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投票,害到的是自己

友善列印版本

年輕人對政治冷感、投票率低;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世界上多數國家。比如說日前舉行期中選舉的美國,在上屆(2010年)的期中選舉中,18至24歲年輕人的投票率僅有21%(全體投票率37.8%);而英國2010年大選時,年輕人投票率也僅有44%(全體投票率65%);日本2012年的眾議員大選中,20至29歲的年輕人,投票率僅有38%(全體投票率59%)。

爲了增加美國年輕人參與期中選舉的意願,美國知名女性時尚雜誌柯夢波丹(Cosmopolitan)甚至推出了「派對巴士」的企劃,在選舉那天提供充滿點心、模特兒(無誤)的巴士,作為校園跟投票所間的接駁工具(最後是由北卡州大贏得此企劃)。

針對這個問題,經濟學人雜誌上星期發表了一篇名為「爲何年輕人不投票」的短文,來探討此現象。文中寫到,許多年紀大的人會簡單歸咎到年輕人的「懶」,但這太沒有說服力,畢竟現在年輕人當志工的比例,可是比中老年人高上許多。另外現今世代年輕人的教育水準高,且跟過往世代的年輕人比起來,更不會酗酒跟濫用藥物。照理來講,擁有這些因素的年齡層,不應該會對政治冷感。

經濟學人簡單歸納出兩個因素。首先是現在的年輕人,並不覺得選舉跟自己的生活有關係。如果擁有房子、小孩,公共政策也比較容易產生切身關聯;偏偏現在房價高漲,多數年輕人兩袖清風,自然不覺得這些事務跟自己有關係,也就不去投票。

另一個因素,就是年輕族群覺得沒有人值得投,覺得投了也沒有用。比如說法國的年輕人,有22%認為只有再發生一次大革命,才有辦法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而根據日本內閣府「本國與外國之年輕人意識調查報告」顯示,日本的20歲世代年輕人,有超過61%認為「我個人的力量對政府沒有影響力」;有51%的年輕人認為「即使我參與了,想改變的社會現象也不會有所改變」。

其實年輕族群的投票傾向,對選舉結果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歐巴馬能在2008年跟2012年兩次勝選,年輕族群間的高支持度是原因之一;而以日本的例子來看,90年代後,20至29歲年輕人投票率最高的兩次(1993年的47.46%以及2009年的49.45%)選舉,正好也是自民黨淪為在野黨的那兩次選舉。

因為年輕人的支持會牽動選舉結果,影響力自然不可小覷。而較不受年輕人喜愛的政黨,也會技術性阻撓年輕人投票。比如說美國的一些州,對選舉人的登記有相當嚴格的限制,必須要有駕照、打獵執照或是護照才得以登記,但許多年輕人並沒有。雖然可以另外申請選舉人證明,不過那也相當麻煩,年輕人自然投票率就低。會提出這樣法案的,自然是受益於年輕人低投票率的政黨。

又比如說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原本舉辦日期在三月後半旬,因為中選會決定跟立委併選,提前到一月中舉行。但時值大學生期末考時間,隔週又是舊曆年假期,降低許多大學生投票意願。這樣表面上合法,但實際上帶有算計的技術性阻撓,也讓年輕人投票率的重要性不證自明。

但是年輕人不投票,帶來的結果是助長負面選舉風氣。因為現代多數選舉,訴求的對象是投票率相較高的中老年人族群,而這些人無論候選人多爛,投票意願都還是很高。除了助長負面的選舉風氣外,日本東北大學經濟學教授吉田浩,去年(2013年)曾提出一份研究,指出年輕人的投票率越低,政策的結果就越偏向照顧老年人,這對年輕世代會是傷害。

吉田教授收集了自1967年以來的日本參眾院投票數據(以年齡層區分),他發現如果20至49歲青年人的投票率低1%,未來平均每人國債或社會福利相關的支出,一年就會多13萬5仟日圓。所以年輕人不投票,放棄的不僅僅是改變選舉風氣的機會,未來的負擔,也會以看不見的形式存在。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未來自己顧。站出來投票,不要把爲自己發聲的機會浪費掉了!

 

參考資料

經濟學人「為什麼年輕人不投票」中譯
http://mlkj24.pixnet.net/blog/post/30481933

吉田浩「若年世代は 1%の投票棄権でおよそ 13 万 5 千円の損!?」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3WbKCi-SQkBRkRVSmlZNk1ZeWM/edit

平成25年度 我が国と諸外国の若者の意識に関する調査 第二部http://www8.cao.go.jp/youth/kenkyu/thinking/h25/pdf/b2_2.pdf

「日本政治」網頁
http://nihonseiji.com/special/votematch_analy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