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檢討國防政策 振興本土國防產業

友善列印版本

即將到來的2016年總統大選提供了許多政策領域興革的可能性,無論是壞的政策抑或好的政策但缺乏落實的執行,都將因為新舊政權的交替,而有檢討反省的機會。本文的第一個論點是:現今的國防政策確實有檢討的必要;而第二個論點是:振興本土國防產業將會是未來國防政策興革一個好的切入點。

難以否認地,國防政策很重要,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約15%至16%的國防支出,政府與民眾起碼得付出同等比例的關注。但也難以否認地,國防政策不那麼地被重視,由於所涉因素複雜、專業,很多更是難以取得的機敏資訊,因而鮮能形成有深度的政策辯論。

其結果便是:在政界,它常被化約為單薄的談參要點;在媒體,也常被簡化成特定的武器裝備。怎麼做都不對的虛無主義氾濫,怎麼做都沒用的失敗主義成災。左派以軍工複合體反戰而順帶反軍,右派想保全軍公教福利而讓軍人對立於社會。不僅建軍備戰成為互踢政治足球的祭品,在社會擺盪裡國防政策乏人問津。青年高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但這充滿信心的聲音之後,卻很少人願意加入軍隊來救自己的國家,或至少去關注軍隊如何能反映與保衛我們現今的國家、社會與生活方式。

國防政策檢討的必要

在風起雲湧的1990年代,「國防法」的立法曾激起一波國防政策的辯論,促使一支黨性濃厚的軍隊轉型成為國家的軍隊。台海飛彈危機讓二代兵力整建加速推動,國軍海、空主戰裝備有了跨世代的進步。然而,這些進步並未持續保持動力,隨之而來的卻是緊縮的國防財力與保守的國防治理。

進入2000年代後,當中國反獨促統的軍事現代化步伐加快,而國內社會進步的節奏也加快,國軍相對地停滯緩慢。因此,當前面臨到的國防問題是:內外在的危機成形,台海軍事均勢失衡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而國軍與國內社會的落差終於累積成承平時期最大的國防挫敗:洪仲丘事件。自己的國家自己不救的怠惰,自己的國家不自己救的顢頇,最後就會是讓軍隊與社會感到自己的國家沒救。

2016年,新政權上台,無論黨派,都必須要面臨到此一課題:若還在國防上持續怠惰與顢頇,解放軍與國軍的軍力差距勢將拉大到無法追平,而軍隊與社會間相互猜忌懷疑將會日深。

中國的武力投射能力已跨出第一島鏈,台灣所面臨的威脅將會是全方位的圍擊;解放軍反介入與區域拒止的戰力,將會遲滯美方的馳援或甚至削弱美方的決心。台灣的防衛需求、軍事戰略、兵力佈署因之都必須加以調整。國軍二代兵力整建時所引進的武器裝備,不僅將進入20年的壽齡界限,即便延壽也難以肆應新的敵情威脅,三代兵力整建勢在必行。台灣的國防研發與產業發展策略甚至於最低階的軍購清單因之都有檢討盤整的必要。

募兵制的推動即將在2017年走到無法逆轉的時點,退將的不當言論、屢屢發生的共諜案再三打擊國軍在社會上的聲望,重建社會與軍隊的互信刻不容緩。台灣現有的國安與國防體制因之都需要修法加以精進,也必須誘發國軍在教育、文化與認同上的自我改變。

振興本土國防產業

如此龐大的議題項次很容易讓本就不受重視的國防議題更令人卻步,因此,在複雜系絡中辨別出戰略重心極為重要,而振興本土國防產業可扮演引擎的角色,它的強大連結性,深具連帶效應,將會是未來國防政策興革一個好的切入點。

就產業面而言,國防產業具有不易外移、增加製造業就業機會與提升科研水準的優點,但缺點是高資本、需求不確定與研發風險高。我國國防產業發展的盲點在於:國軍僅求迅速建軍並降低風險,故傾向對外採購現貨;而國家領導人缺乏領導決心與規劃,迷思於對外採購軍品即為促進對外關係的唯一途徑;而「國防法」雖有國防自主的規範,但無子法落實,形同具文。其結果便是:台灣縱有可觀的軍備需求,但卻極度依賴外國供售,本土國防產業發展相當有限。

以本土國防產業發展為國防興革的切入點,將產生直接與間接的雙重效應。就直接面而言,為因應三代兵力整建需求,國防預算勢將顯著提升,如果又再度一昧外購,將難以獲得社會認同。落實國防自主,以國內研製為優先,將使得三代兵力整建與國家經濟發展取得一定程度的均衡,使軍備採購成為可增值的經濟投資,至少能為台灣關鍵的製造業帶來利基。輔以清楚的國防產業發展策略相配合,讓國內廠商肩負更大的契約責任,促使國內廠商必須與國際接軌,既藉此取得技術或零組件的供應,也開啟打入全球供應鏈的通路。

就對外關係而言,技術移轉與零組件的供售,會降低友邦供售台灣整批載具的政治成本,緩和友邦在對台軍售與對中關係上的零和困境,反而有助於推進與友邦間的關係。建軍重點不僅是新武器裝備的服役,更在於建立全壽期補保與後續研製能量,細水長流的途徑,可大幅降低產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預留逐次升級的空間。

就直接面的角度,面對外在的中國軍事威脅,加速國防產業發展是治本之計。其次,就間接面而言,無論是基於商業利益或是國家認同,當產業界成為國軍建軍備戰的夥伴時,當民間工程師與戰略規劃參謀軍官協力合作時,國軍與社會的距離拉近了。況且,當需求穩定、技術逐次發展後,藉由鼓勵研發與採購規範的翻修,推動產業的上游前瞻研究往學界擴展能量,下游建立供應鏈以跨業製造工作機會。

就間接面的角度,振興本土國防產業觸動軍民互動,營造軍隊與社會間的互信、互賴,藉此緩和內在的危機。

國防政策是複雜的領域,不會有速成的解藥,振興本土國防產業當然也不會是。但是,當黑雲迫近,以此切入,可以讓更多人看到曙光。曙光是希望,希望激發行動的熱情,刺激更多的希望,帶來更多行動。當比更多人還要更多的人以行動撥離黑雲,一片光明的國防才足能反映與保衛我們現今的國家、社會與生活方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