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者,曾兼任於戰爭學院教授《國家安全研究》與《國防政策研究》等課程,國際透明組織政府國防廉潔指數TI-DS2020臺灣評核人。
戰爭是透過暴力手段的遂行,來達成政治目標的一種國家作為。隨著人類文明進化、生活型態改變、科學技術進步,戰爭暴力的本質或許沒有太多的改變,但是戰爭的型態與樣貌卻隨著歷史的推進有著大幅度的改變。
多場域作戰(Multi-Domain Battle)
2017年2月24日美國陸軍訓練暨準則指揮部(U.S. 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TRADOC)發佈了一份名為《多場域作戰:21世紀時代需求的武力聯結》 (Multi-Domain Battle: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的白皮書,作為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等地面部隊處在不確定的新時代、面對實力與時俱進的對手,在多變的戰場上如何能:一、持續維持戰場優勢;二、發揚聯合作戰力量;三、有效提升嚇阻能量等作戰思維邏輯之政策指導。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所有戰略規劃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維持住令潛在敵人敬畏的嚇阻能量與決心則是讓對手在輕啟戰端前能再多想一想的唯一憑恃。
跨場域嚇阻(Cross-Domain Deterrence)
20世紀70年代越戰敗戰收場之後,面對華沙公約集團國家傳統兵力優勢的潛在威脅,美國痛定思痛的開始了一連串包含了國防政策、軍事戰略、作戰戰術、戰場戰具、人員戰技等範疇的國防事務革新作為。這一連串的國防事務革新作為也同時奠定了美國在時序進入21世紀之後,繼續能在陸、海、空、太空、網際網路、電磁頻譜等不同場域維持住令潛在對手畏懼的跨場域嚇阻(Cross-Domain Deterrence)能量之基礎。
而我們台灣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搭上了這波國防事務革新的風潮,希望在民主政治真正落實之後,能夠進一步的進行國防事務的轉型,以建立在強大敵對武力威脅之下台灣民主仍可以憑恃的國防力量。因變制宜、以敵為師;「解放軍國防大學」在1995年的研究卻認為國軍這20餘年來的轉型仍有:一、體制編制調整未竟其功;二、作戰任務、與救災任務發生錯亂;三、士氣低下、軍魂淪喪;四、戰力轉型受制於人⋯⋯等問題缺失。
重層嚇阻(Multi-Domain Deterrence)
台灣2017年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將建軍備戰、台澎金馬防衛的戰略指導重新律定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Resolute Defense,Multi-Domain Deterrence)」。小英政府的戰略思維能夠面向當代戰略思潮、整合「多場域作戰」與「跨場域嚇阻」之思維邏輯以應對當前台灣在軍事上所面對的威脅;於此,我們應當給予肯定。
拿破崙曾經引用17世紀歐洲名將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Raimondo Montecuccoli)的話強調:『打戰的第一要素是錢,第二要素是錢,第三要素還是錢』。在我國國防面臨系統性崩壞的挑戰之際,在律定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戰略指導之後,當前執政政府則必須接續依此戰略指導對台灣的國防事務作出更適切的投資,而國防部也必須能夠對台灣的國防預算作出更合理的規劃、配置、與應用。
誠實的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全國人民與政府更是無可迴避的必須面對幾項攸關台灣國防安全的大問題:全募兵制政策推行的失敗,國軍守舊保守的組織文化,凋零的士氣與衰敗的軍紀,以及台灣人民對於國軍的疏離。這些大問題需要人民與政府能共同以誠實的態度來面對、務實的態度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