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另一面

自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後,評論者多將此等同於中國對外經濟總戰略,但事實上中國對外經濟戰略包括利用(exploitation)與探索(exploration),一帶一路強調前者,目的在利用現有技術將過剩的產能推進歐亞非市場,利用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提升區域影響力;但其對外戰略還有較少為人提及探索這一面,旨在提升技術與促進國內經濟轉型,透過國際併購進入國際市場。

中國近三十年來的高速經濟成長,連印度也望塵莫及,雖然經濟成長與人均所得均超越印度,但是研究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始終低於印度企業,遑論先進國家,經過三十多年的追趕,才勉強與印度並駕齊驅。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得利於大量資本積累與人力投資,但是技術進步速度始遠終低於經濟成長速度,總理李克強因此訂下未來十年製造業成長有六成來自技術進步的目標。

沈榮欽

作者台大機械系、政大企研所畢業後,在法國INSEAD取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加拿大約克大學擔任副教授。

為翁院長事件說點話

最近中研院翁院長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聽說3月22日開始報導他女兒持有浩鼎股票後2天內,台灣媒體發出超過322篇負面批評。我個人當然沒有逐篇閱讀,但是對於部分批評的內容,實在難以苟同。

我個人一向支持:多少證據,說多少話,隨時修正,不狡辯,也不瞎起鬨。就我所知,外界的指控大致如下:

第一,解盲前後都不應從他嘴巴講出任何一句和浩鼎有關的讚美之詞。

我個人的看法是,翁院長是醣蛋白藥物研究的頂尖人物,這研究有很多病人參與試驗,他不說出個人的專業看法,請問,那些病人情何以堪?一位當中研院院長,極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的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裝聾作啞,懦弱沒自信,那又算甚麼?

現在好像很多「解盲」專家,問題是,他們真的懂解盲失敗的緣由與處理嗎?反倒是,多位外界專家說明,這次解盲失敗是實驗設計問題,去除不會產生免疫反應的個案,就會通過統計檢定,外國知名藥物也不乏此例,而美國FDA未來很可能同意,直接進入臨床三期試驗。

【人心人術】 台灣史上第一位女畫家:陳進

3月27日是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逝世18週年紀念日,特別介紹陳進的人生故事,一起來緬懷這位台灣值得紀念的人物。

陳進(1907年11月2日-1998年3月27日),出生在新竹香山庄牛埔的商人陳雲如之家,她是家中的三女。過去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地位從屬於男性,女性不僅沒有辦法接受教育,還要從小接受纏足,「腳愈小愈美麗」。日治時期開始,隨著新式教育制度進入台灣,女性也開始接受教育。當時開設女子學校給女性讀書,總督府更在1915年明令禁止纏足,違者處連坐法,逐漸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舊觀念。

西元1922年,陳進就讀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高)。遇到一位好老師,足以改變學生的一生。陳進很幸運,她在學校裡受到日本美術老師鄉原古統的啟蒙。鄉原古統不只是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對於後輩的提攜更是不遺餘力。他看到陳進畫圖的潛力,於是在畢業前夕對陳進說:「妳要再去日本求學。」其實,陳進從沒想過到日本讀書,她還擔心爸爸媽媽會不會反對;沒想到父母親全力地支持她,跟陳進說:「好啊!讀書是好事。」

熱情中的冷靜──我所知道的韓石泉

「文化協會在臺南」是我來到臺南後,第一個策劃的展覽,那已經是2007年的事了,也是我認識韓石泉先生與研究日治時期知識份子社群的開始。

臺灣文化協會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臺灣人在地文化啟蒙團體,尤其是臺灣文化協會從臺北遷移到臺南後,以王受祿、韓石泉、蔡培火鐵三角為主,加上臺南地區醫生、律師、教師等人為主力,臺南遂成為推動臺灣文化啟蒙運動與政治改革的重要地區。他們展開一系列的改革運動,內容包括演講、戲劇表演、白話字識字會、大南門遷墓事件、支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罷工等等事件等等。期間雖有文化協會成員路線之爭,分裂為穩健派的民眾黨,戰後成為政治建設協會主力;以及較左派激進新文協成員,成為三青團重要成員,雖然分道揚鑣後,但是其愛護臺灣共同爭取民主的精神始終沒變,並未出現嚴重衝突。事後從檔案來看,日治時期參與政治改革的這些臺籍菁英,早受到當局注意。

死亡的權利──加拿大醫療協助臨終國會特別報告

人皆會死。如何死得優雅,死得有尊嚴,在很多重視人權的國家,已漸成醫師的責任。醫療不再是以「活著」為最高指導原則。對臨終病人的照護除了緩和痛苦的安寧照顧外,甚至要求醫師協助結束生命。從安樂死(Euthanasia)、醫師協助自殺(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醫師協助臨終(physician assisted dying)到加拿大最近提出的醫療協助臨終(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不少國家或地區(如美國加州、奧瑞岡、華盛頓等州)都已在此方面立法。

2015年2月加拿大最高法院無異議判決禁止醫師協助死亡是不合法的,要求聯邦政府在今年六月前正式立法規範醫師如何協助臨終病人死亡。二月底,加拿大國會特別委員會(Special Joint Committee on Physician-Assisted Dying)公布了包含二十一條建議的醫療協助臨終報告。此報告將成為去年底甫上任的自由黨政府立法的主要依據。報告一出,擁護贊成及抗議質疑之聲不斷。最大爭議有幾項:

蘅葉

作者為神經科醫師,現旅居加拿大。

【欣潔想想】 政策小確幸或長遠真幸福?──「津貼發錢式」社會福利的美麗與哀愁

這幾年不論政府官員或立法委員們都大喊社會福利預算逐年水漲船高,財政吃不消。攤開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社會福利支出從100年的3,683億,一路爬升到105年4,671億,佔總預算的23.4%,高居第一。甚至商業雜誌也有「社福排擠其他預算,沒錢救經濟」的相關報導,人民也因此產生對社福需求者的不滿,認為這些人「拖垮國家財政」、「排擠重要預算」。

然而攤開台灣不論中央或地方的社會福利細項來看,「津貼」式的社會福利依舊占不少的比例,比如說選舉一開始,就會有各種的「育嬰津貼」、「老人假牙津貼」、「身心障礙福利津貼」等等,承諾要發錢給弱勢族群。以台北市的老人福利為例,年滿65歲以上,可發給敬老悠遊卡、家戶所得占全台總收入20%以下可獲健保補助、重陽敬老金則依年齡給予1,500~5000元不等禮金。由於老年人口每年約增加1-2萬不等,所以每年台北市這部分的社福金額會增加0.7億至1億左右。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由於要開源節流,在去年5月發布了重陽敬老金增加排富條款,也就是說比較有錢、有經濟能力的人,就無法領取這部分的津貼,只剩下低收入戶或中低經濟弱勢的老人才可領取,人數從40萬人,銳減成1.8萬人,省下了7億多。

若呼喊無人聽見,行政院的血腥是否不存在?

兩年前的此時,我靜坐在行政院,與無數的青年的雙手結成鎖鏈,迎接不知何時展開的鎮壓。昨天,我在行政院後方的紀念活動中,聽著各種傷者的傾訴。有人的腦震盪在數月後逐漸復原,也有人脊椎的傷勢恐怕永遠難以痊癒。

不少受害者和平靜坐抗議時沒事,反而是主動配合撤離時,卻被警察拖入人牆,受到毫無意義、發洩性的連續毆打。相較之下,警方努力宣稱的「比例原則、溫和驅離」,實在是憋腳的廉價笑話。

我幸運地並未受傷,這始終讓我有種罪惡感。

鎮壓行動的最開端,警方把媒體全部趕到東北側的角落,在這一小塊「媒體採訪區」裡,非常刻意的溫和搬離靜坐群眾。這也是最早傳出的畫面:警方對待抗議人士是多麼溫和有禮,與其他區域的真實暴行大相逕庭。

在某種意義上,我成為了警方虛擬實境的活道具。

唯一慶幸的是媒體當天並未全數認命接受警方的操縱,無數警察單方面暴力的畫面流出,在Youtube上重複上傳、檢舉下架,循環再循環。

不像許多人對於警方視比例原則如草芥的荒謬行動毫無預期,當我看到BBS上攻入行政院廣場的消息,以普通參與者身分從家中前往「增援」時,我非常確信今晚必定會出現警方單方面的暴力行動。

這怎麼會需要懷疑呢?

王人俊

作者為政大哲學系的畢業生,普通上班族與業餘文字創作者。體認到自己缺乏發展深度哲學理論的天分,僅希望能透過鍵盤敲出的文字,作為人文學科的基礎介紹員,提供公共議題一點微薄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