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作品】假如我是新順里里長

友善列印版本

窗外仍是不間斷的雨聲,這是南台灣每年夏季的一場盥洗盛宴,無止境的雨隨著西南氣流而來,滴滴答答地落在車庫的加蓋屋頂上,而後慢慢地,隨著排水管而向下直通柏油路面,再逕自地由排水孔一湧而下流入房子後的那條大水溝─「六塊寮排水線」。或許在游下去便是嘉南大圳?又或是曾文溪呢?我始終對於雨水旅行的盡頭沒有十足的信心解答,但我明白,雨水流經房子後的那條排水線(從小習慣稱它大水溝),一直是陪伴著新順里里民共同生活的一部分。

位於府城郊區,沿革舊名「新和順」而在光復後行政區域整編名為「新順里」,自幼成長於此,我最初紮根茁壯的土壤。在這沒有古色古香的歷史遺跡、也沒有車水馬龍的繁華盛景,如同安南區多數土地一樣,在數百年前是泥沙堆積成的沙洲,歷經魚塭、排水建設與整地規劃等,如今是一整片的透天厝住宅區,新舊錯綜,每當放學時間總能聽到鄰近國小與國中悅耳的鐘聲,也因地緣關係補習班林立,如孟母求子心切般,許多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而搬遷於此,透天厝便也隨著我們的成長一棟棟地建置。而在住宅區的另一側,越過了大馬路則是工業區,雖然工廠林立,卡車、砂石車來來往往,但也因地域規劃良好,與里民的生活方式保持著一貫的平衡,成長至今也沒聽聞過什麼樣的意外與爭議。

離鄉求學也已過數年,回想起這些日子,里的改變,不外乎是許多小小的意外,轉角的巷口又是延伸的一排的新屋,公園旁的小徑拓寬成了小街道,那年在門口空地埋下的時光膠囊,已成了住宅的建設預定地,家後的圳溝新建的安全護欄,勾起了我兒時在生活課堂上撈圳溝水做水質檢測的回憶,彷彿年復一年充斥著層層疊疊改變,無法阻止都市發展的腳步,只願這些社區容貌的記憶,能在腦海中浮沉一生,偶時淺嚐回味。

所幸,居民們的生活步調卻也沒因此改變。清晨,小公園是白髮族的健身與交際場所,一邊暖身、操縱著健康器材、一邊彼此熟悉的寒軒問候、談論著東家西家的三兩事,社區掃街的志工爺爺奶奶拿著掃帚畚箕,掃遍大街小街,一陣辛勤後開心地用里辦公室贈予的早餐兌換券,趕緊給孫子換份早餐後回家,讓他們帶著上學去,而在上下學時刻總會看著父母殷切的目送孩子進入學校,亦或是殷盼著子女雀躍的走出校園奔向他們的懷抱,里民活動中心也在各大節慶舉辦相關活動,如中秋節烤肉、母親節聯歡晚會、健康環里建走等,依舊能在各個角落中發現,那份流傳於社區的溫情。

十多年來,推陳出新的社區面貌,也象徵一代代的交疊更替,長大的孩子們探出了頭,急著展翅高飛探尋都市時代的盡頭,位於郊區的新順里,擁有的永遠不及伴著成長而來的好奇心,盼著時髦、學著風光,三五好友等待著開往市區的18路公車,是新順里青少男女課後消磨課餘時光的常態,亦或是更年長上了大學踏出社區也離開了台南,「新順里」在這代的心中漸漸地,不知早已成了什麼模樣……如果我是里長,盼能留住年輕一輩的目光,哪怕在展翅高飛後只有一剎那回眸,至少看著這塊充滿回憶的土地,慢慢的投入對社區的眷戀與感激,相信縱使歲月流逝、風貌更替後,依然能緩緩地留住人們對故土的情誼。

從年輕世代著手並與深根社區結合必然不是件容易事,回想新順里的例行活動、節慶等,多以成年老年題材為主,普渡大會、健走等,或是型式拘束的節慶活動:中秋聯歡烤肉(與電子花車舞台),在理想中的是否能保有原有的傳統,並吸引年輕世代有自願性的社區參與?以附近國中小為宣導媒介與合作,創新多元樣式的活動如:在地鄉野調查(地理)、溝圳歷史與檢測實驗(自然與科技)、親子互動實作工作坊(生活)、社區發展歷史導覽(歷史)、青少年論壇等,而在傳統方面,更應增廣原有的服務對象,活動不再拘泥於已往形式,居民的參與不單僅是同輩互動更需有上下世代的交流,社區活動中心不再僅是老年聚集談天場所,規劃如社團活動空間、自修室、升學輔導等,增添拉力來抗衡推力以引出青少學子對於村里留戀,點燃心中的爝火。

需要改革與創新的不僅是軟性一面,新順里的規劃發展在急劇建設中也需要更周詳的審思,劃分在工業、農業、住宅用地兼具的情況下,應堅持著區位劃分的原則,以人為本的社區發展,在各方不踰矩的平衡成長將是居民所樂見的未來,透天厝一棟棟的建置,漸於飽和的住宅密集區是否有足夠的綠地公園保留供居民使用?荒廢的農地區域是否可轉置成住宅建築區舒緩擁擠?非經濟、非觀光,以人文為基的新順里,應有的發展則該順著居民成長的腳步,一步步的探索與規劃出最舒適自在的居住環境,我想起歷史課曾學過,人類的發展起源地總是鄰水而開始,正如同新順里代表性的那條大水溝,也無心地、巧合地映證這樣的理論,這裡是無慮的小郊區,有著學校、乾麵店、補習班、飲料店、小公園......,從年幼到年老的各種笑容,一直會是,也應該是新順里所要追求的願景。

猶憶幾年前的一場大雨,雨水像洩洪似的灌注了一整夜,未料排水線的水位竟也滿出來,積了一整晚的雨頓時將新順里淹成了大水池,孩童們因難得的景象開心地在一旁玩著水,而家家戶戶的大人們卻是奮力的用各種容器將水舀出家內,歷經了一個夜晚的驚魂,里民責備水溝建設的紕漏,深怕下一次的豪大雨將再度陷入如此擔憂中……。然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翻修與清淤工程,這樣的意外便再也沒發生過,其實我們也都明白,看著新順里生意磅礡的成長,漸漸的改變、緩緩地進步,縱使惋惜地景風貌的更移,卻也更盼望那夢想中新順里的未來模樣,或許樓房將蓋過綠地、或許人口增加將帶來社區問題,但相信在完善的規劃發展下,縱然眷戀,更願意昂首向前的期待著,理想的家園……

無論在何地,水總是流向大海,是它最終的歸屬,而我們離鄉求學、就業的遊子們,或許也像是新順里後的那條溝圳的水,總還是流回這一生不變,名為「家」的歸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