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世界第一與國際品牌、諾貝爾獎的思考

今年9月底、10月初媒體報導不少,中國的GDP(國内生產總值),9月29日或10 月10日成為世界第一。約同時9、10月間,又是諾貝爾獎宣佈得獎人的時候,宣佈前後,媒體總會有不少討論。今年因三位日本人獲頒諾貝爾物理獎,其中的中村修二又是「異類」人士,台灣媒體比往年多些討論。中國媒體討論得更多,從宣佈前的猜測,到後來日本的得獎及以後的展望等。

約同時幾人送email來,不同的世界的各種排名表,譬如國際品牌,世界強國、科技或軍力等的排名。這類排名表,顯然媒體或討論組很喜歡,各種論壇或email中廣泛流傳。評鑑機構標準不一,加上有些人自己偽造,甚至假借某單位名義發出,或自己修改再送出。這裡引用的我認為較有公信力,經官網查證,提出來想跟另兩主題的GDP第一及諾貝爾獎一起討論比較。

GDP第一

異性戀,你為何不生氣?

第十二屆臺灣同志大遊行於日前(10/25)凱達格蘭大道舉行,以期社會能深層反思同志議題。然而,自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發起多元成家草案至今,「同志是否能結婚成家」、「多元成家又是否會敗壞風俗」等議題仍然充滿爭議,對照當前反同志運動脈絡,同志爭議及其內涵仍有待認真看待與尊重,其次,針對臺灣守護家庭大聯盟(以下簡稱護家盟)之反同及恐同行為,所表現的政治立場不僅表露出對臺灣同志歷史脈絡所產生的無知,更是一種偽道德式的意識形態,面對反同者假「異性戀」一夫一妻制之名行公然歧視之實,身為異性戀的我們又怎能不生氣!?


 
尊重、無感或歧視?

【華山論劍】自然獨之三:被遺忘的光復和被抗爭的九七

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以後,很長的時間,每年10月25日紀念光復節便是國民黨重要的慶典,每逢光復慶典便要唱台灣光復歌,歌詞有這樣的句子: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

歌詞儘管肉麻,卻正正經經地表明了「台灣光復」是專制時期,國民黨統治神話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神話在2000遇到了打擊,民進黨政府在工時往周休2日調整時,把它排除在國定假日之外,這不稀奇,稀奇的是國民黨佔多數的國會居然也通過了。一般的看法是,很明顯的,這表示歷時10年的民主化對國民黨神話有多麼大的衝擊。

我的家族是派系

(本文綜合訪談、鄉誌以及網路資料)

這是一個人口五萬的地方,四周是工廠、水田、零散的小村落,中央一個主要商圈,有一間高中、一座夜市。台灣四處都是這樣不大不小的鄉。

而我就住在外圍的一個血緣村落裡,那是這裡的主要幹道,屋子沿著幹道而建行程一排店面,整條街一半以上姓洪。爺爺是地政士,繁忙的事務所裡聚集了有法律、土地問題的人們;隔壁的叔公是里長,總是有鄰長、警察來喝茶。再遠一點是前鄉長大叔公的住所。

後面有一間荷式的老洋樓,一間祖堂。三不五時有人坐在那裡聊天,談事情。

我現在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派系。

一、派系怎麼來?

無意間注意那棟荷式老洋樓,它被街道上店面的後頭。站在街道上看不到它,要從店面人家的後門出去,才可以發現。兩層樓高的建築,紅白相間的顏色,典型日治時期流行的風格。洋樓後面的山牆,用羅馬字鑲了大大的「so-ki ko」,顯得格外突兀。

「so-ki ko代表什麼意思? 」我問叔公。

「叔公也不知。」他回答道。

叔公原本是高職教師,從政之路從鄉民代表開始,連任兩屆後,轉選村長,最後競選鄉長。高雄縣改制為高雄市後,就一直擔任里長。而他的住所理所當然地變成了選民服務處。

紅句點

目前就讀寶山大學。二十一歲前為六八九,與家庭拉扯中。布丁、牛肉湯愛好者

遮打運動側記:太陽照常升起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觀摩升旗禮的人摩肩接踵。估計這些踮腳尖等待五星紅旗隨朝陽冉冉升起的人們,大概不知道,在「東方之珠」香港,遍地開花的佔領運動已經蔓延到金紫荊廣場,一大批示威者也在等待升旗儀式。所不同的是,義勇軍進行曲響起之時,天安門廣場上的五星紅旗將獲得自豪驕傲的目光,而迎接金紫荊廣場上那面紅旗的,是憤懣地交叉手臂的港人,及他們背對國旗抗議的身影。

觀禮的嘉賓,有香港特首梁振英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禮畢離場時,被隔開很遠的記者大聲問代表北京中央的張曉明如何看待香港的佔領運動,他邊走邊笑着回答:「太陽照常升起!」,並指了指天空。此時此地此景從張的嘴裏蹦出來,多少顯得無厘頭。

【打狗吹水】光輝十月的高潮:一段國民黨徒的究極馬屁奧義

話說中國國民黨的「光輝十月」中,最後的壓軸高潮便是,10月31日所謂「空一格蔣公」之誕辰紀念日。如果台灣民間有「三月瘋媽祖」之風,那中國國民黨徒馬屁精,則有所謂「十月瘋蔣公」了。

十月瘋蔣公?

當年,蔣介石轉進台灣之後,造神不落人後的馬屁風氣,一時猖獗盛行。國民黨政權不僅以「空一格蔣公」的封建名號稱之,每每蔣介石生日,社會必然掀起一陣簽名祝壽、懸旗結綵、打造富麗堂皇的壽堂、吃壽麵壽桃、鑄銅像獻壽、化妝遊行、祝壽美展、祝壽歌唱、祝壽猜謎、祝壽釣魚比賽…等等諂媚獻殷的活動。彼時媒體失心瘋的程度,相較時下灑狗血的媒體反智現象,一點也不遜色。

【我看台語片】台片次文化中國風

今年金馬獎入圍名單照例是濃濃中國風,最佳影片入圍五部作品,中國片佔其四,講日語的《KANO》孤立其「中」,可能真是「不要想著贏」,但做為唯一的台片代表,也有相當「不能輸」的壓力吧。

除了原廠中國風,台灣在地的次文化中國風,也由鈕承澤導演的台片《軍中樂園》代表,獲六項入圍,中國演員陳建斌入圍最佳男配角,飾演少小離鄉、隔海思親的老士官長,是全片聚焦所在,時代悲劇下的外省老兵,和阮經天飾演的男主角父子般的心靈聯結,投射出巨大的情感能量,反映出外省第二代(由取名「保台」推知)對上一代的情感認同歸向,中國原鄉情懷的在地延續,是《軍中樂園》的核心精神。

迪士尼滿九十周年之後,還能讓我們看見什麼?

創立九十年的華特迪士尼公司,創造了大多數人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卻往往在長大之後發現夢想破滅。先前有人打趣地說,白雪公主怎麼敢住在七個陌生男子的家裡?你又怎麼能放心愛上第一個吻你的人?在早先的作品中,迪士尼一再犯下種族與性別的錯誤,要尚年幼的我們信服充滿西方主義與王子的夢想。然而九十年來,迪士尼一路發展,近年大紅大紫的《冰雪奇緣》與前陣子上映的《黑魔女:沉睡魔咒》,是否能看出童話的一貫脈絡正在逐漸鬆動?

何韻亭

作者就讀於台大外文系,相信社會學是思考方式、新聞與出版是途徑、文學是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