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琬琳

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生。短暫的軍旅生涯結束後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經過一蹋糊塗地追尋,感謝人類學讓我學習到觀看與思考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方式。目前試圖在這個瘋狂的世界中找到立錐之地。

蔡英文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如何取代92共識?

在兩岸議題上,台灣長期處於精神分裂的困境。所謂精神分裂,指的是台灣人一方面在主觀上壓倒性多數認為兩岸是國與國關係,國號為中華民國,兩岸不相隸屬,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亦即台灣前途決議文之立場);但同一時間,台灣人又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兩岸具有特殊關係的政治處境。多數台灣人理解,若不能坦承面對並妥當處理此一處境,兩岸將無法進一步開展合作關係,而威脅台灣的國家發展。政治人物若不能有效理解和調和此一衝突現實,不論獲得多少選票的支持,都無法有效治國。

招牌不僅僅是一面招牌:從中國的繁體字「整治」談起

《西江日報》前些日子報導,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的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局處對肇慶市的中心,端州區,進行戶外招牌的語言使用進行「檢查」與「整治」,當中有數家商家因為用了繁體字,或者是粵語字而違規。這個政策執行是怎麼來的?中國在2001年開始實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第13條規定,包含「招牌、廣告用字」在內的五項情形必須採用簡體字,根據另外一條1998年的暫行規定,廣告用語文字不得使用繁體字,但又同時保留一些必要情形得以使用,像是文物古蹟、手寫字、書法作品等等,商標也可以在容許範圍內。

【眷村想想】 秉著勇氣再嫁的店仔

「店仔」是光大一村的歐巴桑,早期曾在村內開柑仔店,因而有此綽號。五十五歲時,在丈夫林某去世的隔年,再嫁給一位外省老芋仔,雖引起鄰居側目,卻有了幸福人生。

林某是台灣人,1948年到台中水湳機場任職,專長裁縫,在廠裡處理機身內使用的帆布,後來也在外兼差當裁縫師,並收女學徒。

林某夫婦沒有生育,陸續領養二女一男。他比店仔小五歲,是個風流倜儻、愛喝酒的人,在外有情婦,很少回眷村家了。

丈夫另築香巢,店仔為了承擔家計成為苦命婦人,每天從早到晚幫人洗衣服維生。她平常到村尾溪邊洗,冬天乾旱缺水,就得一桶一桶的打井水,更加麻煩與勞累。

身心障礙者人權外包?那我們還要政府幹什麼?

人權公約的簽署應該是國家對落實人權的宣示。從兩公約由法務部負責,CEDAW由性平會負責。不論對公約回應與質實質內容的執行狀況為何。基本上,行政院的作法都還是有專責的單位與人員負責。然而,去年剛通過的《身心障礙權益公約》(CRPD)的作法卻是用公彩回饋金的錢,由衛福部外包,成立專案辦公室。筆者認為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

一、社家署層級太低,難以跨部會整合:CRPD涵蓋的人權範疇,不是照顧服務而已。CRPD的執行由衛福部社家署負責。就專業分工而言,社家署的專業能力與人力是否能涵蓋各部會,教育部、內政部、法務部、交通部,文化部等各部會,由社家署的層級來執行公約內涵令人質疑。雖然,根據我的理解,當初立法時行政院的回應是,跨部會的事宜可以由政務委員召集各部會協調。然而,以社家署的弱勢位置,到底能如何要求協調各部會,實在讓人懷疑行政團隊執行CRPD時的誠意。

張恒豪

作者為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誰的噶瑪蘭,誰的宜蘭?

清中葉時,中國沿海居民因生活困頓,不顧危險逕自渡海開墾,連橫稱之「篳路藍縷」,但他們冒的風險應比此四字更為驚心動魄,因為生理上的辛勞終究不比性命脅迫可怕,尤其是面對「荒昧未開」的番族,往往一言不合便獵首奪命,是以現在史書工筆對來台先民大抵秉持敬重尊仰態度,而恣意貶抑原民先祖,甚至塑造出狂妄、無知、殘暴等負面形象。這種寫法屢見各地方志內,而我的家鄉宜蘭,同樣存有同樣修辭痕跡:吳沙,俗稱開蘭第一人,史傳記載他運用智慧與當地噶瑪蘭族角力、頡頏,終順利成功開拓,成就現今繁榮的宜蘭。但見到這種漢人中心敘事時,我們不禁油然而生一道扣問,為何漢人能如此理所當然地正當化侵佔原民土地的歷史事實?而身為當時漢原融合後代的我們,又該如何認知自己家鄉,是噶瑪蘭,抑或宜蘭呢?復次,開台先民祖籍繁複不一,即使認定為漢人,又該隸屬哪個原鄉呢?

反正老師就欠戰啊!──談現今教育現場的艱難

國中會考結束,作文分數公布,幾篇被選出來的樣卷,長久存在的教育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從會考題目一直到考試制度,各個層面的問題皆吵得沸沸揚揚。

幾天前,我和一個在小學任教的朋友通了電話,她問我對這次公布的那篇「掉手機」的六級分作文有什麼看法。簡單聊了幾句,她告訴我其實她看到網路上專家名人對該文章的批評感到十分生氣,甚至有點委屈。面對這樣的反應我有點意外,於是我仔細詢問了她的看法。

「那些專家根本不知道現在的作文有多難教!」她說。她告訴我,作文從國中開始救根本來不及,很多能力是必須要從小養成的。她說她曾經教過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連標點符號也不會寫。「她跟我說以前有教過,但她忘了。」朋友無奈地說。

【政策想想】 弱勢兒童教育不是社福,是減少未來支出的國家投資

6月2日,訪美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會面,根據該黨發出的新聞稿,「雙方就台灣經濟及教育問題做討論,尤其是針對社會弱勢兒童的教育問題,政府應該採取必要手段,讓弱勢兒童在一開始就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以防止在成長過程中的教育落差。」

赫克曼是何許人也?經濟學家談教育?他說的「讓弱勢兒童在一開始就有機會接受最好教育」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