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獨」主張,支持「統」的一端常會斥其為「反中」、「仇中」、「逢中必反」,或語帶揶揄地說,有本事就不要去中國賺錢、跟中國人來往!最近某立場明顯「親中」的台媒就以專文批判「時代力量」,說他們最不配「反中」,因為不是岳父在中國有投資事業,就是媽媽在彼岸開公司等,這般在中國政商關係良好的家庭,分明等同於兩岸買辦,有何資格「反中」?
這些批評乍聽有理,但稍作推敲則不難看出其刻意扭曲國家主權與商業往來間的關係,且明顯將「反中」與「反傾中」、「反一中」混為一談。
先說說什麼叫做「反中」?就字面意義而言,自然是指「反對中國」,既而「反對與中國有關的一切」。這種「逢中必反」的情緒性反應不免存在若干人身上,但就實際面而言,台灣根本不可能如此。就算不提兩岸間密切的商業與文化交流,即就我們的「國語」、「國字」,乃至許多節慶民俗而言,都與「中國」淵源深厚,如何一味盡反?更何況,在全球化浪潮與中國製造崛起的當下,即使曾經與中國仇恨深結的日、韓、越南等國,也不可能完全排斥中國,台灣又豈能例外?因此,所謂的「反中」,無疑只是一種情緒上的指控,不符事實,也未能就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