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價值的經濟策略

紅色供應鍊是過去八年馬政府親中經濟政策培養出來的產物,它的特點是對臺灣目前產業的替代性高,它有中國低工資,內需市場及共產黨政府的支持。過去跟他們互動高的產業都面臨他們的競爭,結果就是失血行銷,從壓低工資到潰敗被低價收購,進一步透過資本市場運作,用臺灣錢控制台灣產業。這己經不是假設性議題,而是馬政府末期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式,也是馬政府八年經濟政策的總結。

如何跳脫這個困境是台灣經濟迫切的議題,政治上換掉這個欺騙,坑殺台灣產業的國民黨政權,經濟上新興的經濟模式是必行之路,台積電以領先技術及世界市場為標的。領先技術及世界市場是新經濟的重要元素。

新經濟要永續發展,除了技術及市場外,我們仍然回到原點。什麼產業策略可以創造未來二十年台灣的繁榮呢?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論述創新的意義時,明確的表示:創新並不只是科學或技術,而是「價值」。價值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源頭。

接下來是品味之戰了:關於台灣歷史傷痕的療癒

做市長的職位,該做些什麼超乎個人的情感和想法,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但是就個人層次來說,在二二八期間騎腳踏車的雙塔行程裡,關於汗水和淚水的課題,以及是否為包容的課題,倒是值得從心理學角度來想想,何以引來兩極化的議論?試著和其它情境做比較,來推論和想像這次雙塔行裡的心理學內容,但無意說這一定是當事者內心的感受。

除了高級腳踏車和以前的鐵馬有所不同外,這個行程回頭看來有多少反映著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後,多少台灣人(不論是所謂的本省人或外省人都在裡頭)騎著古老的鐵馬,默默流汗地工作或者什麼也做不了只是無神的日子。加上相關家屬需要四處奔波度日的情景,的確反映台灣人在汗水裡度過了辛酸歲月。

在多年畏懼隱藏後,這些辛酸和汗水的確需要被看見。以前緘默度日是在畏懼被報復的心情下,至於不再需要擔心被報復的心情後,如何讓人看見當年汗水的辛酸和受苦,除了制度上要開放透明,讓受害者不再對外在的環境恐懼外,當然相關者也需要時間進行所謂放下這些恐懼的過程。

馬英九事先不想張揚的中國行:總統,你有隱藏版的畢業之旅嗎?

自從去年11月在新加坡的習馬會之後,沒有人懷疑馬英九下一步想要繼續訪問中國的渴望。到底馬英九會在什麼時候去?用什麼名義?發出什麼樣的訊息?某些人已經在討論他卸任後多久會成行,但很少人考慮到(或未往這方面深入思考),如果立法院沒有用三讀通過的總統職權交接條例擋下他,極有可能,馬英九會在520卸任前訪問中國。

為什麼馬英九會這麼大膽,想在看守期間訪問中國?除了他個人的主觀意願,長期以來,一直有三項客觀因素壓抑著他的蠢蠢欲動,如今都起了變化。

第一是台灣內部的民意支持度,包括國民黨和他個人的。若在接近重大選舉的年份訪問中國,弄不好就會讓選情雪上加霜,黨內雜音必然很大;但影響最鉅的總統大選已經結束,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支持度都落到了谷底,奇特地解除了這項制約因素。

其次是美國的意志。近年來,美國政府對馬英九的不信任度急速升高,在登陸太平島這件事上,美國一再勸阻過馬英九,但他依然在今年一月底風風火火登島,意味著馬英九已不再接受美國管束。因此,就算美國擔憂他在訪問中國時,將發出不利於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的訊息,馬英九現在也不在乎了。

楊開霖

作者為長期關心馬英九的資深鄉民

立院採訪也該升級到2.0

為什麼要管制立法院的採訪權?檯面下的真正原因有很多,而檯面上最堂而皇之的理由,當然是「保障新聞自由」。但是別忘了:「用管制手段保障新聞自由」的背後假設是「有被管制的需要」而且「管制的手段讓管制的結果利大於弊」。

在資訊時代,「資訊流通」(不管是上游的採訪階段還是下游的傳播階段)「應該」被管制嗎?管制的結果會是利大於弊嗎?

先說結論:第一,在資訊時代,「不管制」是原則、「管制」只該是極少數的例外;更籠統武斷一點地說,「資訊管制是多餘的」;第二,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互有利弊」,在「管制資訊是多餘的」這個前提下,「管制資訊並且利大於弊」是很困難的。

在資訊時代「管制資訊」是多餘的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需要簡單說明「網路2.0」這個名詞,以及背後的意義。

過去,資訊的流通是單向的;讀者只能接受報紙的資訊,讀者自己沒有能力像報紙那樣讓自己的意見被千萬人看見;就算在資訊時代初期,大家也都必須到大型入口網站瀏覽新聞,沒辦法自己發佈新聞。

【日本想想】 美男戰國、穿越電影、搞笑藝人 打開日本歷史的108種方式

把手機關上的那一刻,漆黑面板上倒映著滿足而上揚的嘴角。「這宛若戀愛少女的一張臉龐,怎麼可能會是我?!」忍不住翻了自己一個白眼。人果然不能低估自己的能力,對電視上的偶像歌手投注愛意還不算什麼,這一次是完全墜入二次元旋渦,自在而不抵抗地陷入其中了。是的,最近我在茶餘飯後的一大嗜好,就是點開手機遊戲「イケメン戦国(美男戰國)」。

北門‧忠孝橋‧三井舊倉庫──看台北西區的重整與時代產物

2016.2.7這天,遮住台北市北門屋頂的忠孝橋引橋,終於在市長柯文哲的強力執行下,進行拆除。柯市長最近為了復興歷史悠久且外觀較為老舊的台北西區,而啟動了「西區門戶計畫」。這項計畫是要將北門做為台北西區的門戶,並逐步規劃其所在的周遭環境,而執行這項計畫的第一步,即是拆除位於北門上方的高架引橋。這項拆除工程,自2016.2.7除夕開工,並於2.13初五完工。由於這座引橋所阻擋的是整個台北市目前僅存的清代原貌古城門,且阻擋的時間已久,故在它拆除之後,便獲得九成的市民的肯定。

【你怎麼不想想】 為什麼多講點台語更多元

日前,食安專家立委吳焜裕用台語質詢。果然,新聞底下就冒出很多指控「沙文主義」的留言,有些人氣沖沖質問,那講客家語、原住民語,也可以嗎?

站在支持多元本土語言的立場,這從來不是個問題,當然可以啊。真正有意思的是:為什麼質問者自認為這話有攻擊力?難道他們心裡認為不准講客家話跟各原住民族語?而且為什麼當別人使用華語時,他們就不質問了?

就連筆者在媒體發表區區的台文作品,也曾被網友罵是「霸凌他人的福佬威權」。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鬼打牆,看不出哪裡主持了正義。因為它預設公共領域就該以華語發言,指責零星寂寥的台語發言,是要求台語把空間「完整奉還」給華語。打著反沙文,結論卻是回到擁護華語一元,豈不怪哉?

有些在主觀上「反台語沙文」的人,尤其早年在反對運動中,確實是為客語和原語的處境焦慮與不平。但國民黨擅長劫收,很快把這種情緒轉而用來鞏固國語霸權,分化各族群,弄得黑白不分。

【學與業壯遊】 在新加坡,實習由大學負責媒合與把關──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二

了解新加坡的人,常會覺得它似乎很像一間「公司」,六百多萬員工的大公司,不斷向外吸取人才,以及拓展貿易版圖的公司。而這個特色,似乎也反映在它的教育之中。

舉個例,新加坡的教育部,有兩個平級的部長:一個主管中小學,現任部長是黄志明先生;一個主管高教與職業教育,現任部長是王乙康先生。王乙康先生是什麼背景呢?可不是教授、大學校長。他曾任職於產業貿易部,並且當過四年新加坡就業培訓局的CEO。沒錯,他當教育部長,是因為他有豐富的產業、職業培訓的經驗!

日前我的新加坡朋友William來台出差,我和他談起台灣現在許多大學生已經不再消極等畢業,他們開始主動在找實習機會。他告訴我:「在新加坡,實習早就是多數大學的畢業條件了。」

於是我開始詢問:實習由誰主辦?學生真的有受益嗎?或者流於形式?William細述了自己在新加坡大學時期的實習經驗,並且很大方地讓我分享給讀者們。

【開往台灣的慢船】太多二二八?

以「用汗水取代淚水」和不想再哭了為由,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不參加今年北市二二八紀念儀式,改以「一日雙塔」騎單車行程紀念這個苦難的日子。不過,最後他依然在屏東以「寬容如海、成就台灣」為題發表二二八談話,也還是掉淚了。

這個抉擇毀譽參半。受難者與家屬面對二二八各有不同心情和處理方式,許多人可能已不再有情緒處理回憶,可以想像;然而柯文哲應該要清楚,自選上台北市長那一刻起,他就不再只是受難者。受難者柯文哲可以不想出席紀念儀式,但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應該不去,基本上這件事就是這麼簡單。身為市長就必須要處理城市歷史,二二八是如此,五三一大轟炸、九二一大地震皆然;否則,二二八干李登輝什麼事,有什麼必要以總統身份,代表國家向受難者和家屬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