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南奇台灣之行的啟示:低薪、產業風險、貧富不均

友善列印版本

「QE之父」柏南奇首次來台參加論壇,央行總裁彭淮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等人都對柏南奇實施的QE有著不同力道的質疑。美國的QE政策固然造成台灣金融市場震盪、房價飆漲和貧富不均,但筆者認為台灣結構性的問題也因此被凸顯出來,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

QE實施之時,台灣為了壓制台幣升值,只好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因應,因而對經濟產生不少副作用。彭淮南曾比喻QE就像一艘航空母艦開過,台灣就像旁邊的小船,被迫跟著一波波的海浪翻滾。柏南奇認為這是採取固定匯率的國家,為了要以低匯率來鼓勵製造業出口,所須承擔的風險。對於台灣而言,筆者認為我們要思考產業轉型和升級,才能提高企業的獲利率和強化抵禦匯率的風險。當越來越多大國採用QE或其他政策時,台灣才能減少總體經濟所受到的衝擊。

台灣的平均薪資回到十五年前的水準,對此柏南奇感到訝異,並認為這跟生產力、科技和所得分配有關。台灣從過去低價值製造業,轉型為高價值製造業,再到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等,但近年來產業創新不足,而代工模式卻不斷地被其他競爭對手壓低利潤,也將不少工作機會和投資帶離台灣,因而造就了低薪的環境。經濟看似成長,但成長的果實卻由少數人所獲得。少數人藉由家族累積的實力或不正當的手段,壟斷政經資源,造成不公平的競爭,讓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對於這種現象,柏南奇認為可以透過教育和發展新產業來改善。

然而教育的效果並非一蹴可幾,透過創新產業的發展、稅制的改革和消除貧富間的競爭障礙是短期可以改善低薪和貧富差距的方式。筆者相信政府並非不明白這些道理,但在規劃執行上總讓人扼腕。像是為了鼓勵文創,國發基金框列百億,但侯孝賢拍攝的《聶隱娘》,當初卻因保險金等問題,沒有拿到資金,反而讓創作者自己辛苦籌資。另外,最近房地合一的稅制,又引來鼓勵短期投機、懲罰長線持有的批評。還有,加薪四法的目的是要做財富的重分配,鼓勵老闆和企業將獲利轉移到員工身上,但最後恐怕效果不彰或造成企業出走。

柏南奇在論壇中有談到美國夢,並認為美國人還是希望努力工作,以躋身財富所得的上層。在台灣,政府應該要以教育做為長遠的規劃,短期完善創新、稅制和縮小貧富差距的規劃和立法,讓不同的世代和階層也有個夢,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擺脫低薪,躋身到社會的上層。

柏南奇這趟台灣行給我們的啟示,不只是在金融面,更讓我們深思到台灣薪資結構、產業結構和階層結構的缺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