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世界第一與國際品牌、諾貝爾獎的思考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9月底、10月初媒體報導不少,中國的GDP(國内生產總值),9月29日或10 月10日成為世界第一。約同時9、10月間,又是諾貝爾獎宣佈得獎人的時候,宣佈前後,媒體總會有不少討論。今年因三位日本人獲頒諾貝爾物理獎,其中的中村修二又是「異類」人士,台灣媒體比往年多些討論。中國媒體討論得更多,從宣佈前的猜測,到後來日本的得獎及以後的展望等。

約同時幾人送email來,不同的世界的各種排名表,譬如國際品牌,世界強國、科技或軍力等的排名。這類排名表,顯然媒體或討論組很喜歡,各種論壇或email中廣泛流傳。評鑑機構標準不一,加上有些人自己偽造,甚至假借某單位名義發出,或自己修改再送出。這裡引用的我認為較有公信力,經官網查證,提出來想跟另兩主題的GDP第一及諾貝爾獎一起討論比較。

GDP第一

中國GDP世界第一,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的排名,若用匯率法算,中國還差一大截。無論如何中國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消息,不被中國官方歡迎,民間對「超美」的天大好消息很淡然,專家則多加反駁,甚至還說是西方的「陰謀」,要「捧殺」中國。

把中國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官方及專家認為西方想以此為理由,把中國歸類至發達國家中,讓中國無法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趁機要求中國應承擔國際秩序的更多責任與義務,最近西非的Ebola病毒的流行蔓延,中國在非洲經營不少,被批評不出力不盡責。中國官方強調不是世界第一,自稱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地位。

其實,對人民而言,第一或第二的名號經濟體與現實差太多。不少中國人民感嘆,他們的生活水準低落。經濟體第一或第二,無論如何算,就是用購買力平價,中國人多,每人的平均GDP仍不到美國的1/4。中國的人均GDP,比世界平均還低不少。若以生活的品質,如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物、住的房子及環境、交通的利便等來比,「世界第一」像是諷刺。

若按聯合國排名,GDP排名前十名是美、中、日、德、法、英、巴西、俄、意大利、印度。但若用購買力平價來排,看一最近的估計,印度排第3,其次依順序為日、德、俄、巴西、法、印尼、英。

國際品牌排名

9月底10月初,有幾人email送來,世界各種排名表,如強國、科技、軍力及國際品牌等,我還上網再查,這裡只談國際品牌。雖同樣以世界影響力為標準。評審項目不一,推出的國際品牌的排名表不太一樣。這裡分別列出比較有公信力的Forbes(福布斯)及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兩名單的前20名如下: 

1. 蘋果/Apple 
2. 微軟/ McDonald's
3. 可口可樂/Coca-Cola 
4. IBM/國際商業機器 
5. 谷歌/Google 
6. 麥當勞/McDonald 
7. 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s 

8. 英特爾/Intel 
9. 三星/Samsung 
10.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11. 寶馬/BMW 
12. 思科/Cisco 
13. 甲骨文/Oracle 

14. 豐田/Toyota 
15. 美國電話電報/AT&T 
16. 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 
17. 迪士尼/Disney 
18. 沃爾瑪/Wal-Mart 
19. 百威/Budweiser 
20. 本田/Honda

1. Google/谷歌 
2. Apple/蘋果 

3. Amazon/亞馬
4. Microsoft/微軟 
5. Coca-Cola/可口可樂 
6. GE/通用電氣  
7. SAMSUNG/三星 
8. McDonald's/麥當勞     
9. IBM/國際商業機器    
 
10. Exxon Mobil/埃克森美孚 
11.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 
12. Wal-Mart/沃爾瑪 
13. Facebook/臉書 
14. Cisco/思科 
15. BMW/寶馬 

16. Nestle/雀巢 
17. Oracle/甲骨文  
18. P&G/寶潔 
19. Nike/耐克 
20. Mercedes-Benz/梅賽德斯-奔馳   

必須瞭解,上述國際品牌排名表是美國觀點的排行表,美國機構的評審。兩者相同的只有13個(粗體字),第二組第3名的Amazon,在福布斯的第一組,沒上前20名內。若由歐洲、日本或中國的機構來審查,可能會相當不一樣。沒去查其他國家的排名表,無論如何上述20幾個品牌,大概仍會名列其他國家名單中的前段。

絕大部分是美國的品牌,還有些德國及日本車,亞洲的只有三星(Samsung)兩表都上名。美國品牌多,固然因為美國品牌較國際化,另一最大原因美國品牌多原創,影響力大。中國的阿里巴巴的營業額比Amazon大多了,可是沒上前20名榜,Amazon的原創性及歷史悠久些又較國際化大概是主因。

只以前20名來討論或許數目太少,像上面兩排名表差異不小,難比較各國的影響力。看到一文說,2013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入選國家,共計27個。從品牌數量的國家分佈看,美國佔500強中的232席;法國以47個品牌位居第二;日本第三;英國、中國、德國、瑞士和意大利是分別有39、25、23、21和18個品牌入選。

中國是世界第一第二經濟體,但只25個品牌列入500強的名單中,居第5名。看一中國人寫的評論,以人口或中國的輸出量,這第5名且只25個列入,只能算第三級的國家。不論國的大小,國際品牌的500強的前八名是美、法、日、英、中、德、瑞士、意大利。美國將近一半(232個)的500強,是第2名有47個的法國的5倍,可說是絕對性優越的國際品牌國。不過500強排行榜,瑞士有21個品牌,雖列名世界第7,若加上人口來考量,該是世界第一。

諾貝爾獎

根據諾貝爾獎基金會的官網,從1901-2014年,各類的獎共頒567次,889人或團體獲獎。因有人重複得獎,共860人及22團體獲獎。維基百科列表中,跟美國有關聯的佔40.5%。若只算科學獎(和平及文學獎除外,包括經濟¬獎),美國佔48.8%,一樣可說美國是絕對性優越的諾貝爾獎生產國。其次是英國(14.9%)、德國(13.7%)及法國(5.5%),其次是3.0-2.5%的瑞士、加拿大、日本、奧地利、荷蘭、瑞典、俄羅斯等國,歐盟各國有關人士加起來比美國多(51.3%)。很多人重複列入有關的國家中,如李遠哲列入美國及台灣,歐洲出生或受教育的,不少後來到美國,所有加起來遠超過100%。
科學類諾貝爾獎,若加上人口比率來算,瑞士小國有25名得獎人,但只8百萬人口,可說是第一名,(不過有幾個迷你小國,只一人得獎,比率更高些),比北歐各國都高,北歐諸國及以色列也比美國高。

亞洲國家中,科學獎除了日本(19人)及以色列(12人),其他國家幾乎沒有。只有日本及以色列以本土研究成果獲獎。幾位生於印度及中國者,跟李遠哲一樣,得獎的研究在國外,而且得獎時大都是其他國家的公民。日本人絕大部分以日本本土研究獲獎,只極少數如今年的中村修二屬美國籍。中國及四小龍的韓、台、香港、星加坡都沒有本土研究而獲獎者。

常常看到報導,世界性的中小學生數學及科學的測驗,台、港、韓、星或中國的學生,成績名列前茅,歐美學生尤其美國如何落後,記得連德國也不很好。可是諾貝爾獎落入中國或四小龍本土出身的到現在仍沒有,中小學生落後的美國及歐洲,諾貝爾家科學獎遙遙領先,這是一很值得探討的題材。

上面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第2組)的排名中,哈佛大學名列其中。在諾貝爾獎有關的大學列名的表中,哈佛大學領先其他大學很多,同樣地美國總統的出身也以哈佛最多,哈佛列名國際品牌的第11名,不是沒有理由的。

唯一列入兩組國際品牌前十名的亞洲國家,只有韓國(三星列名第7及第9),韓國(南韓)還是名列第13的經濟體(兩種算法),但仍未有諾貝爾的科學獎(有和平獎),韓國人甚以為憾。上網看中國的媒體,因今年又沒有人獲獎,但日本三人獲頒諾貝爾獎,網上很多討論。

結語

看中國的GDP變成世界第一及諾貝爾獎宣佈的消息,同時接到一些世界的各種排名表,而去找資訊及略加探討,有不少很有意義的發現。覺得有不少題材,很值得以後另文再來探討,一定有會影響台灣及台灣可學習之處。

瑞士各方面的成就,最讓我驚奇及注意,除上面提到的諾貝爾獎及國際品牌的傑出外,若以均GDP來看,不管如何算或哪個機構的名單,瑞士都名列前幾名,比美國更好。瑞士小山國而人又少,值得我們多去探討瑞士的種種制度,為何在GDP、國際品牌及諾貝爾獎出類拔萃?在教育、科技、經濟等各方面都如此優秀?

常看到文章說,台灣應向瑞士學習成為永久中立國,何止此政治的考量,向瑞士可學習的地方一定很多,是這次我稍加探討的一些發現及最大的感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