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想想】 四個軍官兒子

有四個軍官兒子的劉桂秋伯伯,2007年在莒光新城去世,享年八十八歲。他是老爸最早認識的一位外省老芋仔,兩家也在光大一村鄰居數十年,交情頗深。

中日戰爭結束,中國「第三飛機製造廠」首批二十多人來台灣接收,劉伯伯是其中一員,任職台北新店辦事處。老爸以技工身分也被派往新店,兩人成為同事,後來一起調到大安辦事處,因此熟識起來。

劉伯伯年長老爸九歲,專長木工,原本從事飛機模型製作,不過來台接收工作,主要是將日軍所留財產及器具整理打包後,轉運至台中水湳。

位於四川的第三飛機製造廠遷來台灣建新廠,至1949年,雖然國共內戰情勢越來越不利,甫二十九歲的劉伯伯,還是趕回家鄉結婚,將十六歲新娘接來台中眷村。

劉伯伯後來在空軍「二區部」擔任國民黨書記,專責黨務工作,包括承辦每週莒光日活動、每月召開小組長會議等。雖然在軍中從事黨務,官階並未高人一等,後來以「上士」退伍,再以木工專長繼續到新成立的航發中心上班。

劉媽媽生了五男二女,前四個男孩長大都唸陸軍官校,部隊仕途順利,老大官拜上校,其他三人至少當到中校退伍。小兒子原本也是送往軍校,不過唸到一半覺得志趣不合,決定退學。

蔡英文成功訪美對台灣的意義(二) ──從幾個事件看美國態度與國際事務經營

從三個議題的處理看幕僚作業的深度

蔡英文此行的準備相當充分,特別是她在CSIS的演講內容,其等級幾乎是國政演說了。感覺蔡像是以準備就職演說的態度在處理這篇演說,其內容豐富,主動掌握議題,也對外界矚目的兩岸關係放在一個適當,但非支配性的位置。

蔡英文成功訪美對台灣的意義(一)四年苦工歡呼收割

訪美成功超乎預期

蔡英文此次訪美結果十分成功,不僅會面的規格夠高──進入白宮與國安會官員會面,進入國務院會見副國務卿,這都是開了台灣總統候選人的先例。美國務院官員也對記者表示會談本身具建設性,並對蔡英文願意來訪溝通意見表示感謝。與四年前蔡同樣是以總統候選人身分訪美,但會面的層級在前一天都無法確定,同時還發生國安會資深官員在結束談話後主動向《金融時報》放話,從背後給小英插一刀等作為比較,這次的待遇有天壤之別。小英雖在媒體面前維持低調,但掩不住嘴角的盈盈笑意。訪美可說超乎預期,也被外界普遍認為十分成功。

閱讀記憶,回歸文學 《美與殉美》

朗朗晴空,沒雜織一朵幽雲的夏初,我閱讀作家陳芳明老師的二本書,一是聯經出版的詩評論《美與殉美》,另一是麥田出版的文學批評《很慢的果子》。

他甫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注1﹞印刻雜誌的《晚秋書》,細讀文字彷彿與作者一起掉入艱困的異國歲月,《楓紅的伊瑟瓜》他寫及:

「如果遠離台灣,思想完全沒有改變,反而是非常奇怪。這裡沒有鐵絲網,沒有監獄高牆,沒有鷹犬的檢查,…閱讀《魯迅全集》時,訝然驚覺,三○年代的中國與七○年代的台灣,何其相似。…母親無法察覺這種看不見的變化,…在他們眼中,只是發現兒子帶著一絲憂傷,而且微微蒼老了些。…

美國的死刑及廢死刑

因為8歲女童遭割喉被殺害,幾位政客又再操作,顯然借題發揮。六月初,法務部槍決6名死囚,更引起不少評論,連國際特赦組織(AI),認為台灣政府執行死刑是「政治計算」,用來平息眾怒,還指出,必須停止把死刑當作政治工具。

台灣的媒體或政壇,經常有人提到美國執行死刑,來加強必須執行死刑的論點,但很少談美國廢死刑的情況。美國最近因為兩年前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宣判被告死刑,死刑該廢除否又再度成了媒體的熱門議題。近日6/8出版的《時代周刊》(Time),就以「最後的死刑執行」 (The Last Execution)當封面題目來討論。再多找些資料研讀,自己學習不少知識,想介紹美國的一些最近討論,或可當參考。

美國的執行及廢死刑

真正的「語言癌」,在國中會考的考卷上

今年的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是「捨不得」,有考生描寫遺失手機的心情轉折,被主事者作為範文,引來一些批評,例如朱宥勳〈為什麼作文裡都是阿公阿嬤?〉筆者試著站在一個國文教師的立場,討論包括「手機」在內的幾篇範文,它們能夠被引為範文的理由在哪裡?

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

因緣際會下,我參加了一個兒童課輔計畫,也讓我踏進這塊先前從未聽聞的偏遠鄉間──苗栗縣頭屋鄉。多數人除非曾到此遊歷或本身就是苗栗人,否則大概跟我一樣,對這片土地的名字與它的風情感到全然陌生。然而,若要簡單道出這個小鄉的代表性,講個關鍵字應就足以激起廣大共鳴──魯冰花。

相信這部電影大多數人都接觸過,但在熟悉多年的同時,應該大都跟我一樣,不知道頭屋就是其拍攝地點。頭屋鄉正因茶葉產量豐富,素有「茶葉的故鄉」之雅號,也合於電影中主角家庭以種茶為生的生活。而關於電影名的由來,有一說是指閩南語發音的「路邊的花」──正如這個偏鄉中一些身陷社會角落,缺乏資源與關愛的孩童。

Doge

作者為一個性格其實不太適合從商,卻因為莫名的憧憬而念了商學院的鄉間人。一直納悶自己到底有沒有走錯路,但又不斷說服自己只是在嚮往沒走過的那條路罷了,一如人生的各種困惑與矛盾。

面對刑法,談轉型正義正是時候

一再的社會重大案件發生、也一再地激起衝突也無解的爭辯,其實,我們都已陷溺在窠臼中無法自拔卻不自知,而傳統和世俗價值觀就是這窠臼的主體。

無論「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的主張,本質上就是窠臼。因為,「死」是人類生命中最深的恐懼與懲罰嗎?「活著」一定是人人最唯一、   最熱切的企盼嗎?

有些人,確實怕死想活,數十年前作家梁實秋在嚥氣前,慌亂顫抖的筆觸寫下「我要氧」,令人不忍目睹。有些人,確實怕活想死,前不久的高雄大寮劫獄事件,首謀鄭立德等六人,因刑期很長,又不能假釋,等同沒有明天,事件失敗後,「寧死不屈」,具皆舉槍自盡。

朱媚妹

作者為大學退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