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想想】 小英訪美行的背景音樂──美中南海競逐與華府政策U型反轉

友善列印版本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睽違四年的訪美之旅,在華府一站獲得重大斬獲,從國安會、國會、國務院到國防部所會晤的人士數量與層級,都是歷來台灣總統候選人之最。在訪美行程尾聲之際,是開始檢討成果究竟該如何評價的最好時點,而一切都需要從美中關係面臨轉換點的解讀去下手理解。

小英獲得怎樣的待遇並與什麼樣的層級人士會面當然是重點,因為美國太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操作可以造成台灣選舉與兩岸關係所存在的影響力。而中國本次各種層級的外交封鎖工作為何失效,當然未必是講出小英「要給十三億人考試」的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的一人之罪,或者可以說,崔天凱領軍的中國駐美外交團隊,在這一波封鎖小英工作上全面潰敗其實有其「非戰之罪」。

小英訪美何以成功與中國封鎖何以失敗?關鍵仍在於中美關係結構當下正產生過去幾年來未有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從兩年前美國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開始出現端倪,但實際上明顯的發展則是今年三月下旬的亞投行成立效應,中國成功拉攏歐洲,企圖將美國勢力逐出亞洲的劇烈舉動,使得遭遇關鍵挫敗的美國內部決策圈中,全面轉向與中國「對峙」的聲音終於取得優勢。過去幾年美國內部一直不斷激烈辯論,相信美中關係可以不必走回冷戰老路、美國可以與中國互利共生、中國不會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聲音始終位於上風。

在亞投行遭遇挫折之後,美國像是被打醒了一樣,先是與日本透過美日安全保障指針的修正強化美日同盟的行動,宣誓積極重返亞太的決心,接下來在其沉默了兩年的中國南海填海造島的議題上,開始積極與中國作對,不但把負責太平洋作戰事務的太平洋指揮部人事重整了一遍,開始派反潛機和艦隊到南海巡弋並且讓這個軍事行動大量透過媒體宣傳曝光,更積極拉攏菲律賓與越南。在台灣問題上,則對中國放出台美關係強化的訊息(從派任亞太助卿梅建華擔任新的AIT處長到邀請並主動揭露台灣參盟總長與海軍司令到夏威夷一事),同時間接支持在台灣重視美日關係的民進黨陣營,而疏遠其過去一直比較放心、但現下卻明顯已經對中國傾斜過頭的國民黨(特別在南海議題上,馬政府雖然提出看似中立的「南海和平倡議」,但對於國民黨政權成為環南海國家中、唯一未與美國站在同一立場、明示反對中國填海造島行為的曖昧立場,諸多美日安保人士感到不值信任)。

美國在包括兩岸關係在內的亞太區域事務的角色就是這樣,中國近來或許對美國突然開始在南海問題上攪局感到意外,或許不滿美國到處拉攏越南、菲律賓等他們口中所謂的「小國」與天朝作對,但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崛起後走向帝國式擴張的侵略野心與行動,美國只不過開始透過相對積極的外交行動告訴中國:「你距離要跟我爭霸還差得遠,現階段我有太多手段可以堵你,只是我想不想罷了。」

小英訪美的成功,自然也必須在這個脈絡下被解讀,它是美國在處理與中國在南海問題對峙上在南海周邊國家所進行的政治作戰的一環。筆者最欣賞的日本外交戰略心理大師岡崎久彥大使就曾經說過,美國在台海關係上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以他的曖昧角色確保台灣海峽的政治上及心理上的平衡。而確保兩岸和平而分治的現狀可以持續,就會確保美國最大的利益。

因此,美國從來不在乎兩岸以什麼樣的名義維持現狀,他只在乎兩岸是否「事實上」維持現狀。過去數年國共之間看似以「九二共識」維持現狀,但事實卻是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正毫無警戒地快速朝向中國傾斜。

美國當然不願與中國為了台灣問題產生軍事衝突,但美國深知與中國在走到動武這個最後手段之前,還有太多步棋可以下,他只要在特定時刻透過特定行動在心理上強化台灣人認為會被美國保護的信心,無論中國對台灣的經濟擁有多大的影響力,台灣都會往獨立自主前進一步。然而,只要中國不放棄對於台灣的主權宣示,美國為了不與中國真的發生戰爭,對於台灣問題的立場就將永遠是一個保持動態平衡的過程,隨時按照自身利益與區域局勢進行調整,而絕對不會貿然支持台灣獨立。

不過,今後局勢的發展會是這樣:眼見希臘脫歐、歐盟崩解危機在即,歐洲國家勢必加深對於中國經濟挹注歐洲的期待,而進一步朝向中國靠攏。而在亞太情勢本來就與歐洲不具有直接相關的情形下,中國利用遊說歐洲而與美國勢力對抗的「亞投行方程式」必然會在今後亞太地區一再作用。近日歐盟各國代表在香港要求香港民主派人士接受北京的「袋住先」普選方案就是最好的例證。這種歐洲在亞太議題上受中國拉攏遊說以換取中國資本的「中歐結盟」方式,早已在「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尚未成氣候前,就已經在歐洲政經界中產生了普遍的心理效應。

未來亞太的政治經濟局勢已經明朗化,這個區域間包括南中國海乃至香港、台灣問題,都將會是一個以中國為首、歐洲背書的「歐亞一帶一路勢力」,對抗美國為首、日本為輔的「環太平洋勢力」的角力戰。而對現階段的台灣而言,必須擺脫過去十多年經濟到政治過度傾向中國而造成的民主與經濟自主危機,當然就只有朝向與美日的「環太平洋勢力」傾斜一途。長遠來看,必須確保在兩大帝國勢力間保持動態的「平衡」以換取最大利益,仍然是台灣是否永續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