,但站在身旁的我已完全聽到他真摯感恩的心語。我也向胡適墳前默禱:適之先生,年少時代讀您的著作,受您民主思想的啓蒙,得以擺脫中國國民黨的法西斯窠臼,走上追求民主自由的不歸路…您是我重要的啓蒙師。

台灣獨立的路線很多,有以「台灣民族主義」為論述者,有以社會主義為論述者,我和彭明敏教授對台灣獨立的主張,則以自由主義、國民主權為基礎。這也是彭教授對我這位後生晚輩百般照顧關切,而能建立起忘年之交的契合之處。我們期待台灣能建立永保民主自由的獨立國家,我們當然也期待中國有朝一日能夠民主化。希望胡適的民主自由的精神,能夠成為台海雙邊的契合之處,到那一天,統獨已不再是爭議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作者所著:《踏過我心坎的人》,玉山社出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