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熱門
前些天,看到一則題目為〈新世代觀點:「文創」載不動台北城〉的風傳媒消息,內容從講述當前台北市市長候選人們關於文創政見開始,以文創產業實際狀況與數據評論文創與在地的真切關係。但本文不談文創,反倒是將「書寫與閱讀」作為重點,認為上述二者方為實在的承載一城一國的工具(當然我知道將「書寫與閱讀」明說成工具一詞會招來某些非議,但就以下可能達成的效益而言,「書寫與閱讀」確實是我認為可用的最佳方法)。
作者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雖然台灣的選舉辯論從來都不是把話講清楚的場合,選前三週,辯論似乎已成為連勝文唯一得以瞬間逆轉氣勢的機會。今晚,他錯失了這個契機。柯文哲精準到位的攻守,以及連勝文閃躲、講空話、搬出「扁維拉」的決定,很恰當的反映出這場選舉的現況。
連勝文再三強調高度、視野與執行力,但空話四射,最後終究證明了他的高度,只有195公分。除了尚稱佳作的開場,他並未消除眾人對他最大的疑慮:權貴。對此,他以一句自知是「有福氣的人」輕輕帶過,甚至也未能正面迎戰柯文哲提出的公布財產問題、選舉經費與蔡正元的柯營資料來源為何、公布資料的正當性。
甚至在核電上,連勝文雖說看不出延役的必要,卻還是騎牆式的以需要討論為由,草草了事。面對質疑,他選擇的是再度搬出陳水扁與不回答,就戰術選擇而言,這是項致命傷。感覺像是緊貼對手、不知如何因應的拳擊手。
自9月28日起接連舉辦三場的台灣文學青年論壇於近日落幕,幾可視為是近年來首次由新世代的研究生團體(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簡稱捍台青)協同官方(台灣文學館)與民間(前衛出版社)共同針對台灣文學研究體制的總檢討。三場論壇的主題包括體制化歷程的反省、台灣文史教育的回顧、台灣文學與文化政策的推廣等,會議手冊並針對上述議題發表專文,直接面對當前台灣文學研究體制發展的限制與困境。
年輕人對政治冷感、投票率低;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世界上多數國家。比如說日前舉行期中選舉的美國,在上屆(2010年)的期中選舉中,18至24歲年輕人的投票率僅有21%(全體投票率37.8%);而英國2010年大選時,年輕人投票率也僅有44%(全體投票率65%);日本2012年的眾議員大選中,20至29歲的年輕人,投票率僅有38%(全體投票率59%)。
爲了增加美國年輕人參與期中選舉的意願,美國知名女性時尚雜誌柯夢波丹(Cosmopolitan)甚至推出了「派對巴士」的企劃,在選舉那天提供充滿點心、模特兒(無誤)的巴士,作為校園跟投票所間的接駁工具(最後是由北卡州大贏得此企劃)。
萬聖節那晚,我們在中正廟把屠殺犯蔣介石的保利龍像分屍時,我在想什麼時候可以剷平腳底下這顆巨大的腫瘤,拿來蓋社會住宅。
「轉型正義是一個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對過去威權獨裁體制的政治壓迫、以及因壓迫而導致的社會(政治的、族群的、或種族的)分裂,所做的善後工作。」(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我認為轉型正義有四個層次:
1. 對於受害者,不論是個人、族群或環境,必須「復原與賠償」
2. 對於加害者,不論是統治者、執行者或組織,必須「追究責任」
3. 對於為全壓迫的歷史與情況,必須「呈現真相」
現在女性約是大學畢業,甚至更早就開始就快慢不一地憂慮自己的老去。
明星結婚了,作家劈腿了,心裡一面抗拒父權文化對女性的期待,還是難免拿自己的年紀跟際遇來跟新聞人物比擬參照一番,不出婚姻以及工作這兩個範疇,然後懷抱著這些憂慮繼續老下去。
夏天、中年、選舉等這些激昂的元素交鋒起來時,「女人」、「妻子」等關鍵字竟也開始活躍,令人想起當年林重謨比喻陳文茜是「菜店查某」,陳文茜指吳淑珍像「鄉下老女人」的對峙,然而這波「女性的論戰」中真正登記參選的女人只有被稱為「老太婆」的陳菊一人,並且很少人著墨她的感情生活或是跟男性互動狀態。最後只好說,不管是選市長還是當吧女,不是說好像有一份什麼了不起的工作,就是好,每一個家庭主婦都是值得尊敬的。
儘管陳以真對自己的相片和馬總統以及國民黨黨徽掛在一起非常不滿,認為總統已經是票房毒藥;但是連勝文不以為然,他說,馬總統是明星品牌,感激他不計前嫌大力助選,王金平則強調只要靠國民黨,連勝文就「能贏的成分太高了!」於是馬連王合力打藍綠對決牌,要讓選舉「回歸台北市選民基本結構」,讓連勝文贏定。
基本上,台灣中部和北部的基本盤原來的確都是藍大於綠,所以藍綠對決一直被認為是國民黨絕妙好招,這是藍綠長期以來的共識。因此,在台北市市長初選時,藍綠多數認為如果柯文哲初選勝出,最後將仍然不敵國民黨。現在民進黨已經不再這樣想了,但是國民黨看法仍然沒有改變,馬王合力訴求藍綠對決,大力拉拔連的戰略節奏正加緊推展。
從2013到2014年,台灣的食品安全受到數次重大危機的打擊,今年十月爆發的飼料油混充食用油事件點燃了民眾的怒火,讓數次出包的頂新集團成為眾矢之的,引爆了可以說是台灣在二十一世紀最大的一波抵制浪潮。
在抵制成為一股社會多數聲音的此時,有一群在味全工作許久的老員工站了出來,指出食安問題不是員工的錯,公司造成的問題不應該由他們來受懲罰。
頂新事件無疑就是人禍
日前方才「三十而立」的《勞動基準法》,是我國對於勞工最基本的保障法規,針對工時、勞雇契約訂定、工資等內容有所規範。醫療健康服務業曾經是勞基法的「棄兒」,因考量有連續照顧病人的需求,同時過往醫師執業多以自營或是類似合夥人的身分為主,加以較高社經地位的社會觀感,是故被排除在這部理應保障「勞工」權益的法典之外。
然而近年來醫師受雇型態轉變是既然事實,工作密度更隨著保險業務以及消費者意識高漲而大幅上升,在健保體制底下,尋常醫師也不再享有如過往一般傲人高收入。醫師過勞頻傳敲響了這一波醫療改革的警鐘,此時此刻我們必須正視醫師作為勞工的現況,並且深切思考以納入勞基法作為對於受雇醫師合乎人權的保障。
工時保障,是保護醫師,更是保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