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 弱勢兒童教育不是社福,是減少未來支出的國家投資

友善列印版本

6月2日,訪美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會面,根據該黨發出的新聞稿,「雙方就台灣經濟及教育問題做討論,尤其是針對社會弱勢兒童的教育問題,政府應該採取必要手段,讓弱勢兒童在一開始就有機會接受最好的教育,以防止在成長過程中的教育落差。」

赫克曼是何許人也?經濟學家談教育?他說的「讓弱勢兒童在一開始就有機會接受最好教育」又是什麼?

赫克曼出生於194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後,曾執教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73年赴芝加哥大學執教至今。他在2000年因計量經濟學和微量經濟學的貢獻,和Daniel McFadden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獎,被稱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他以經濟學的角度來檢視「教育不公平」(educational inequity)的議題,致力投入黑人弱勢家庭與學前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K教育(pre-kindergarten,即幼稚園之前,為學前教育的一環)之間的關係,並且有著這樣的宣言:改善教育不公平,以往一向被視為一項道德性議題,但事實上它是一項和國家長期資源與競爭力相關的社會經濟議題。

赫克曼認為,「公平」和「效率」以往總被視為互斥選項,舉例來說,愈低的資本利得稅率(愈不公平)被認為可以促進投資(增進效率),強調公平被認為會降低經濟效率。但他挑戰傳統思維,主張教育公平不單純是補助弱勢的「公平正義」、「社會福利」,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對社會國家有利。

赫克曼將他的主張稱為「赫克曼方程式」(The Heckman Equation),說明國家如果投資弱勢家庭孩童(0-5歲,特別是3-4歲者)的學前教育,長期而言將可以降低社福支出、降低犯罪率並增加稅收,所以它會是一個報酬率甚佳的「投資」。

這個理論,來自一項長達40年的研究。1960年代,赫克曼在密西根州的Ypsilanti針對黑人弱勢家庭的孩童展開研究計畫,投入0-5歲弱勢兒童的學前教育,此後追蹤這批兒童的人生表現長達40年。1970年,他在北卡大所在地教堂山(Chapel Hill)再作類似實驗。

赫克曼的研究發現,孩童在幼年早期的學習和經驗不平等,在長大後會造成能力、成就甚至身體健康的不平等。有父有母的完整家庭,在「認知刺激」(和學業表現相關)和「情感支持」(和人格養成相關)兩大面向上,都比單親家庭或未婚媽媽家庭得以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綜合而論,家庭經濟收入和父母親子教育(parenting)這兩項指標,將決定孩童的成長學習,進而影響他們未來的社經地位。

他也指出,家庭對孩童的影響力大於學校,特別是人格養成部份,因為一般教育系統最多只能管到課業表現。而在親子教育因為現代父母工作時數過長而缺乏時間照顧孩子的情況下,協助父母施以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就直線上升。

赫克曼於2010年整理出來的報告發現,1960年代投入弱勢黑人家庭學前教育的資源,換算為2006年(這份報告剛開始撰寫時為2006年)美金幣值約為每名兒童每年17759美元,結果政府每年能有大約7-10%的「報酬率」,也就是說小孩4歲時花的一美元,到此人65歲時,產生60-300美元不等的價值;這些人的薪資相對比其他相同背景的人高、犯罪率更低、使用社福資源的機率低。換句話說,是一項成功的政府投資。

同樣投入學前教育的The Perry Preschool Program,也針對智商不及85的黑人低收入戶三歲兒童,進行每週五天、每次2.5小時的學習輔導,每週並有1.5小時的家庭訪視,長期追蹤至青少年時期的結果發現,孩子的智商並未有明顯成長,但考試成績變好,人格表現也變佳。

不過,這些研究都針對低收入戶,所以無法證明這項投資對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也會造成相同的正面效果。哈佛大學教授David Deming則指出,無論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否接受好的學前教育,他們都比較不會犯罪。赫克曼因此並未推動全面性的學前教育,但是為了形成讓大多數人接受的國家政策,在策略上必須納入中產階級。另外,他也不為任何學前教育的教材課程背書,因為那是該由教師和家長去決定的事。

赫克曼說,前美國財政部次長Lawrence Summers曾開玩笑式的笑他,年紀大了居然變成社會主義者了,赫克曼回答,他所主張的並非社會主義,而是修正市場經濟的錯誤。以政府資源投入弱勢學前教育,「不是討好窮人,而是為大家省錢」,也不是資源重分配,而是將現在花在監獄、健保、特殊教育等領域的預算,撥一小部份來為社會製造出以往沒有的貢獻。如果確定投資在弱勢家庭學前教育具有正面效益,從經濟面來看,早期投資比事後的補助窮人、犯罪矯正等等補救措施都來得有效而省錢。

赫克曼的理論已獲不少人支持,2013年美國國會為學前教育增加2.5億美元預算,同時也有15個州政府撥發更多預算給弱勢學前教育,儘管美國的研究可能無法完全套用在台灣人身上,台灣或許也可以參考赫克曼的建議。

在台灣,也有人有著相同的想法,由吳念真擔任理事長的快樂學習協會,兩年來投入在全台各鄉鎮設立「孩子的秘密基地」,和其他團體合作,由在地人士為貧困家庭、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和隔代教養家庭兒童提供免費課後輔導,協會則扮演經費和物資匯集平台。據報導,到目前為止已設有20個「基地」,照顧逾500人,預計年底前要將據點增加到30-35個。

這個計畫和赫克曼的概念相近,但執行上有所不同,赫克曼強調0-5歲的學前兒童,秘密基地則主要協助中小學生。吳念真表示,計畫起源來自紙風車劇團巡演各地時,經常看到孩子在台下閒晃,無處可去,因此結合紙風車班底的吳念真、簡志忠、李永豐、柯一正等人,於2013年7月成立快樂學習協會,為偏鄉設立免費課後輔導班。除了課輔,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提供鼓舞」、「拉孩子一把」的概念。

不過此計畫的成敗顯然需要更多經費,該協會預估,一個基地平均每年預算為80-120萬,30個基地每年就要3000萬左右。如果依照赫克曼的理論,政府資源應該適度投入,早期介入與協助不但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與家庭,也可以預防未來花費更多社會與國家資源去補救。

 

參考連結:

The economics of inequality -- the valu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ames Heckman (PDF)

The Heckman Equ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nefits All

快樂學習協會

吳念真為孩子點一盞燈 打造孩子的秘密基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