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政府死要錢:是他們劫貧濟富,還是我們觀念錯誤?

5月繳稅季節剛過,每年這個月份總是搞得大家很不爽,許多人一邊罵政府萬萬稅,自問「我去年有賺這麼多嗎?」,一邊使盡吃奶力氣去用二維、自然人憑證或實體報稅等各種方式將稅拱手交給政府。另一群有抽菸的朋友,讀著菸價有可能再漲的新聞搖頭說,這什麼爛政府,現在連市井小民翹腳呷菸譙政府的錢也要A。

這個也要錢 那個也要錢

不只是稅,各級政府似乎也不停藉機調漲各種規費和費用。遠的不提,最近就有恆春鎮公所打算在被譽為世級日落景點的關山,以「向墾丁公園管理處收回鎮有財產」之由,開始針對看夕陽的觀光客收費(註1)。石門水庫管理處單位計畫向遊客收取費用(註2),台東卑南鄉公所也研擬針對進入台東知本溫泉與富山護漁區收費,以「充裕鄉庫」(註3)。

「政治是否應該進入校園」是假議題!

「課綱微調」的爭議延燒至今,全國已有超過200間高中的學生公開反對。台灣從戒嚴40年、再到解嚴至今近30年,發生了這麼一場以高中生為主體的大規模抗爭,當然使我們振奮不已;但在高聲疾呼「下一代有希望了!」的同時,我們仍須正視,一個國家的民主化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在舊有的結構中緩慢掙扎,進兩步、退一步。

誠如陳前總統的名言:「衝突、妥協、進步」,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我們總必須面臨著「衝突與妥協」。既然生長於解嚴後的新世代已表現出這般民主素養,那衝突又是從何而來?別忘了,即便到了2015年,目前在台灣社會各領域掌握權力的人,依然是歷經國民黨威權時期洗腦教育的那一代,當然,包括教育場域。

到底台灣校園內的民主文化有多畸形?本文暫不談大理論,僅列舉一些近五年來發生在各高中職與大專院校的「政治事件」,讓讀者一一檢視這些事件到底誰有理、誰無理。

最近一個例子,是在上月底桃園中壢舉辦了一場「反黑箱課綱遊行」,之後,武陵高中校長便忍不住在朝會上發表了一段「以正視聽」的言論,該段發言的內容不外乎是「學生不要被利用」、「當學生就好好讀書」等老掉牙的論點。

【荷事生非】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鹿特丹水廣場

一座同時解決雨季儲水問題及提升都市空間和居住品質的廣場,成為顧及氣候變遷、水資源管理、都市設計的經典作品。水廣場成功的經驗也成為世界各地團體爭相學習的對象,該案例更獲得2013年荷蘭國家水資源創意獎及2014年國際綠色科技特別獎。近年來旱撈不斷的新聞暴露台灣水資源管理面臨的極大挑戰,台灣都市需要的不是新水庫之類的公共設施,而是這種都市社區尺度的空間再設計,打造獨特的魅力城鄉。

全球第一個多功能的水廣場

Yuntsui Chang

作者高中以來就喜愛歐洲的深度和多元,立志一定到這塊大陸見識體驗,終於在二十五歲那年開始留學生活。在荷蘭這個人口和面積都與台灣相近的小國,受到各樣文化衝擊但也激發許多想像,多了看世界和台灣的好幾種方法。關注永續和環境的議題,希望能繼續做個快樂的旅行家、讀書人和分享者。

 

社會「新鮮」人,真的都準備好了嗎?

如果在求學歷程裡一向是表現優異、出類拔萃,甚至具備一般同儕所沒有的留外體驗、一技之長抑或是多張專業證照,就能代表進入職場後會比較順利生存下來嗎?反之,求學期間沒有特殊才能或條件平凡的畢業生,是否在「成人世界」中就會生存得較大不易且困難重重?

坊間有許多教導涉世未深或不懂世故者的職場相關書籍,眾多的道理都是在灌輸如何做一個能夠成功生存的人。然而,職場上的戲碼可能不只有千百態,社會新鮮人該如何從以往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汲取並足以應付一幕又一幕的 Live 生存秀?

學校教育是否有助於學生應付未來的現實職場生活?

大體而言,無論一位畢業生的條件或資格有多好,若是全無相關工作經驗,在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報到的第一天起,便要拋開以往習慣在學校生活的身分和姿態,並以一個全新職場人士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物。

【島嶼邊緣】你知道長輩們正在傳播這些抹黑廢文嗎?

蔡英文此次訪問美國成績斐然,不僅獲得美方高規格待遇,也成為首位踏入國務院並拜會美國副國務卿的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然而,此重大外交突破無法成為台灣媒體焦點,因為國民黨政府突然槍決6名死刑犯,使得槍決新聞佔據媒體重要版面。對於國民黨政府的槍決突襲,318學運成員陳為廷認為這是國民黨刻意要蓋掉蔡英文成功踏進國務院的政治操作。其實,也早有許多評論分析指出,國民黨政府早已將死囚當作政治操作工具;2010年以來,國民黨政府6次槍決死刑犯都與敏感的時事議題有關

不論支持廢死的法務部長羅瑩雪突然簽發槍決令的動機為何,國民黨長期以來干擾蔡英文選舉的策略,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2011年,蔡英文參選總統在9月訪問美國,馬英九派金溥聰赴美緊迫盯人;蔡英文在10月訪問日本,馬英九又派金溥聰到日本反制。此次蔡英文訪美,失去金溥聰的馬英九,則是刻意選在蔡英文前往華盛頓特區的6月3日與史丹佛大學視訊會議,意圖蓋掉蔡英文的訪美光環。

辛亞蓓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TRA)國際企業經營班英語組結業;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英語教學碩士肄業;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學士畢業。
專長為英文寫作,多為英語教學機構、出版社、翻譯公司等編寫叢書、翻譯和審稿,曾榮獲英國杜倫大學 Best Final Essay、空中英語教室教育集團Editor's Pick 等殊榮。著有《英語搭配詞隨身祕笈》(語樂多文化)。

死亡不是終點的白色恐怖迷霧

書名:《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作者:呂蒼一、林易澄、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

主編:胡淑雯

出版:2015年2月4日

謹慎「記得」,與謹慎記得我們「無法記得」,也許是在回憶的戰場中,回敬國家暴力,並致以哀榮的必要態度。

                 呂蒼一、陳宗延,〈迷霧中的四張容顏〉

蔡英文於CSIS演說:台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

民主進步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在今(3)日美國時間下午在華府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以「台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Taiwa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Crafting a Model of New Asian Value)」為題發表演說,全文如下:

Thank you, Bonnie, for your introduction and to CSIS for welcoming me into your magnificent new building.

謝謝葛萊儀小姐的介紹,也感謝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歡迎我到你們這棟壯麗的新大樓。

【眷村想想】 外省人的制式早餐──燒餅油條

曾經,我對早餐的唯一認知,就是燒餅、油條配豆漿。現在習慣了西式咖啡、麵包,能吃到道地全套外省人制式早餐,真要說是小確幸。

因為住眷村,飲食習慣和外省人相近,除非特殊情形,譬如老媽早上煮稀飯,桌上有豆腐乳和蔭瓜。否則童年起,我對早餐的認知就是燒餅、油條配豆漿,或者饅頭、肉包配豆漿,十幾年不變。

燒餅、油條配豆漿是外省人制式早餐,也因此走出眷村大門,五權路和大雅路口就有兩三家燒餅油條早餐店,主要客戶也是光大新村鄰居。老爸每天一早起床,常先去買幾套燒餅油條,我則隨後拿湯鍋幫忙提熱豆漿回來。

我到台北唸大學後,早餐才開始有了變化,那時流行牛奶、三明治。由於在校園附近少見燒餅油條,我還是比較喜歡到有稀飯、配豆腐乳和蔭瓜的台式早餐店。

服兵役時,當然是每天吃饅頭、喝豆漿,但豆漿濃度太稀,阿兵哥數量多,廚房不可能燒出濃郁豆漿讓大家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