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系統欠缺什麼,你知嗎?

在台灣受教育十二年,直到去年到加拿大讀大學。雖然目前只在加拿大讀了一年,但在這一年對讀書與教育的看法卻完全改觀。

問題就出在台灣從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台灣受教育時,我討厭讀書,更討厭學校保守的風氣,用強迫的方式叫我學習。我們被訓練成機器;對長來說,教育就是背誦,因為只要將課本寫的牢牢記住即可進入好的高中與大學。但教育真該是如此嗎?

剛到加拿大時我看到許多熱愛讀書的學生,還記得當時段考完看到朋友在看論文,我問他說:「你為什麼還在讀書?」(「Why are you still reading?」)
他連頭都沒抬就跟我說:「我喜歡學習,不喜歡唸書。」(「I love learning, but I hate studying」)那對當時的我來說很奇怪,因那時我只在乎我的在校成績好不好;對當時的我來說,每一本書與練習題不過是為了考進醫學院。

但在開放式思考的教育下,與和熱愛讀書的人共事後,我開始發現自己的不足。我羨慕我周遭的朋友們,因為他們講話流利、富有內容、理性,批判力極高。漸漸地,當我發呆時,我開始渾身不對勁,會想要去書櫃拿本書來補充我的論述能力;會想要打開電腦隨興地打篇社論或短篇小說,去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劉承寰

作者為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大學二年級,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想要用自己的能力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夢想是建立一個無政府的自由樂園。

社會問題無法只以個人病理化理解

隨機殺人案的女童犧牲悲劇,又引發正義感的凝聚和集體情緒的宣洩。兇嫌面對仍有無限未來想像的兒童面容仍「一刀斃命」的殘忍,更召喚出法律制裁、信誓討回公道的倫理關照。

這是個充滿社會衝突的處境,彷彿每個人都在尋求抒解的出口。於是,恐怖他者的現身成為可以投射情感的指責對象,我們往往認為表達譴責的聲音,就可以寬解內心的焦慮不安。但真正的社會安全信任的失靈,若只是將之「個人病理化」處理,也就無法同步正視真正的系統結構問題。

當兇嫌以「幻聽」為由試圖合理化行兇動機,引來「裝瘋」的質疑,但媒體卻又不斷呈現其缺乏同理、兇殘、反社會、不知悔改認錯的「非人」邏輯。如此,無疑又是將社會治安問題朝向個人病理化特性的探討。當然,人格特質與社會結構之間的行動邏輯並非二元對立,但我們有時傾向將社會問題標籤為個人病理化,可以從幾個層面觀察。

【國防想想】 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有望

2012年盛夏,兩艘船尾飄揚著鮮紅太陽旗的日本特戰小艇,從夏威夷珍珠港內的白色「亞利桑納號」紀念館旁航道飛馳而過,艇上的日本海上特種警備隊(SST)兩棲蛙人突然在珍珠港內現蹤,這回不是要像70年前的日軍前來偷襲美軍,而是與澳洲皇家海軍正在參與美軍主導的「環太平洋」聯合軍演(RIMPAC)海上救援演練。

吳明杰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無法長期照護的長照保險與我國的財政困境

長照保險法草案,日前拍板定案,最受矚目的保險費用,仍由受薪階級負擔,與所得掛勾,預估受薪階級每人每月平均應負擔140元保費,雖然也參考健保補充保費的規定,對利息所得等六項收入課補充保費,然而整體財源依然是往受薪階級開刀,至於企業的營業稅等,完全不受影響。

六四關我屁事?在帝國邊陲重思「民主」

二十六年前的六月四號,中國國民黨以「反共」為號召在台灣各地舉辦了數場悲痛而憤怒的六四聲援晚會,同年五月二十一號,在香港有一百多萬人上街遊行,聲援遠在北方絕食的一個個抗爭者。二十六年後,「台灣學生促進中國民主化工作會」等團體台北自由廣場舉辦的「六四事件」紀念晚會。同日,香港支聯會第二十六次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燭光晚會,此外,亦有不同的學生團體、政治社會團體以「民主」為號召,在香港大學、尖沙嘴等地舉辦「六四」晚會。

【學與業壯遊】 亟需教育部為高教所的事:三件事不要管

「不讓子女長大」,是父母對子女可以造成的各種損害之中,最糟的一種。

不讓子女長大,意味著在繼續給予資源(供吃供穿供住)與保護的同時,卻限制兒女的自由,禁止兒女自己安排選擇,也沒有為自己負責的機會。說簡單來說,就是用養豬哲學養兒女,只差沒有殺了吃肉。

在教育體系中最可悲的一樁慘害,情況相似:教育部不讓大學長大。

不讓大學長大,意味著意味著在繼續給予資源(給地給錢)與制度保障的同時,卻限制大學的自由,禁止大學獨立安排選擇,不為自己的營運成效負責,也不向社會大眾與學生負責。說簡單來說,就是用經營小學的思維經營大學,只是校地與學生的年齡比較大。

確實,教育部對大學的控管,從戒嚴解除以來已略有減少,但距離合理的大學自主,仍有幾光年的距離。要見到高教從豬變人,或是從幼兒變成人,我們需要教育部採取的作為,就是減少作為——減少控管、減少制約——尤其是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學校財務與會計制度

動物是野生還是畜養,端看牠是否會自己找食物。一個人長大有許多特徵,必然的要項之一就是財務獨立。大學也一樣。

施懿倫

作者是不及格的哲學學徒。來自台灣,心繫香港。最近的興趣是思索到東南亞諸國走訪的好理由。

人權有兩種─兼向梅心怡致敬

Lynn Alan Miles(梅心怡)因罹癌走了。在他住院及至過逝期間,前往探視關心的有藝文界人士、社會運動團體,及無數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被追捕而不得不逃往國外並獲得Lynn協助而得以回國的思想犯、叛亂犯。唯獨國民黨人士仍視他為寇仇,國民黨政府對他未曾聞問。人權是普世價值,維基百科對Lynn的介紹是「人權工作者」,一個號稱民主、文明的國家(尤其這個人長期致力於台灣人權及民主化運動)對一個人權工作者這麼漠然無情,是這個國家的恥辱。

更可恥的是,台灣於2009年簽署、施行國際人權兩公約後,馬英九先生不時拿來說嘴,聲稱台灣已跨入人權國家,視為任內重要政績,但一個梅心怡便撕破了國民黨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假面具─國民黨政府的人權有兩種,非我族類者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