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夜

正藍家庭出生,曾經政治冷感、盲目投票;318學運後才知參與負責之重要。目前研讀台灣史,關注社運,盼召喚更多「六八九覺醒」,一起為更加民主、實現公義的國家努力。

Roxanne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網路傳播組學生,奇禾iPrefer數位整合行銷公司實習生。

【日本想想】雖敗猶榮好棒棒?從羽生結弦反思「美談」說起

他原本瀟灑的髮型早被纏上的繃帶弄亂,受傷的下巴滲出血來,奮力跳躍卻不斷著地失敗,一次、三次、五次,染紅的不止是繃帶,還有在場觀眾的眼眶,他是日本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場景發生在11月8日於中國舉行的國際花式滑冰賽。

賽前6分鐘公開練習中,羽生結弦和中國選手閻涵在超高速的狀態下相撞,一時倒地不起,羽生站起身來時,不停乾嘔,脖子都沾上血跡。經過簡單包紮,羽生站在場邊,一雙不甘心的眼神聽取教練建議,掉下眼淚。接著他走近關心閻涵狀況,然後再度滑入場內練習,幾次的跳躍練習,有成功也有失敗,或掌聲或歎息或喊著他名字的加油打氣,從攝影機側錄到的現場音就可以知道他的一舉一動如何緊緊牽動觀眾的情緒。在透明冰場中的優雅與閃耀,總是讓人忘記這項運動隱藏的巨大危險性。

【政策想想】檢討國防政策 振興本土國防產業

即將到來的2016年總統大選提供了許多政策領域興革的可能性,無論是壞的政策抑或好的政策但缺乏落實的執行,都將因為新舊政權的交替,而有檢討反省的機會。本文的第一個論點是:現今的國防政策確實有檢討的必要;而第二個論點是:振興本土國防產業將會是未來國防政策興革一個好的切入點。

難以否認地,國防政策很重要,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約15%至16%的國防支出,政府與民眾起碼得付出同等比例的關注。但也難以否認地,國防政策不那麼地被重視,由於所涉因素複雜、專業,很多更是難以取得的機敏資訊,因而鮮能形成有深度的政策辯論。

陳怡秀

曾任影音記者、文字記者,現暫居日本,立志以浪漫不失務實,隨意不失細緻的方式,進行生活觀察。

食安末日的都市求生指南

最近爆發一系列食安危機,台灣人發現生活周遭大多數的加工品都受到污染,甚至還傳出食品中含有越戰美軍使用的落葉劑(這可是世紀之毒啊),導致人心惶惶,大家都想問:「所以,我們到底能吃什麼!到底要去哪裡買東西吃呢?

不用緊張,我們不用去昂貴的有機商店、不用花大錢買歐洲進口有機農產品,就可以買到平價又健康的食材,不是權貴也可以吃得起呵呵。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新農民好朋友喔。

我們只需要花一點點時間尋找資訊(比方讀完這篇文章並分享給朋友);花一點點時間煮飯,就可海闊天空,擺脫這個惱人的食安地獄。

  • (連結都是重要資訊,可以點進去參考喔!)

1.    主婦聯盟

【政策想想】請問朱立倫,三環三線怎麼有錢實現?

繼日前爭執三環三線進度落後,究竟是假動工還是實質動工後,11月8日新北市長朱立倫再度大動作抨擊民進黨對捷運支票跳票的指控,強調「三環三線,正在實現」,同時他也刻意跳過挑戰者,重提蔡英文2010年對三環三線是「吃不起的牛排」的批評。三環三線是否是張芭樂票,儼然又有2016總統前哨戰的味道。

雖然幾週前同屬國民黨籍積極輔選的交通部長葉匡時,才在立院明確表達中央未核定計畫、編列預算,不會參加所謂「先期工程」的動工典禮等,間接反駁朱市長三環三線正在實現的說法,朱市長不知道是不是不了解相關法規或政府作業流程,還是為了更上層樓硬拗,依舊不改口。既然朱市長談起了吃不起的牛排,今天便從經費角度切入,談談三環三線的經費來源等問題。

《大法官》:一日為法官,終身為父

七年來完美詮釋「鋼鐵人」形象,戲裡戲外都是個自信雅痞的小勞柏道尼,在新作《大法官》中飾演一位律師,從大都會返鄉,也從一切向「錢」看的法律玩家變成真正思考是非原則、掙扎對錯的法律人。這個角色的自負、機伶以及風流,夾透著內在的脆弱,又不失良善,再次證明道尼是擔當的不二人選。而這故事背後對法與罰的釐清,及對親情的關注,更讓人不難理解為何道尼和他妻子新成立的製片公司「道尼團隊」(Team Downey)會選擇這部片作為創業之作。

《大法官》的主角是個事業成功,專為(往往有罪的)被告辯護的律師,返鄉探親期間,他在鎮上擔任法官四十二年、備受敬重的父親卻因為疑似駕車撞死人而被捕了。於是真相的拼湊,對情理法的見解,以及父子間的緊張關係都浮上檯面,隨著官司進展而彼此衝撞、峰迴路轉。這整部片也成為一趟讓法律公理被彰顯,家人間的心結被修復緩解,也讓(專業心境上的)浪子重拾初衷的歷程。

嚴格說來,其實不論就親子的衝突或法律攻防,《大法官》的陳述都不全然是新的,事件的轉折和對話書寫,偶有太硬、太滿、太直白等等小缺點,但這部片的可看之處,首先在於飾演父子的勞伯杜瓦/小勞柏道尼兩人頂尖的演技交鋒;再來,是把辯護和被辯護,父權威嚴以及認同,承擔與逃避,甚至是親情匱乏等等糾結,一股腦全倒在這兩個角色之間。這是創意,結果還能說得清晰又流暢,這就是創舉了。

【打狗吹水】政治鸞書勸世圖:從選戰中重塑台灣的政治道德底線(下)

「選舉」是一個價值的選擇,背後則反應出所選取的價值所隱含的一套道德意涵與規範。例如,最近在《蘋果日報》有一篇名為「我們這些偏藍選民為何支持柯文哲」的投書,裡頭便指出他們會捨連勝文就柯文哲,其實是對「倚靠自身專業跟努力,取得階級往上流動的機會」這一價值的肯定。

然而,基於台灣特殊的國民黨統治遺留所造成的問題,抑或儒家鄉愿或「河蟹」文化作祟,台灣的地方基層選舉,依舊以「人情」跟「社會關係」為投票指南,並讓理當作為一種價值選擇的「選舉」投票行為,充滿著濃厚的前現代況味。

俗民文化觀念的重塑vs. 常民的「人情羈絆」?

【政策想想】台灣擺脫低薪的大膽想法

這篇文章是為普通人而寫。目的是推銷一個大膽的想法,期盼我國能很快擺脫不合理的低薪,從而改善貧富差距。2016年新任總統若無法帶領解決貧富差距、政府財政兩大問題,台灣將成為無以為繼的社會。跟時間賽跑的非常時代,「大膽」,才能扭轉時局。

低薪已經是台灣人的共識。事實擺在眼前,就算按馬政府最愛的「購買力平價標準」(缺陷的烏托邦標準),2013年台灣人均GDP為3.9萬美元,比韓國的3.4萬美元高出15%,但是,依勞動部資料,2013年台灣購買力平價月薪2,914美元,比韓國的3,876美元,卻反向低了33%。這是政府失能造成的。請問,這不是領導人的恥辱,甚麼才是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