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樂園》,樂園而今安在?

鈕承澤執導的《軍中樂園》上映,果然引起了話題,朋友一見面就問我「園樂中軍」到底好不好看?作為國片中相對大成本的製作,豆導挑選題材的勇氣、重現時代的企圖心都讓人敬佩,用心的美術和田野調查,讓新一代觀眾得以目睹某種奇觀,攝影的精緻更讓人對金門的原野風光心嚮往之。這是一部有故事想說,說得挺順,還能夠勾起某個特定年代的鄉愁的電影。

【開往台灣的慢船】 讓蔣經國和諾曼地改變台灣政治

大約一週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針對恐怖組織ISIS的重要談話場合,因為穿著米色夏季休閒西裝,而非一般常見的深色西裝而吹皺一池春水。部份媒體、政治人物痛加撻伐,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上網友則抓住機會猛酸,有些人將歐巴馬當年競選口號「Yes we can」改成「Yes we tan(棕褐色)」,有些人則將他的自傳書名「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改為「無畏的褐灰色」(The Audacity of Taupe)。

歐巴馬此舉引發討論的原因在於,明明口中說的是ISIS這麼嚴肅的事,穿著卻彷彿正在輕鬆度假一般,不夠莊重。

耕耘出來的社會實力:簡介法國全國學生組織UNEF

近年群眾運動每況愈勝,看似輿論得以拖延與社會漸行漸遠的政府、政黨,然而,我們能觀察到,群眾運動只達到拖延而無法取得積極轉變社會的能量與能力。儘管群眾運動規模日漸龐大,由於缺乏日常生活中的組織,群眾運動仍然無法以集體(社會團體)面對集體(政府)的方式影響政治,而停留在「個體」與「集體」的不對等關係之中。這個缺憾,慢慢使得台灣社會運動看見自己的極限與困境,發現每次聲勢浩大的場面,卻只能換取拖延,讓政府回到舊有、被質疑的體制內,繼續「立法審議」。

空談「組織」過於高遠不實,因此在這裡介紹一個法國全國性學生組織 :

L’Union Nationale des Etudiants de France,全法國學生聯盟,以下簡稱UNEF。介紹法國的學生組織,並不是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在於說明常常被人稱羨的法國社運力量,到底是如何由這些「民間社團」在日常生活中組織群眾、耕耘且促進權益。

【我看台語片】 熱血愛情,《等一個人咖啡》

九把刀原著小說改編電影「愛情3部曲」,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等一個人咖啡》上映第一週票房也迅速破億,(第3部《打噴嚏》稍後上映),掀起今年繼《大稻埕》和《KANO》之後的另一波台片熱潮。

人治社會才會盛行功過論

柯文哲日前在FB上的發言:「『蔣經國時代對於政府官員操守及政商關係的嚴格規範,應該成為台灣政治的典範』引來一陣嘩然,面對排山倒海的質疑聲浪,他再次回應:「歷史人物的功過自然會有定案,何況蔣經國已經死了這麼久。至少在蔣經國的晚年,他對台灣的貢獻,目前看起來還是功大於過」。

且不說柯文哲對台灣民主歷史進程的無知,對於政治人物,能把他的「功過」放在天秤上做評論,實際就顯示這位政治人物是獨裁者,因為只有凌駕國家之上的權力才會有大功大過的爭議。正常國家的元首是沒有專斷能力創造偉業或悲劇的,因為施政往往要經過獨立機構、媒體的監督與民意的輿論、立法院的把關、符合程序的規章,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避免掌權者一意孤行犯下大錯,自然也不會有大功。

因此在民主時代,放大專制時代政治人物的功,很容易讓人忽略該政治人物所處的背景和職權,以及他所受到的時代侷限,功過齊平而論的影響是淡化該政治人物的獨裁角色,其性質與談論清國的康雍乾盛世的產生,但避開帝制問題是一樣的。

【華山論劍】 政府神秘 社會困惑 人民生氣

現在放話已經成為馬政團和民眾溝通的基本模式了。在張顯耀事件中,陸委會、調查局、「國安高層」大家拼命放話,話愈放愈猛暴,短短幾天把社會情緒炒到台灣出現有史以來最高官階共諜的最高點。這是「主動猛暴型放話」。接下來的龔清概pass  APEC邀請函事件,馬政府則儘量三緘其口,但是在媒體記者緊過追問下,也是放話因應,只是,記者一步步追,馬團隊一步步地放,變成被動的「擠牙膏型放話」。

不管是那一型放話,都是話愈放社會愈困惑人民愈生氣。

張顯耀洩密事件馬團隊集中放話給《聯合報》,一時之間,《聯合報》天天獨家,內容聳動,標題生猛,「張洩密?失職? 高層全盤掌握」等等報導、評論接二連三佔據報紙頭版,搶盡媒體光彩,其他報紙黯然失色。

再談淡大學生會長選舉

八月中旬過後,美國各大學陸續開學。第一堂課在帶過課程大綱後,習慣上會留些時間與學生聊些校園上的問題。話鋒一轉,筆者問學生知道他們的學生會長是誰嗎?大家面面相覷,沒人知道。接著問,學生會與會長的功能與職權是什麼?

學生開始說出些模糊的概念,雖不完整,但大致上是正確的。再問,國際學生可以當學生會長嗎?學生異口同聲說當然可以!有些還覺得這根本是不必要的問題?但如果這個學生會長來自對美國不友善的國家呢?學生還是覺得沒問題。

從三月社運成員訪日風波,看台日社運交流問題(下)

日本左翼的主張與運動路線

比起日本右翼,日本左翼團體間的主張歧異性恐怕更大。不過若對照前述右翼主要主張,左翼一般則持下述的見解:

1.反對天皇制與民族主義。
2.支持非戰的和平憲法。
3.反省戰爭與殖民責任。
4.強調跨國公民間的交流與聯繫。
5.堅持民主價值,推動性別、族群平等等改革。
6.反對自由貿易,支持(各種版本的)社會主義。

左翼組織上的分歧往往讓人不易掌握全貌,在此只能進行概略的介紹。戰後由於美國選擇了與日本的舊右翼勢力合作反共,反過來壓制一度被解放的左派,而一度被放逐的戰前軍國勢力,又再次回到日本的權力核心。

【打狗吹水】 從兩場馬氏政治鬥爭看民進黨危機?

去年九月,馬金合體鍘王金平,開啟九月政爭;表面上是王金平涉嫌關說案的「大是大非」,實則王金平執掌的立院,不僅減緩了馬邦伯親中特快車的速度,更甚者,王金平已然成路障之虞。作為馬鍘王內鬥的延續,今年318公民反服貿運動的引信,也就順著此背景點燃。

玩殘中產階級,社會秩序將會瓦解

中產階級生活,向來是多數人理想生活的典型。收入(看似)比藍領階級高,操持勞心而非勞力工作,有自己一份專業,高階一點的富裕中產,還有公司配車、配房,就算是買房買車結婚成家養小孩奉養父母,都還有點剩餘可以出國玩玩、投資理財,未來退休生活看起來也挺有保障,好不羨煞人的理想生活。


 
中產階級,對於最低薪資調升的事情很無感,一來覺得自己不會需要這份保障,二來相信人有能力就不會落入最低薪資階層。
 
中產白領雖然是生活相對過得去,甚至蠻優渥的社會階層,卻也是這個社會上承受最多剝削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