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主義經濟學眼中的318運動

318 運動兩週年之際,臺北有個過去十幾年高掛「反 WTO」、「反全球化」大旗的媒體,特意將學者瞿宛文的舊文〈從太陽花學運談起:反全球化與反中〉拿出來重新刊登。對這篇文字,不少朋友感到疑惑:這樣的政治經濟學論述,究竟是要做什麼呢?要表達什麼樣的願景呢?

大略來說,瞿宛文此文傳播的觀點,恰好可與另一位天朝主義「左派」文人林正修的立論做個對照(關於林正修的論述,此處不再申論,請參閱〈「泛亞主義」的掮客,「帝國和平」的傳教士〉)。相對於林正修基於教條化的全球化論述而對 318 運動的「經濟民族主義」傾向表達出徹底的蔑視,瞿宛文是從研究發展經濟學起家的,與「新國家主義派」學者安士敦(Alice Amsden)合著了《超越後進發展》而聞名學界,過往的學術論述,正充滿著濃重的「經濟民族主義」性格。這樣的一位學者,究竟會如何看待 318 運動呢?

【中東想想】 提高生育率,以色列這麼做

終於,2015年台灣的生育率上升到了1.18人,已算近10年來第二高。但不幸地,這仍擺脫不了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列。

國發會人口推計報告顯示,若台灣繼續維持如此低迷的生育率,最快2018年台灣就邁入高齡社會;三年後人口將呈現負成長;九年後邁入超高齡社會。

補助有效嗎?

面對將來「無子可養」的困境,政府很急。內政部為了拚生育,多年前還曾祭出百萬獎金徵求生育口號(當然沒用)。最近還想扮演媒婆,公辦未婚聯誼活動、補助經濟不佳的年輕人兩成聯誼費用,希望藉提高結婚率,進而提升生育率。

2月,民進黨立委葉宜津也提案,鑒於台灣嚴重的少子化危機,提出《兒童及少年扶養津貼條例草案》。草案指出,家中只要有未滿18歲的兒童及少年,每年在台灣居住超過183天,其父母或監護人就可以申請每月3000元的津貼,發放到兒少滿18歲,或是死亡為止。該議案引起正反兩面的不同評價。最後,葉宜津在爭議中決定撤案。

莫讓南進變難進

近來甘比亞斷交事件再度炒起外交雪崩的舌戰,無論內外都呈現一股對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92壓力」,可說是520新政的前哨戰。從蔡英文的回答不難看出,民進黨政府早有心理準備,甚至透過媒體釋放出新南進政策的風向球,企圖為台灣找出外交生路。不過,斷交歸斷交、南進歸南進,這完全是兩回事,不宜混淆討論。就前者來說,台灣應已認清,從烽火外交到活路外交,其實都難脫中國擺佈,盡人事即可;但就後者來說,這卻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必須嚴正以待。

首先,台灣要了解,在東南亞也有著中國龐大的影響力。從日中相爭高鐵建設即可看出,對於近在咫尺的東協諸國,中國同樣將之視為是外銷產能的新市場與分散成本的新工廠。以我常駐的泰國為例,日本自二戰後長期投資,在FDI上仍是高居首位,但中國頗具後來居上的姿態,特別是數量龐大的旅客,為泰國帶來鉅額觀光收入。又因為近年泰國政變,軍政府長期執政,與西方世界疏遠,中國正好與之交往,趁機將勢力範圍由寮國逐漸擴張至泰國。這種不擇對象的外交手段,亦可見於馬來西亞,身陷收賄醜聞的首相納吉布,尋求中國的奧援,企圖轉售國有投資基金的一馬發展公司部分事業體股權,而基於馬新高鐵與地緣政治需求,中國也樂得接受,可以想見其話語權在大馬將更有力道。

我的323:記那夜之後留在社科院的人

2014年3月23日晚間7點37分,社科院大禮堂傳來「成功進入行政院」的訊息;近八時許,部分教授及政界人士陸續抵達或進入行政院;約略晚間九時,北平東路與天津街已坐滿抗議群眾,行政院外頭至此已被完全包圍。接下來,便是漫天陰謀論的謠言、議場內外消息的混亂,以及,後來被稱為「社科院派」的那些人,如何來回穿梭在社科院大禮堂與行政院之間的暗夜路口,試圖弭平各方資訊的落差,以及因一封「撤退簡訊」爆開的諸多不安。只是當時恐怕也沒人想過,這場運動最大的傷痛竟然會在破曉之前來到。

【日本想想】抓緊美麗與脆弱 令人又厭又愛的蜷川實花

在台灣,只要對日本攝影有點興趣的人,多多少少都聽過「蜷川實花」這位女性攝影師的名字。她的作品辨識度很高,五顏六色花團錦簇,喜歡她的粉絲就愛她這般放肆,至於對討厭她的人而言,原因也許差不多一樣,只是無感於這份猖狂。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了一場完整的蜷川實花作品展,甫一開展就人山人海,沒排隊等上一小時,就已經算運氣好了。究竟,蜷川實花的魅力何在呢?


蜷川實花的父親是知名導演蜷川幸雄、母親真山知子是演員兼刺繡家,她的親戚也有許多人從事演藝相關行業,可說從小浸淫在表演藝術氛圍中。她畢業於東京的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印刷設計系,和攝影的緣分卻從高中就開始,二手店中買下的第一台相機,讓她循序漸進向攝影師之路前進,二十歲出頭的年紀,就陸續在《寫真3.3m²展》、《Canon寫真新世紀》、《Konica寫真獎》中受到肯定,其中,她在2001年第26回木村伊兵衛賞中獲獎,更是一項重要里程碑。

台灣縣市政府財政改革

記得有位外國朋友來台灣玩後跟我說過一句話,為什麼台灣的城市都像沒有規劃過的樣子,很多城市都看不出特色,很多城市都有一樣的公共建設,但是整體卻看起來是零碎的,沒有整體感。身為台灣人的我,也只能苦笑。

台灣要這樣繼續下去,東一搓西一搓的做城市建設嗎?是因為沒有錢所以只能有多少錢蓋多少東西嗎?但是為何苗栗縣會出現財務困難且發不出薪水?為何有些縣市債台高築卻還在做蚊子館?台灣的縣市政府財政需要改革了,而財政改革首要推動的就是城市規劃。

台灣六都負債跟經費概況

參考了一些官方資料(註一),彙整了台灣目前六都的統籌款跟負債,可以從表一來看出一些端倪。

劉先鳳

作者目前任職於晨星半導體,在《民報》刊登過有關教育改革的文章。

雙鴨山市工人運動中顯現的中國共產黨殖民統治

中國經濟停滯導致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需求下降,東北三省尤其是黑龍江作為重工業中心受到衝擊最為嚴重。其中半年以來,黑龍江雙鴨山市煤炭工人希望通過協商要回他們被拖欠的薪水,政府也通過官辦工會進行安撫。前不久,黑龍江省長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聲稱「沒欠工人一分錢」終於徹底激怒了工人,隨即礦區爆發了大規模罷工。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明確出現「共產黨還我們錢」這個訴求。說明面對各地發生的工人運動,中國政府及一些御用學者將之歸因於資本家或地方政府違法剝削或不作為,以製造中央政府清廉但是被蒙蔽的「青天」形象徹底破產。而我將工人運動背後,中國政府長期統治中國各省的方式定義為殖民統治。

【學與業壯遊】 除了法律什麼都不懂,還是優秀法律畢業生?──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五

過去法律領域的畢業生並不常抱怨失業問題。畢竟律師、法官、公司的法務,基本上都是法律科系背景畢業生的勝場。只要台灣政治體、經濟體存在,法律領域畢業生就固定可以分享一部分經濟產值,一部分政治權力。

但現在已經要擔心了,通常實習需要投很多事務所才能爭取到一個實習缺。因為學校教學跟律師職業之嚴重斷層,導致學生只會國考,不具備案件能力,也導致事務所不喜歡使用菜鳥實習律師。這在理工領域、商管領域將實習生當作廉價勞力之情況,完全迥異。

另一部分問題在於,法律領域畢業生取得公私領域關於法律的發言權、判定權、爭訟技能時,他們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法律領域的主要挑戰在於封閉與狹隘,不利社會整體發展

一份難倒自己的書單:師大人文經典閱讀的三大失格

近日,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為提昇國人『人文素養』,並推廣閱讀習慣」,特地舉辦「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讓有意願的學校師生自由報名參加。會考開出指定閱讀書單,並欲仿照網路上熱議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哲學考題模式,分個人組以申論題答辯的方式進行競賽,以及團體組繳交書面報告與成果報告綜合演示進行評比。活動原本立意良善,卻不料經典書單不但引起各方對於高中生能否閱讀、理解經典的爭論,同時,對於經典閱讀與教學方法,以及台灣人文社科教育條件的討論也漸次開展。

然而,我認為師大反而是先被自己的這份經典書單難倒(只是不知道師大有沒有意識到)。暫時放下經典到底讀不讀得懂、怎麼讀的問題,這份書單背後一個更重要的警訊是:師大畢竟與一般大學不同,即使師資培育多元開放後,師大的重要性跟存在感降低,但社會終究對師大的專業有所期待,師大當前的師培、教育專業依舊是其高等教育的競爭力之一。因此,這份書單到底合不合乎師大本身的人文教育事業與專業,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也正因為師大的特性與屬性,這份書單引起的社會衝擊,以及事後師大的反應,似乎不能不討論。