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湘怡

作者為美國里海大學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人權論述於死刑存廢論戰的困境

近年,台灣發生諸多強烈挑動公眾情感的社會治安事件,例如:台北士林隨機殺人案(2009/3/9)、台南湯姆熊殺童案(2012/12/1)、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2014/5/21)及近日的台北四歲女童割喉案(2016/3/28)。死刑制度的存廢爭論,經常成為各大媒體及社群網絡的主要討論議題。論述型態紛雜,涵蓋法律、倫理及刑事政策等。約略而言,主要議題包含「罪行與刑罰間的關係」、「死刑,或刑罰本身,的倫理基礎」、「司法追訴犯罪的準確性」及「基本人權(或所謂的普世價值)」。其中,於人權的論述脈絡下,廢死論者認為,死刑制度構成對生命權及人性尊嚴的侵犯;反之,維持論者則抨擊,「人權不應成為保護加害人的工具」及「加害人的人權不應凌駕受害人的保障」等。人權論述或人權法,於死刑存廢的辯論場域中,似乎被側寫為同時具有「保障」及「侵犯」特定社會主體的矛盾產物。

【學與業壯遊】 大學該複製量產,或是輔助創造?──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六

在18歲的時候,父母交了錢,讓兒女進入某大學某科系,光是坐在課堂上大概要花2000個小時,課外準備作業、報告及考試估計要再花3000小時。這一切,所為何來?父母辛苦,學生花時間、教授花心力,我們到底想要造成什麼?如果教育是為了學生存在,那麼,大學是提供了什麼,讓學生有更好的人生,讓所有人付出的努力並不枉費?

「複製量產」式高教,不該停嗎?

今日,大學運作的機制仍是「複製量產」式的。學生像是一簍簍的原材料,基於某種神祕的分類機制,被        摜上了某生產線(科系),然後就在這條生產線上經歷所有叫做「必修課」的工序或搥或壓,然後製造成「某某系畢業生」的商品,然後倒進市場上販售。

而大學教師,也多數是用機械的思維看待他們的工作,只要半成品出現在產線上(教室裡),他們就依自己被設定好的方式加工,或是焊接,或是鑿孔。這個過程往往並不舒適愉快。

內湖隨機虐殺小女孩的後續

關於3月28日中午,在內湖環山路一段旁當街虐殺小女孩案件,筆者表達幾個想法供大家思考。有些想法早就有人提過,不是我個人原創想法,筆者只是試著再次提出,雖然很猶豫是否要在事件當頭談這些想法?但電視裡名嘴的論述是多樣化了,緊急當頭但思考是比以前類似事件有更多角度了。

其實,自殺和這種隨機殺人都是很困難的課題,很難有一種單一或唯一的方式來解決。雖然精神醫學曾經希望,將一些複雜問題加以醫療化,一來讓精神醫學在台灣有它的運用之地,另外也讓精神醫學的經驗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

回頭來看,如果讓大眾反而誤解為,這些重大問題就「只是」精神疾病的問題,看來也是精神醫學需要再思考,何以原本的善意卻變成帶來另一種被污名化現象,讓精神醫學被污名化為不夠盡力,二來其它精神疾病者也同時被污名化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不少問題不是有了診斷、精神科藥物和心理治療,就可完全如預期的解決。這麼說,不是精神醫學一無是處,毫無能力,但是做為科學的一環,認識到本身的侷限是很重要的。雖然在面對社會壓力時,常忽略了它的侷限性,反而變得有些逞強,因為害怕被批評為是在逃避眼前問題。但是逞強的結果常常只是讓第一線的工作人員,蒙受超乎現實的期待和壓力,反而遠離了實質解決問題。

犯罪:從來就沒有特效藥

為何每次發生殘忍的殺人事件,媒體跟網友就要來問廢死聯盟呢?好像非得要廢死聯盟說出一個解答。然而,每次不管廢死聯盟說什麼,任何人都也只會覺得生氣,因為不管說什麼,都不可能讓任何人有滿意的回答。但是不管發生多少次,大家都要重演一次這樣的情節。然而這樣做到底解決了什麼?答案是什麼都沒有。

台灣目前尚未廢除死刑,也有死刑判決或死刑執行,就算去問那些支持死刑的人,怎麼我國繼續維持死刑,還是有隨機殺人事件呢?也一樣不會得到任何令人滿意的答案。而被害人保護及相關權益,卻往往在這一片謾罵的過程中,一再一再地被忽略。

電視不斷輪播的畫面,只是一再地在被害者家屬的傷痛上灑鹽,當被害者家屬不是媒體想像的傳統反應模式時,甚至網路上開始有人扭曲或批評被害者家屬的反應。被害者家屬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型態,很多人卻把自己對於被害者家屬的刻板印象,加諸在所有被害者家屬身上。如果整個社會真的關心被害者家屬,現在應該做的事情,請媒體不要再一直重複播放刺激被害者家屬的畫面,不要再一直用聳動的字眼跟高分貝的聲音討論這個案件。不要再一直播放被害者遇害的畫面,不要譴責被害者家屬,遇害不是他們的錯。重新檢視目前被害者保護機制還有哪些無法落實的地方,過去一直以來被漠視的被害者保護,連申請補償都時常遭到刁難,更遑論過去長期被漠視的社工或心理諮商方面的協助。

乙武洋匡惹怒了誰?

1636年,美國麻薩諸塞的清教徒擬定法律:夫妻若在妻子月經來潮期間行房,兩人需判處死刑。1650年5月,英格蘭通過《通姦法案》,對於婚姻之外的性行為判處死刑。

你覺得荒謬嗎?

肢體先天殘疾的乙武洋匡坦承數段不倫戀的消息傳開後,在臉書掀起熱烈的討論潮。有知名的網路觀察家說「沒有腿也能劈腿,沒有手也能把妹,讓人重新思考男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讓女人愛上,這我真的不懂」;有人拿他的書名開玩笑「四體不滿足、五體很滿足」;有人在他做愛的姿勢上大作文章;有人說「雖然私德有問題,我們不該拿他人的身體殘疾做文章」。

自古以來男人不懂女人、女人不懂男人的浩嘆多如繁星,該觀察家的「不懂」也算在情理之中;問題是,他或許覺得自己文筆犀利幽默兼且發人深省,不過似乎沒發現筆刀落下的地方是對方先天就已失去的手足四肢。

我們憑什麼在殘疾人士的殘疾之上做文章?

不過也就是在半年前,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的時候,台灣的臉書也飄起彩虹旗幟,大家的同理心都湧現了。是的,大家開始理解同性戀不是一種病、也不是一種罪,不過只是一種「不一樣」,同理心告訴我們同志爭取的不過是人權,於是當同志人權稍稍獲得平反之後,我們歡欣鼓舞;如果有誰在同性戀的做愛方式上大作文章,我們會覺得「這樣缺乏平權意識的言論值得讚揚嗎」。

【開往台灣的慢船】激情的惡性循環舖不出正義大道

一切都很熟悉,案情殘忍的殺童案,社會震驚之餘繼之而來的是一連串正義呼聲,在公共論壇上爆炸開來。我們為逝者心痛,對兇手不齒,並高度懷疑正義無法得到伸張。與此同時,我們先迎接的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惡性循環,也很熟悉。

這個惡性循環的第一步必定是,氣憤的人們在咒罵兇嫌之餘,隨即透過各種訊息平台向廢死聯盟嗆聲,要廢死聯盟「踹共」;如果聯盟真的發佈了什麼聲明,底下又是一卡車的口誅筆伐。許多人會認為,嫌犯最終勢必又因精神疾病理由逃過死刑、獲得法官輕判。接下來,應該會有人烙郎去警局前等著扁嫌犯。

媒體當然不會閒著,主播也好、歌手也好、剛成為人母的藝人也好,所有對廢死聯盟和廢死議題發表意見的名人網路留言,一律會成為新聞。政論節目也馬上加入混戰,基本上還是不脫廢死和反廢死的角度。

立委自是不可能自外於這個秀場,也無法擺脫他們的膝蓋反射本能。以本次為例,國民黨團提案所有殺害12歲以下幼童者,應一律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另外也有人跟進提出「家屬連坐」之類的瘋狂建議。

這會是個爭論不休的循環,會在社會和媒體上熱議個幾週,而它勢將暫時停息,直到下一次重大刑案發生。

【島嶼邊緣】陳炘之死告訴台灣人:與國民黨有關係 做生意就沒關係

最近浩鼎與中研院長翁啟惠的議題,又有許多人聯想為新版宇昌抹黑案。不少網友為國民黨攻擊浩鼎的動機感到質疑,例如「浩鼎是核爆?根本宇昌案翻版!」、「浩鼎謠言大解盲」等等,甚至新聞評論也質疑「4個共同點 浩鼎像宇昌第二」。

追查浩鼎不遺餘力的則是曾在2013年8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擔任金管會主委的立委曾銘宗。不過,曾銘宗卻被質疑有政治動機,不究辦基亞生技,卻猛攻浩鼎。2014年,曾經由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擔任董事長的基亞生技,解盲失敗連續跌,借券一路飆升,被稱為「生技詐欺股」。後來曾銘宗以「基亞條款」保護基亞,也未查內線交易

從《紫色大稻埕》播映「看見台灣」

OTT看見台灣自製劇的危機

今年三月四日,三立電視台推出改編自台灣美術史先驅謝里法的同名小說《紫色大稻埕》,這也是三立從2011年開始推出「台灣好戲」系列的第十部作品。從電視台標榜「以台灣人文土地出發,結合地方文創觀光與家庭溫暖元素為拍攝主軸,以戲劇帶動當地的文化觀光產業」顯見其雄大的企圖心;《紫色大稻埕》獲得文化部補助高達四千八百萬元完成的「旗艦型連續劇」,《紫》劇導演葉天倫更稱它是繼2005年民視《浪淘沙》以來的第二部大河連續劇。

對於新政府產業政策的建議──思慮週詳的策略才可能成功

策略因產業不同而改變

政府的產業政策就如企業的策略一樣,本質上深受產業技術與市場需求特徵影響,沒有一套企業策略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產業的企業。同理,也沒有一套政府的產業政策可以適用於所有的產業。因此,不論企業或政府的策略都需要精緻的客製化(Customization)設計。

關於新政府的產業政策,根據策略經濟的知識,本文提供五個不同於產業政策的傳統看法,供新政府施政參考:

一,策略配適(Strategic Fit

企業的策略失敗源頭常常在於企業內部各種功能性策略無法與之搭配,這些功能性策略包括技術取得策略、製造策略、行銷策略、以及支持以上策略的組織設計策略、人才培育策略、財務策略與採購策略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策略成效就大打折扣,甚至一敗塗地。簡單地說,策略失敗的原因不外乎選錯策略,也就是組織或國家往未來走的方向錯誤,或功能性策略錯誤,也就是俗語所謂執行力差。至於那些不入流的領導者,策略方向與功能性策略全盤皆錯,天下就亂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