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想要躺著選,會被打到趴

儘管對外正式發言總是小心謹慎,部份民進黨人已流露出2016總統大選必勝的眼神。無論國民黨推出什麼樣的候選人,四年前失利的蔡英文都已更加成熟、更有準備,加上社會情勢的改變、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沈淪,讓人無法相信她會再吞敗仗。用媒體慣用的形容詞是,躺著選就能進總統府。

如果民進黨真的相信以上論調,就要有被打到趴的心理準備。理由並不是只有「驕兵必敗」或是「藍營基本盤大於綠營」這麼簡單,而是台灣政治和總統大選的架構使然。

因為胡忠信都先講結論,所以我也先講結論──第一、在國民黨黨產終結和台灣選舉文化得到徹頭徹尾的改變之前,我絕對不會看衰國民黨的選情,尤其是總統大選。第二、無論情勢如何看好民進黨,民進黨的總統大選永遠會是「守勢選舉」。

永遠不要小看國民黨

【Formosa小賊獵影冊】都蘭小農奮鬥記:半夜抓嘎浪

山海是阿美族人的冰箱。颱風襲台前夕,我跟著小青與阿美族大哥Layaw在海邊的野溪抓會咬人的嘎浪(Kalang)---螃蟹。

 

關於廢死的再想想

一位八歲的國小女童在學校無辜遭人割喉喪命,民眾群情激憤之餘,也再度引發關於「廢死」議題的討論。立委劉文雄、警大教授葉毓蘭不約而同強烈主張「殺童應判死刑」;但台北市議員王威中則仍堅持「廢死是國際公約所明示」的立場。依我陋見,死刑不僅牽涉人權或國際公約,同時也與一國民情、文化、司法制度及群眾心理息息相關,廢除與否,實非簡單幾個理據便可說服一切。

死與不死到好好生活

週五臺北小妹妹令人哀痛恐懼的遭遇與不久前臺南小弟弟的不幸被害,就像捷運連續殺人事件般,一刀刀劃出社會的憤怒、恐懼與衝突。殘忍地對兒童割喉,利刃滑過的首先是臺灣社會主死與廢死價值脆弱的咽喉。

廢死背後的真誠人道與理想主義以及主死揭櫫的報復正義和懲奸除惡,真能簡單以死與不死的二分法來解決問題嗎?

主死方以呼籲社會重視殺人者所主張的「殺一、兩人不會判死刑」或者以「如果是你家人被害」的同理心來提出反思;廢死方則以殺人者自白的「殺人為吃牢飯、沒有勇氣自殺,所以殺人讓法律判死」或者令人遺憾的「司法冤殺」等觀點作為立基。雙方都有道理,然而開口主張判死或廢死,草率斥責對方理盲濫情或偽善不見為淨,無論法律是否如其所願,事情就簡單找到處方了嗎?

洪嘉宏

思維經常處於之間的非固著狀態,偶爾寫點隨意的詩。在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擔任兼任助理教授。

【島嶼邊緣】一場台灣社會的集體獵巫行動

劉小妹妹遭割喉遇害,全民悲憤,榮總醫師在媒體前的陳述實在令人動容;然而,劉小妹妹事件卻讓我們看到不理性的台灣社會。不僅媒體嗜血搏版面,不斷對劇情故事加油添醋;政客也如鯊魚聞到血腥味般,第一時間攻擊政敵;廢死與反廢死大戰也在網路上開打,彼此攻訐對方。

媒體嗜血推波助瀾

烈焰與重生:臺灣大轟炸七十年紀念

 

如欲謀求和平,請先理解戰爭

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七十年前的臺灣大轟炸,改寫了臺灣歷史。當時臺灣是屬於日本殖民地,因為國際情勢和戰略位置,被迫捲入戰爭,付出慘烈代價。然而,戰後政權轉變,國民政府刻意宣揚「中國八年抗戰」的教育政策下,臺灣人記憶漸次有著認知上的迷惑:太平洋戰爭時,空襲臺灣造成家園損毀人民傷亡的飛機,到底是哪國的飛機?從哪飛來?轟炸的目的是什麼?

張幸真

作者現任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主修臺灣科技史,中了博物館的毒,成為博物館研究員、文物守護者、策展人、教師與勞動工作者。

【眷村想想】 少將廠長雲鐸──回顧戰後初期的接收

中華民國政府將位於四川成都「第三飛機製造廠」遷至台灣之前,最早來台的外省人即有一批空軍技術人員,有關後續接收日本留下的物資與建廠的工作,台籍員工則在基層扮演重要角色。

據廠長雲鐸先生回憶指出,1945年八月,日本宣告投降,「航空委員會」第三飛機製造廠接到緊急通知,要去台灣接收航空工廠。九月初,他從南京搭乘日軍運輸機前往,隨行的還有副廠長陸履坦和機工股長湯蘭第,任務是接收在台灣的「日本海軍第61航空工廠」和「陸軍第5野戰航空修理廠」。

由於美軍的轟炸,這兩個工廠早已疏散到各地,雲鐸等人因此搭乘日軍飛機環島查看三天,從台北出發,包括新竹、台中、豐原、員林、嘉義、台南、高雄、岡山、屏東、花蓮、宜蘭,飛機頻繁起降,認真視察各地機場、工廠、倉庫、山洞和碼頭。

家/國是主體離返的永恆命題──評《三郎》

書名:三郎
作者:吳茗秀,譯者:劉泗翰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4月

1943年3月19日高千穗丸被美軍魚雷擊沉,意味著台、日航線為盟軍所控,同年,日本宣布殖民地台灣正式進入決戰非常時期。緊接著,年底,美軍開始佔領台灣領空,一連串在各地的猛烈轟炸讓台灣被迫捲進大東亞戰爭,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日本偷襲珍珠港所引發的太平洋戰爭所啟動的。發生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則是美軍駐菲律賓蘇比克灣第五航空隊率領117架B-24爆擊機投下3800多顆飛彈,造成不可計數的台北市民當場死亡,受傷及無家可歸者則達數萬人之譜。《三郎》這部由美籍台裔作家吳茗秀所寫的長篇小說,便是由這場連續三小時無間斷轟炸為背景,描述童年三郎與芳子在桃園走空襲因而邂逅為故事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