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請踩著我們的屍體前進」,近期內最為深沈而震撼的血淚心聲,來自香港。不知是未曾聽見抑或無意搭理,在太陽花學運告一段落後暫時沈靜下來的台灣,則彷彿進入棒球賽上下半局攻守交換間的空窗期。
發動罷課的香港學生,週五夜攻占公民廣場,與警方發生衝突,為醞釀已久、即將於10月1日進行的占中行動譜出序曲,同時持續著近幾年來愈演愈烈的公民運動。那種感覺神似318太陽花學運,但相對於港人對台灣發出的警語,此刻台灣不知能為香港作些什麼。
說「今晚我們都是香港人」,太矯情。隔海聲援,好像又太過名目和敷衍。事實上,我們對港人民主運動更可能缺乏全面的了解,只能潦草的以「反中」一筆帶過。
我常想,台灣人對港人公民運動、甚至於整個香港的冷感,應該不只對於國際新聞和事務普遍性的冷漠如此簡單。或許是來自所謂「四小龍」的長年比較,導致台灣總把香港認為是競爭對手而無好感;對韓國和新加坡亦同。也或許是兩地雙雙快速經濟發展的80年代,香港則因披著民主外衣的英屬殖民統治,得以睥睨尚在戒嚴的台灣。
香港之於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就代表著電影、港劇、港星、購物天堂和金融中心,然後就直接跳到1997回歸以及進入中國的中繼站。台灣人對於香港,大抵是沒有額外興趣的;反過來說,可能也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