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不僅僅是一面招牌:從中國的繁體字「整治」談起

友善列印版本

《西江日報》前些日子報導,中國廣東省肇慶市的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局處對肇慶市的中心,端州區,進行戶外招牌的語言使用進行「檢查」與「整治」,當中有數家商家因為用了繁體字,或者是粵語字而違規。這個政策執行是怎麼來的?中國在2001年開始實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第13條規定,包含「招牌、廣告用字」在內的五項情形必須採用簡體字,根據另外一條1998年的暫行規定,廣告用語文字不得使用繁體字,但又同時保留一些必要情形得以使用,像是文物古蹟、手寫字、書法作品等等,商標也可以在容許範圍內。

這種對於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進行規範的現象,當然不只在中國。魁北克就曾在1993年的「第86號法案」(Bill 86)中,規定公營企業和公共運輸系統中的廣告都只能使用法文書寫,私人商家的招牌則可以使用法文與另一種語言,但是法文必須較為醒目。韓國首爾的仁寺洞,因為屬於歷史文化保存區域,也在2012年公告的「鍾路區屋外廣告管理條例案」中,指出此區的招牌板必須在保存文化與支持觀光的原因下,以韓文字書寫。

語言牽涉著不同族群間的政治與社會關係,通常與權力相綁,有時是意識形態上的爭論,有時則是全球化與地方文化間的相衝突,傳統上國家不需對疆域內的語言有太多的規範限制,除了一些戰爭時期的語言謀殺手段外,國家制定何為通行語,也就使其得到絕對的統治優勢。然而,隨著全球流動密切而頻繁,邊界的消失開始挑戰國家的統治有效性,語言無聲無息進入領土的特性,讓國家開始必須有所回應。

每個國家或城市因應的方法不同,中國的做法較為「激烈」,伴隨著倡導「普通話」的語言霸權,語言景觀上也必須有「規範文字」,繁體字、粵語字和外國語,都是「非規範文字」,透過「普通話」這個手段,來達成北京對廣大領土的控制。也許招牌上寫著什麼,真的不代表那裡的人真的就會說「流利的普通話」,但是象徵意義十足,也彷彿是在提醒著路人與商家,北京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相反地,上頭那個首爾仁寺洞的例子,則是與2001年,在地商家自救會強烈抗議星巴克進駐這個歷史區有關,星巴克破天荒地換上韓語招牌,也是全球第一家用當地語言書寫的招牌,這樣的做法僅管自救會並不買單,但仍然有象徵上的妥協意義,意外地造成觀光客的喜愛,進而讓更多連鎖商家換上韓文招牌,像是護身符一樣,出現在這個區域。是這一連串的行動,催生了鍾路區屋外廣告管理的法案。

同樣由下往上發動的,還有2011年,紐約的共和黨籍市議員海勒倫(Dan Halloran)與華裔的顧雅明起草法案,希望讓皇后區的所有招牌都能主要(60%的幅度)以英文書寫,因為他們接到了許多在地居民的抗議,覺得韓裔與華裔店家沒有在招牌上寫上英文,就彷彿在說著「滾蛋!」(Keep out!)而且若發生緊急事故,警車或消防車也無法辨識事件發生在哪一家店裡。皇后區在語言學上是著名的語言大混雜區域,有大量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這個法案最後爭議太多,懸而未決。或許就像加拿大溫哥華的列治文市,2013年因居民抱怨中文招牌過多,而發起請願要求立法規定至少使用雙語招牌,但遭到市議會駁回,市長表示要在招牌上書寫什麼語言是自由。在地華人為避免因為這樣造成族群衝突,因而在六月底召開記者會,倡導「和諧招牌運動」,希望華裔店家能主動換上雙語招牌,不僅有助於緩和緊張情勢,也能增廣客群,但他們同樣認為此事不宜以法律強制為之。

相較之下,如果說中國是做得太過頭,台灣則就顯得太過於無感,相關舉措大多是人治為之,譬如究竟為什麼中壢和桃園火車站,寫上東南亞語言的招牌多為「旅客請勿跨越軌道」,要不就是「請勿丟垃圾」?這是不是就像國外店家貼上簡體字寫的「請勿推擠」,但這次是公家機關帶頭?為什麼警告標語以外就不太翻譯了呢?而原民鄉鎮的公家機關,有多少寫上在地原住民的族語?其實過去民進黨執政時的《語言平等法草案》當中就有一條是「地方政府得依其轄區通行語言文字來作地方的命名、地名、部落、山川、路標、政府機構招牌、以及其他公共標示。」語言牽動著族群關係,牽動著社會階級,如果掛上全英文或歐文招牌的店家,不是只想吸引年輕客群,那麼實在是該想想這麼一掛會排除掉哪些客群,因為在我自身的研究過程中,就曾看過三位阿姨站在他們要找的店前面,因為不知道招牌上寫的英文,就是她們口中念念有詞的中文店名,而就這樣走掉。

我們的做法必定不會與中國強制大家都要如何,在民主國家,也不該用「整治」的邏輯來病理化多元語言的呈現,隨著花蓮吉安鄉有飯店直接以簡體字立牌,警告中國旅客不能從事違法中國法律的消費,引發一陣譁然,除了在譁然中反映出對中國客大舉來台的不滿,是否開始要將這樣的議題放在心上,極力想發展觀光的我們,會不會有朝一日跟新加坡一樣,因為日本遊客多,而讓日文在樟宜機場取代了第三大族群印度人的泰米爾文,在2008年成為話題,爆發族群上的不滿與緊張關係?有沒有想過吉安鄉的阿美族語,就算拿掉了簡體字立牌,有沒有機會出現在公家的招牌上呢?我想,台灣的確開始需要一些像是關於大眾運具上播放不同語言的措施,僅管不需強制規範,也讓地方政府去察覺、去正視外表看似平靜的華文招牌背後,波濤洶湧的文化政治議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