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時代封面似尤達?──攝影美學的另一種觀點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接受《時代雜誌》專訪,內容很重要,但封面照片更是引起熱議──神似「尤達」到底是褒是貶?皮膚好不好、顯不顯老,是加分還是減分?筆者目前在日本學習攝影,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姑且以攝影的角度,提供一些對「尤達事件」的淺見。

網友的評價很大聲,讓掌鏡的攝影師Adam Ferguson也跳出來說明,說他並未想要凸顯蔡英文的亮麗,而是企圖刻劃堅毅的一面,因為這是政治人物的肖像,而非時尚照。

58歲,放在政治圈是個年輕的年紀,且人們已經習慣照片中的女性必須亮麗,所以當蔡英文的皺紋透過打光而更加明顯,沒有美肌模式或PS大神加持反倒臉色黯沉「油」光乍現,「小英」變成「尤達」,除了有人會覺得KUSO、有趣,另外也有人會感到不安、負面,覺得那些原本不存在(或者被隱藏得好好)的缺陷反而被放大了──這真的出自一位專業攝影師之手嗎?

當黃世銘也因公務員加薪而加薪時

為了總統大選,行政院(依循2011年前例)可能會在今年七月公布軍公教人員加薪方案,預計在明年正式實施。

對於軍公教人員加薪,外界大多痛批「自肥」,彷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殊不知,會游泳的人(中高階以上),早就游上岸;溺死的,都是不會游泳的人(中低階公務員)。為了「不濫殺無辜」,外界欲抨擊公務員「加薪」,必須先懂得罵的「眉角」。

在公務人員薪資條裡,大致分成「本俸」和「專業加給」這兩部分。

誰來規劃「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

從2012年的鹿港鎮長補選到2014年的九合一縣長選舉,「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連續兩次被候選人提出作為競選政見,兩次都獲得了選民的肯定,新上任的魏縣長今年3月率團到台南市政府取經,顯見對此案的重視,然而當6月份縣府主辦單位上網公告徵求規劃廠商時,其招標內容卻引來了地方公民團體的質疑,並見諸報端。

縣府公告的「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整體規劃案」採購案,總預算500萬元,按工作說明書規定,廠商須自行界定規劃範圍,調查範圍至少包含鹿港、福興、伸港、線西、秀水、和美等六鄉鎮;規劃主軸短短兩行字:「永續保留鹿港文化資源(包含有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民俗節慶…),以觀光手法進行規劃,使文化與觀光二者共存並行。」工作項目主要為「擬定4年經濟建設計畫」及「研擬中央部會提案計畫」,還指明廠商可參考「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

【學與業壯遊】 間隔年遊學,放牛吃草任詐騙?其實,有另一個思維

Gap year 在台灣翻譯為間隔年,通常是在大學與高中之間,或是大學畢業第三年,空出一整年去遊歷、短期工作,認識這個世界。在台灣一般人的認知中,學生有「間隔年」計畫,往往暗示了他對學校沒信心了,不想上學了,不想理會老師和學校的管束了。老師和學校也就不必,或是根本不必管他們。

我們常在「教育」與「非教育」之間,畫一條森嚴的界限,認定其中一邊是要嚴加看管,另一邊就放牛吃草,這包括間隔年、打工、社團、課外探索等等。這真的是最好的作法嗎?

最近,我訪問到一位英國學生 Erica,她的學校有不同的作法,是在「放牛吃草」和「嚴密控制」之間的另一個模式。

間隔年的安排,學校認真協助

Erica 上大學之後,一直有間隔年的計畫。於是她在大學第二年選了一門課,課名就是”gap year”。這門課的安排是這樣的:每周一次課堂,有數位老師共同擔任這個課程的指導員。每周的課堂中有安排進度,學生要為下一年做規劃及安排,每周討論和報告的過程中,老師和其他同學互相給意見。

陳永軒

作者為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

島內移民──也談,外地人在台南開店

這些年,古都台南似乎變得很夯,端午前夕,筆者回到府城故鄉,見到街上又有新店開張,是一棟老建築改造,販賣飲料輕食和生活雜貨,空間簡素大方、品項淡雅可喜,趨前一問,並非本地人,而是台北人來此築夢。

是的,現在看到台南新店開張,店主是外地人比例大為提昇,無論是觀光區的安平、正興街、孔廟文化園區,或是各處巷弄閒角,許多人到台南落戶,過起嶄新尋夢生涯。或許,當北部地價變得高不可攀,房貸租金成為不合理的負擔;或許,當厭倦了冰冷的數字追求,效率變成令人痛恨的指針;或許,南方生活的門檻較低,容納更多創意思考空間;或許,當膩煩了無面目的高樓,開始向往充滿文史故事的街道,「島內移民」遂成為一種新趨勢,帶動移居台南的上升,許多人到這裡豪情實驗、開創人生,這已經不是新聞。

葉淳之

作者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府城人,兒時活動領域是台南市中區和安平區,及長遍及台灣頭尾和海外。擔任過記者、製作人,得過一些文學獎,著作有《島嶼軌跡》、《我們的島》、長篇小說《冥核》和《思慕微微:走尋裡台南》等多本。

廖述宗與史明

日前「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宣布史明為第一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得主,並未引起媒體太多的注意,其實此獎捨眾多優秀台灣人而取史明先生是饒富意義的。去年辭世的廖述宗院士與今年已高齡97 歲的史明先生是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個是拿著書本與試管的學者,研究膽固醇的世界級權威,在學術的殿堂裡孜孜不倦;一個是拿著刀槍與宣傳手冊的革命家,一生交錯著革命、逃亡、組織與運動,無怨無悔。如此不同的兩個台灣人卻以這樣的方式交會,來自兩人一生的共同實踐─建立台灣共和國。

【開往台灣的慢船】總統大選外電報導你該知道的事和國民黨可悲的外文傳播戰

我們台灣人有個有趣的現象,儘管平常不是很喜歡看國際新聞,卻很喜歡看「國際新聞裡的台灣」。總統大選作為台灣規格最高的選舉,每四年一次、藍綠總是鬥得慘烈,台灣選民、媒體和政治工作者特別注重外電報導,似乎也是蠻正常的。

理由並不難理解,台灣不是國際大家庭裡受到重視的孩子,所以特別看重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在乎別人怎麼想、看我們。夾在幾個國際強權中,我們尤其希望了解,某某國家、某某官員和某某媒體是不是「已經押寶」、是否公平的對待自己屬意的政黨和候選人,所以對於這段期間出現的報導,一律以顯微鏡伺候,字字句句的推敲揣測,比律師檢視合約還要仔細。

同路人:給主張廢死者的另一種對於死刑的理解

當我們在建構一個新世界的秩序的時候,常常會把過去的秩序當作是落伍的、不文明的、而且卑劣的。我認為這並不健康,而且也不公平。我們都是立足於這個社會的過去,才有現在及未來。

例如大眾現在會思考殺豬公是否有必要、或是遶境是否要有大量的鞭炮、或是派下員是否女性也可擔任這種的民俗習慣或許有改變的可能。但是我們是否也應一併思考,這些習慣怎麼來、大家為何會遵守這個秩序、若現有的秩序有重建必要、新秩序又該如何被納入我們的思考並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