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微調內外:對臺灣史教育的一些思考(下)

三、

「北路番變」涉及的三個群體後代,應該要怎麼樣看待這段歷史呢?而我們又如何可能提供一種歷史文本,成為這三個群體後代可以共同接受的歷史呢?在這片充滿衝突、殖民與再殖民的土地上,這個問題應當是面對過去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然而,我們卻任憑各種權力與失憶的機制橫行,而鮮少慎重地面對這個問題。

標舉或忽略特定事件,並非只是——或者根本不是為了傳遞對某個特定事件的記憶與認識。更重要的,乃是事件的取捨、脈絡的交待所反映的,編寫者對事件所鑲嵌、依憑的的國家—社會—地理空間的大敘事有什麼樣的認識。教科書篇幅有限,特定事件是否存在於敘事之中,本可由編寫者自行取捨。而課綱一般性的描述,也留下了不少空間給編者處理,除非主事者有意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的審核過程中加以阻擾,否則教科書本應呈現有限的多元面貌。

國家恣意殺人之無限迴圈

2015年六月五日午後,六四天安門事件周年剛過完,臉書都還可以看到坦克人照片的分享與轉貼,此刻台灣政府的另一場「屠殺」,正在悄悄進行。首先是媒體,會盡職地先探問某些廢死聯盟的成員,對於今天要執行有什麼看法?蛤?什麼?名單有誰?在對話過程中,將被執行的死刑犯人的家屬親人,可能都還被矇在谷底,看報才知道。

這次羅瑩雪及其「人神共憤委員會」,共挑選了監禁在各地看守所中的六位死囚:王秀昉(殺母女,女兒3歲)、曹添壽(性侵殺害14歲女)、王俊欽(殺人,多起性侵計程車女運將)、王裕隆(殺2女)、鄭金文(殺兩男棄屍)、黃主旺(殺人)。但,為何是這六位而不是其他死囚?挑選的準則和程序是什麼?又為何是在這個民意高漲人人皆喊殺的時間點,而不是其他時間點?羅瑩雪所謂的「依法行政」,到底具體的內涵和程序是什麼?其實並不清楚。

【京都想想】 小英訪美行的背景音樂──美中南海競逐與華府政策U型反轉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睽違四年的訪美之旅,在華府一站獲得重大斬獲,從國安會、國會、國務院到國防部所會晤的人士數量與層級,都是歷來台灣總統候選人之最。在訪美行程尾聲之際,是開始檢討成果究竟該如何評價的最好時點,而一切都需要從美中關係面臨轉換點的解讀去下手理解。

小英獲得怎樣的待遇並與什麼樣的層級人士會面當然是重點,因為美國太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操作可以造成台灣選舉與兩岸關係所存在的影響力。而中國本次各種層級的外交封鎖工作為何失效,當然未必是講出小英「要給十三億人考試」的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的一人之罪,或者可以說,崔天凱領軍的中國駐美外交團隊,在這一波封鎖小英工作上全面潰敗其實有其「非戰之罪」。

太陽總在黑夜後──聊電影《兩天一夜》

趁著假日空檔,若進電影院欣賞比利時導演二人組達頓兄弟的《兩天一夜》,究竟是勞動者的假日休閒,還是另類折磨呢?這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對於立法者或資產階級觀賞本片而言,又是另外值得深思的議題:若16個人就能做的工作,為什麼要請17個人做呢?做不完的工作,頂多如劇情設定:剩餘的16人,每人多加三小時的班,還可以讓想賺多點錢的人,多領點加班費呢。(於是乎:太平洋的鬼島,就是這樣誕生的⋯⋯)

《兩天一夜》敘述一名突然接到解雇通知的比利時女工(瑪莉詠柯蒂亞飾演),在兩天之間,如何說服其他工人重新投票放棄一千歐元的獎金,藉此留下自身的工作權呢?說得更直接點,這是金錢與社群人情的二選一:不是你們拿到 一千歐元的獎金,就是我留下繼續工作。可是,這筆人人可得一千歐元的獎金,是來自踢出這名女工(看似多餘人力)的薪資,資方這筆聰明的生意,彷彿卸除己身的責任,這番操作下的結果,產生勞動者弱弱相殘的景況。

課綱微調內外:對臺灣史教育的一些思考(上)

一、

喧騰一年的課綱微調爭議,隨著教育部宣佈八月上路而越演越烈。這次爭議,就筆者的角度看來,乃是仍較偏向「臺灣島史」架構(註一),但帶有漢人與政治史中心色彩的101課綱,與具有「中華民族」民族主義色彩,著重論述中華民國正當性的微調後課綱之間的抉擇。

是的,101課綱並不是一份完美的課綱,98課綱也不是。(註二)

去年課綱微調爭議方起之時,原住民族運動者亦起身抗議歷史課綱,乃至實務教學缺乏原住民族主體性。(註三)可惜,儘管課綱中的漢人中心主義如此鮮明,此一訴求始終並未成為課綱爭議中的重要面向。

說來慚愧,儘管筆者的研究領域可以歸分為臺灣史,但筆者對原住民各族的歷史,一直沒有深入的理解。恰巧,最近藉由修課的機會,重讀了柯志明教授十五年前討論清代族群政治的大作《番頭家》。此番重讀,發現六、七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確實遺漏了很多細節。其中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柯教授在《番頭家》書中討論的清廷族群治理機制是「有跡可循」,不僅透過史料說明,也在書中舉出了不少現存的遺跡作為佐證。

海東青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生

柏南奇台灣之行的啟示:低薪、產業風險、貧富不均

「QE之父」柏南奇首次來台參加論壇,央行總裁彭淮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等人都對柏南奇實施的QE有著不同力道的質疑。美國的QE政策固然造成台灣金融市場震盪、房價飆漲和貧富不均,但筆者認為台灣結構性的問題也因此被凸顯出來,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

QE實施之時,台灣為了壓制台幣升值,只好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因應,因而對經濟產生不少副作用。彭淮南曾比喻QE就像一艘航空母艦開過,台灣就像旁邊的小船,被迫跟著一波波的海浪翻滾。柏南奇認為這是採取固定匯率的國家,為了要以低匯率來鼓勵製造業出口,所須承擔的風險。對於台灣而言,筆者認為我們要思考產業轉型和升級,才能提高企業的獲利率和強化抵禦匯率的風險。當越來越多大國採用QE或其他政策時,台灣才能減少總體經濟所受到的衝擊。

台灣的平均薪資回到十五年前的水準,對此柏南奇感到訝異,並認為這跟生產力、科技和所得分配有關。台灣從過去低價值製造業,轉型為高價值製造業,再到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等,但近年來產業創新不足,而代工模式卻不斷地被其他競爭對手壓低利潤,也將不少工作機會和投資帶離台灣,因而造就了低薪的環境。經濟看似成長,但成長的果實卻由少數人所獲得。少數人藉由家族累積的實力或不正當的手段,壟斷政經資源,造成不公平的競爭,讓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對於這種現象,柏南奇認為可以透過教育和發展新產業來改善。

【政策想想】 從「經濟合作」邁入「社會連結」的對話──以智謀和的兩岸和外交關係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朱習會」上,喊出「兩岸同屬一中」,遭國內外媒體解讀為台灣向中國釋出終極統一的訊息。顯然,這是一個角色錯位下的錯誤解讀。其實國民黨主席的「兩岸同屬一中」論述,最多也只是代表國民黨的立場,不能代表台灣的立場,有必要先為釐清。實際上,「朱習會」的結果,朱主席照對岸劇本演出,不但沒有取得任何實質利益,「兩岸同屬一中」的發言更是畫蛇添足,徒誤導外界對台灣的民意認知。

【日本想想】 自己的銅像自己救:從二宮金次郎、八田與一到蔣介石

根據教育部字典釋義,銅像意指「以銅塑鑄成的人像,紀念有特殊勳勞的人。」

最近在台灣,蔣公銅像命運多舛。而在日本有一個人物,同樣是銅像,卻命運大不同。日本電視台由偶像團體嵐所擔綱主持的節目《嵐にしやがれ》(台譯:嵐的大挑戰)於5月30日播出的內容中,包含了一項搶救「二宮金次郎」銅像的計畫。

二宮金次郎,又名「二宮尊德」,他是江戶時代後期的農政家、思想家。從小父親過世,必須要幫助家計的金次郎,並未因此荒廢學業,他勤勉向學,白天砍柴晚上編草鞋,忙得很,所以連走路的時候都捧著書不放,只求爭取時間多學點,後來也出人頭地,深受藩主重用,並且用所學技術回饋鄉裡,日本的二宮神社就是用來祭祀他,而各地小學也廣設他的雕像,其中又最常用他兒時邊走路邊看書的形象,來傳達勤學精神。

千座以上的二宮金次郎銅像遍布日本全國,但由於少子化,許多小學開始面臨廢校命運,二宮金次郎的銅像從此無人瞻仰,只能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嵐成員中的二宮和也,因為也姓「二宮」,於是節目變策畫了搶救銅像單元,要二宮和也到東京都青梅市七所被廢校的小學中,「救出」同宗家的二宮金次郎銅像,爭取市公所同意,再把它轉送到需要的教育機構裡。

【時事想想】13億中國人的考試:中國官員又投直球啦!

和許多人一樣,筆者對強國人有著幾個刻板印象:強國人、玻璃心,一聽到「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人」就崩潰了、抓狂了,而中國官員也得了一種動不動就說「傷害了13億中國人民的感情」的語言癌,害13億中國人的感情前前後後被傷害了好幾千次。

今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又拉全體中國人來背書了,質問訪美的蔡英文「為何有話不跟對岸說,要找外國人面試?」,聲稱「蔡英文要通過13億中國人考試,對一中原則不能矇混過關」。

中國對台統戰無所不用其極,官方發言總是說得漂漂亮亮,又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又是血濃於水、讓利,實質政策則是經濟和文化統戰,曲球、變速球、伸卡球通通都來,變化球功力簡直是爐火純青。奇怪的是,總是在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漏餡,一火大就直球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