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雖敗猶榮好棒棒?從羽生結弦反思「美談」說起

友善列印版本

他原本瀟灑的髮型早被纏上的繃帶弄亂,受傷的下巴滲出血來,奮力跳躍卻不斷著地失敗,一次、三次、五次,染紅的不止是繃帶,還有在場觀眾的眼眶,他是日本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場景發生在11月8日於中國舉行的國際花式滑冰賽。

賽前6分鐘公開練習中,羽生結弦和中國選手閻涵在超高速的狀態下相撞,一時倒地不起,羽生站起身來時,不停乾嘔,脖子都沾上血跡。經過簡單包紮,羽生站在場邊,一雙不甘心的眼神聽取教練建議,掉下眼淚。接著他走近關心閻涵狀況,然後再度滑入場內練習,幾次的跳躍練習,有成功也有失敗,或掌聲或歎息或喊著他名字的加油打氣,從攝影機側錄到的現場音就可以知道他的一舉一動如何緊緊牽動觀眾的情緒。在透明冰場中的優雅與閃耀,總是讓人忘記這項運動隱藏的巨大危險性。

在正式比賽中,羽生五度旋轉跳躍後倒地,總合被倒扣了5分之多,羽生仍獲得總分237.55,位居第二,僅以不到6分的差距輸給俄羅斯選手的243.34分。分數發表時近乎崩潰的嚎泣、比賽結束後在擔架上對著鏡頭牽起嘴角道別的畫面,在電視上反覆播送,報紙借用了他比賽時用的選曲「オペラ座の怪人(歌劇魅影)」,稱他為「不屈的怪人」,但除了「被感動」的感想,另一邊,也有聲音指責,這項舉動危險至極。

日本代表隊在這系列賽事沒有隨隊醫師,因此當時是由美國隊的醫師進行診斷,過程中,羽生多能對答。日本媒體報導,教練曾對羽生說「今はヒーローになる時ではない(現在不是逞英雄的時候)」,但羽生仍充分展現不屈的運動家精神,頑強完成比賽。9日回國,10日發表檢查結果,腦部未出現異常。

9日東京都內舉行的日本臨床運動醫學會學術研討會中,也熱烈討論了這回羽生的意外,擔任學會理事的東京慈惠醫大腦神經外科教授谷諭指出,「如果有腦震盪的疑慮,24小時內儘量不要運動。」而根據日本運動振興中心調查,2005~12年度,在學校體育課或運動社團活動中死亡事故207件中,33件起因於頭部受創,也有起初沒有影響,二度僅輕微受創而死亡的案例。

順天堂大學運動健康科學部客座教授鈴木知幸進一步指出,也許羽生並沒有腦震盪,但以強調為了「成為美談」而勉強的氛圍,就算在學校的社團活動也很常見,這點令人擔心,「在所有的競技活動中都應該創造美談以外的規則才對」。

鈴木教授倡導之非關美談的運動規則,聽起來容易,真要實行恐怕很難。分析日本人心態的社會學經典「菊花與刀」中,描述對日本人而言,榮譽就是戰鬥到死,因為「只有視死如歸的冒險才是最高尚的,而小心謹慎則是無價值的」,雖然背景在戰時,但這根深柢固的觀念,仍在日本人的靈魂裡生根,不斷再現於各種運動競技場中。

隨著運動科學的發達,擴展了更多選手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知曉了身體的脆弱,但那些背負著教練的執念、觀眾的期待,或者自己的自尊而奮戰,有時甚至是逞強的那些身影,似乎不見減少,同樣的情形也常發生在台灣。浴血而戰的悲壯,令人銘記,仔細思量的不戰而敗,在表面上有可能獲得原諒,心理上卻會被瞧不起,當我們常把「雖敗猶榮」掛在嘴邊(又或者是帶著嘲諷口氣的「雖敗遊龍」),這樣的觀念也埋藏在我們的心中?觀眾是否該開始學習把場上的那群選手當人看呢?教練是否該更高瞻遠矚,適時阻斷選手的「英雄心」?

體育賽事的感動往往凝結在一瞬,但選手的人生,卻是一輩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