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年金改革:三二九之「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友善列印版本

「春寒料峭,凍殺年少」。一百多年前3月29日的革命青年為了捍衛民族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是令人動容。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不論是為了甚麼理由,資深青年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初春時節在街頭上與寒風細雨對抗也總還是讓人不捨。革命情誼的休戚與共,在患難考驗時更顯珍貴。

皇帝不差餓兵?蔣介石政府也曾…

國民黨在上海大潰敗的時候,蔣經國就曾經充滿情義的對蔣介石的警衛總隊隊員說過:「只要我有一碗稀飯吃,就會讓全體隊員先吃」!

流亡台灣、並且在這個婆娑之島建立起威權統治之後,當時住在台北長安東路宅邸的蔣經國卻碰上了因裁軍遣散而生計有難的「戡亂建國總隊」警衛請願抗議事件;過去以生死護衛蔣氏家族的警衛總隊隊員在府邸大門之外只能大吵大鬧起來,在門口大罵、罵得相當難聽、罵得不堪入耳:

「哦?不見!過去我們出生入死,現在就不管我們的死活了!」;
「避不見面就可以解決問題?不見也要見!」;
「他明明說過,他有飯吃,大家都有飯吃的,現在他有飯吃,可是我們沒飯吃啊!」。

為了穩定軍心,不受人民意志羈絆的蔣介石政府1951年10月18日制訂了《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期約在「光復大陸、回到老家」之後再配發中國大陸的土地給隨蔣氏政權轉進台灣的國軍戰士或者其遺眷;這張「空頭支票」最終還是只能由李登輝主政初期不具台灣民意基礎的「萬年國會」修法,改於1990年1月3日起在台灣發配補償金。李登輝主導由威權政治轉型民主正義的「寧靜革命」中,《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自願退職條例》「退職酬勞金」的發放其本質也應該是以意象中的「國家法統」來交換萬年民代實質的「個人利益」吧!

二戰結束以來,台灣的政治紛爭屢屢以資源重分配來結束,國家資源的規劃與調度,在當時被視為「反攻復國基地的臺灣省」是天馬行空的建立在「光復大陸」的臆想之上,其結果卻造成台灣內部各個階級間衝突的深化。尤有甚者,階級間的衝突更逐步向族群矛盾、省籍對立的檯面化漫延。

「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頂著料峭寒風細雨抗議的退役人員,心中不是不清楚目前正在進行的年金制度改革基本上是獲得大部分台灣人民的支持。但「八百壯士」心中有怨,覺得被台灣人民拋棄、被民選的政府背叛。於是「老長官」們只能以各種抗議大動作來發洩心中的怨氣與不安全感,以針對當前執政政府的「檄文」來懷念過去許下承諾但是已經走入歷史的威權「政府」。

繼承了「恩給制」退撫政策包袱的「軍人退撫基金」,這幾年來為了兌現「組織精簡」及「募兵制」等政策的額外支出,基金收支平衡已經嚴重失衡。所以,目前仍然披堅執銳的現役軍人面對因年金改革而引起的紛擾與動盪,理智上雖然也支持年金制度改革,心中卻也充滿了懷疑或不安──到底經過這次改革後的退輔年金能夠再「永續」經營多長的時間?現在戮力年金改革的蔡英文政府所規劃的「永續」,會不會也隨著其四年或八年的任期結束之後而作廢呢?

凝聚一個國家向心的力量不外乎價值觀、意識型態、與利益,而透過「利益」的分配與調度往往是解決政治紛擾最簡單的不二法門。在缺乏台灣全體人民「共同利益」的誘因下,「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在過去幾十年來往往只能被詮釋為「犧牲別人的享受、享受別人的犧牲」吧?

建構可以永續經營的軍、公、教、勞各種年金制度,無疑是現階段台灣人民的「共同利益」。蔡英文政府積極進行年金改革之際,主事者也同時必須讓全民瞭解如何健全財政紀律、如何活化國家資產、如何善用國家政策工具來籌措年金改革的財源、來進行前瞻的國民經濟建設。否則改革掉「不公義年金」之後,人民所期待的可不是因為財團利益的糾葛、派系政治的角力、地方勢力的競逐……等變數所帶來另外一波「不公義」的資源徵用與調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